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5.实验题:请根据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设计一个能验证热力环流的小实验.
(1)实验器材:
(2)实验过程:
(3)观察到的现象:
(4)结论:
(5)请列举出两个大气热力环流的实例。
34.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国大陆(不包括港澳台)总人口达到13亿。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3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9227万人。全年全国出生人口1599万人,出生率为12.41‰;死亡人口825万人,死亡率为6.40‰;全年净增人口774万人,自然增长率为6.01‰。65岁及以上的老人9692,占总人口的7.50%;2004年
末全国总人口为129988万人。全年全国出生人口1593万人,出生率为12.29‰;死亡人口832万人,死亡率为6.42‰;全年净增人口761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87‰,比上年下降0.14个千分点。65岁及以上的老人9857万人,占总人口的7.6%。
——摘自《2003和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材料二
湖北省03和04年人口信息(部分)统计表
年份 |
出生人数 |
死亡人数 |
自然增长率 |
年末总人口 |
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 |
2003 |
49.5万 |
35.6万 |
2.32‰ |
6001.7万 |
7% |
2004 |
50.6万 |
36.2万 |
P |
6016.1万 |
7.2% |
——《湖北省2003年和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目前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应属于
A.“传统型” B.“原始型” C.“现代型” D.“过渡型”
(2)2004年湖北省人口的自然增长率P为
A.2.3‰ B.2.4‰ C.2.5‰ D.2.6‰
(3)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目前人口再生产和人口年龄结构方面的主要特点有:
(4)2004年我国人口的死亡率增加了0.02‰,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34、读“两地区等高线分布示意图”,以及流经地区主要河流流域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径流季节分配和补给类型图”回答有关问题:
(1)甲、乙两图所示地区的地形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判断依据。
(2)对照A、B两图,请你说出甲、乙两图所示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点,并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
(3)乙图所示地区的东、西两侧,有哪两个面积较大的地形区?它们在农业生产类型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2.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图示区域北部的地形特点及其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
(2)简述B谷地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并对开发该地旅游资源的不利因素作简要评价。
(3)C所在国家中高科技产业中心是 ,试简述其形成的有利条件。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长江三角洲图
材料二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如今出现急剧变化,城市间快速交通网络呈现全面接轨态势,农民向城市迁移,经济一体化措施纷纷启动,以工业化为重心的社会发展进程转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行的新阶段,“3小时都市圈”逐渐形成。
材料三 加快沿江开发,是江苏省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战略选择,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实际步骤,也是深入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突破口,新一轮沿江开发必将带来江苏省经济的新一轮腾飞。
材料四 江苏省人口变化情况表
年份 |
总人口(万人) |
每百人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家庭规模(人) |
1953 |
3767.29 |
4.49 |
14.78 |
4.19 |
1964 |
4452.21 |
3.71 |
14.83 |
4.09 |
1982 |
6052.11 |
5.55 |
15.82 |
3.91 |
1990 |
6705.68 |
6.79 |
21.24 |
3.66 |
2000 |
7438.07 |
8.76 |
41.49 |
3.23 |
(1)材料一中所示为世界六大都市圈之一的 都市圈。制约“长三角3小时都市圈”形成的瓶颈是 ,图中上海是我国第一大港,主要港区沿 (河流)分布。
(2)“长三角”城市带将把15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1446个小城镇全部纳入自己的怀抱。这将有利于( )
A.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
B.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
C.获得规模效益,实现共同繁荣 |
D.改善城市环境 |
E.缓解老城区衰落
(3)根据材料三简评江苏沿江县市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
(4)根据材料四可看出江苏人口怎样的变化,你认为这些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