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 B.清末新政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世界文明史》中说:“后来,(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制定的法律,皇帝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至最有学问的法律家也常常被难住了。”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
| A.统治范围扩大,罗马法不断充实 | B.维系帝国统治,万民法颁布 |
| C.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法律不断制定 | D.罗马帝国建立,开始依法治国 |
《雅典政制》开宗明义地指出,“至于雅典人的政制,他们选择的政体类型或者模式,就其选择照顾卑贱者而不是良善者来说,我是不赞成的。”材料表达作者对雅典民主的基本认识是
| A.少数人民主 | B.非自由民主 |
| C.非精英民主 | D.奴隶制民主 |
读下面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 时期 |
秦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 |
元 |
明 |
清 |
| 高层政区 |
州 |
行省 |
布政使司 |
省 |
||
| 统县政区 |
郡 |
郡 |
州 |
路、府、州 |
府、直隶州/州 |
府、直隶州 |
| 县级政区 |
县 |
县 |
县 |
县 |
县 |
州、县 |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C.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唐中期历史学家杜佑在《通典·选举》中写道:“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用非所习者也,故当官少称职之吏。”这表明作者认为唐朝进士科的弊端在于
| A.重视学识,轻视德行 | B.脱离现实,学不致用 |
| C.注重门第,多不称职 | D.重视诗赋,无法选才 |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尉,(注:南海郡级小,只设郡尉,不设郡守)统辖番禺、揭阳、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以上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 A.任嚣的职位由吏部任命,不可以世袭 | B.郡县制从秦朝开始实行 |
| C.任嚣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 D.南海郡实际上是任嚣的封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