西汉初年统治者一再减免赋税的根本出发点是
A.改变政治、经济困窘局面 | B.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 |
C.缓和矛盾、巩固封建统治 | D.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
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
B.工业革命推动贸易自由化 |
C.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
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
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这些变化说明了古罗马
A.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
B.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则 |
C.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 |
D.制定万民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
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正确是
A.a处:“焚书坑儒”的压制 |
B.b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
C.c处:受佛教道教的冲击 |
D.d处: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 |
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的材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A.元朝推行民族平等政策 | B.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
C.沿用唐朝“羁縻”政策 | 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 B.清末新政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