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题。
梓人传
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胥。其上为下士,又其上为中士,为上士。又其上为大夫,为卿,为公。离而为六职,判而为百役。……犹众工之各有执技以食力也。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给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衒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梓人款其门款:敲。
B.俟其言,莫敢自断者俟:等待。
C.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堵:墙。
D.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愠:愤怒。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指使而群工役焉吾收其直大半焉
B.其床阙足而不能理举而加焉
C.彼为天下者,本于人能者进而由之
D.裴封叔之第皆环立向之

11.下列各句,与“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A.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
B.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
C.则其姓字也。
D.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细致地叙述了一个普通工匠的品德和技能,并且把他和宰相相比,这是很难得的。
B.作者开始认为梓人是一个无能而贪禄嗜货的人,后来发现自己的错误,他为此作了深刻的反省。
C.作者借梓人的故事阐述了宰相的治国之道。他认为宰相应坚守其道,合则用,不合则去,不必屈就;宰相应抓大事,顾全局,不宜事必躬亲,陷入一般的事务。
D.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为官之道,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
译文:                                                                         
(2)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
译文:                                                       
(3)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景宗带百余箭,乃驰骑四射,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辟西曹不就。宋元徽中,随父出京师,迁尚书左民郎。寻以父忧去职,还乡里。服阕,领天水太守。
建元初,蛮寇群动,景宗东西讨击,多所擒破。齐鄱阳王锵为雍州,复以为征虏中兵参军,带冯翊太守督岘南诸军事,除屯骑校尉。少与州里张道门厚善。道门,齐车骑将军敬儿少子也,为武陵太守。敬儿诛,道门于郡伏法,亲属故吏莫敢收,景宗自襄阳遣人船到武陵,收其尸骸,迎还殡葬,乡里以此义之。
五年,魏拓跋英寇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预焉,而受景宗节度。诏景宗顿道人洲,待众军齐集俱进。景宗固启,求先据邵阳洲尾,高祖不听。景宗欲专其功,乃违诏而进,值暴风卒起,颇有淹溺,复还守先顿。高祖闻之,曰:“此所以破贼也。景宗不进,盖天意乎!若孤军独往,城不时立,必见狼狈。今得待众军同进,始大捷矣。”及韦睿至,与景宗进顿邵阳洲,立垒去魏城百余步。魏连战不能却,杀伤者十二三,自是魏军不敢逼。
景宗为人自恃尚胜,每作书,字有不解,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虽公卿无所推揖惟韦睿年长且州里胜流特相敬重同宴御筵亦曲躬谦逊高祖以此嘉之。性躁动,不能沈默,出行常欲褰车帷幔,左右辄谏以位望隆重,人所具瞻,不宜然。为人嗜酒好乐。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
七年,迁侍中、中卫将军、江州刺史。赴任卒于道,时年五十二。
——节选自(《梁书·曹景宗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迁尚书左民郎迁:升任
B.乡里以此义之义:认为有义气
C.魏拓跋英寇钟离寇:侵犯、攻打
D.豫州刺史韦睿亦预焉预:干预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是以胆勇知名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以匹马将数人斧斤以时入山林
C.人所具瞻,不宜然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D.杀伤者十二三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次曹景宗受父亲派遣出州远行,只带了少数几个人。半路被几百个蛮人层层包围。曹景宗驰马四射,一箭杀一蛮人,蛮人被吓得四处逃散,从此,曹景宗因胆勇过人而知名。 B.曹景宗少年时和州里张道门是好友,后来,张道门在武陵被斩却无人替他收尸。曹景宗知道后,从襄阳派人到武陵,为其收尸殡葬,乡里人因此赞他讲义气。
C.建元五年,在一次抗魏行动中,为取得最后的胜利,曹景宗不惜抗命,联合韦睿渡江进驻邵阳洲,与魏军连续作战,终于击退了敌人。
D.曹景宗嗜好饮酒。高祖曾多次设宴接见功臣,在席上,景宗常在醉酒后胡言乱语,有时讲错下属官吏的名字。高祖故意任他讲下去,不以为过。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虽公卿无所推揖惟韦睿年长且州里胜流特相敬重同宴御筵亦曲躬谦逊高祖以此嘉之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寻以父忧去职,还乡里。

(2)此所以破贼也。景宗不进,盖天意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竹溪逸民者,幼治经,长诵百家言,造文蔚茂,喜驰骋,声闻烨烨,起荐绅间,意功名可以赤手致。忽抵掌于几,曰:“人生百岁,能几旦暮?所难遂者,适意尔。他尚何恤哉?”乃戴青霞冠,披白鹿裘,不复与尘世接。
所居近大溪,篁竹翛翛然生。当明月高照,水光潋滟,共月争清辉,逸民辄腰短箫,乘小舫,荡漾空明中,箫声挟秋气为豪,直入无际,婉转若龙鸣深泓,绝可听。箫已,逸民扣舷歌曰:“吹玉箫兮弄明月,明月照兮头成雪,头成雪兮将奈何!白沤起兮冲素波!”人见之,叹曰:“是诚世外人也。欲常见且不可得,况狎而近之乎!
性嗜菊,种之满园,顾视若孩婴。黄花一开,独引觞对酌,日入不倦。人让其留物,怒曰:“举世无知我,知我惟此花尔,一息自怡,尚可谓滞于物耶?”复爱梅。梅朵绿萼微吐,赤脚踏雪中,若温,见辄凝视,移时目不瞬。且大言曰:“知我者惟菊,菊已谢我去,幸汝梅继之;汝梅脱又谢去,我当上白鹤山采五芝耳!”白鹤山盖溪上诸峰云。
逸民年五十,益恬泊无所系,间私谓其友曰:“吾于世味愈孤矣,将渔于山樵于水矣。”其友疑其诞。逸民曰:“樵于水,志岂在薪?渔于山,志岂在鱼?是无所利也。无所利,乐矣。子以予果滞于梅与菊耶?”君子以其语近道,有类于古隐者。
史官曰:昔者李白与孔巢父等六人隐居徂徕山,世仰之以为不可狎近,因号为“竹溪六逸”。寥寥七百年后而逸民亦以竹溪自名,若出一辙,岂闻风而兴起欤?纵曰其地或殊,人之众独有异,高风绝尘,照映后先,其安有不同者欤?士之沉酣声利而弗返者,盍亦知所自警欤!夫自范蔚宗著《后汉书》以隐逸登诸史传,历代取法而莫之废者,其意又岂无所激欤?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功名可以赤手致意:料想
B.他尚何恤哉恤:顾惜
C.人让其留物让:责备
D.汝梅脱又谢去脱:凋落

下列句子中能直接表现竹溪逸民志趣高雅、不同流俗行为的一组是()
①造文蔚茂,喜驰骋②戴青霞冠,披白鹿裘
③所居近大溪,篁竹翛翛然生④腰短箫,乘小舫,荡漾空明中
⑤黄花一开,独引觞对酌⑥君子以其语近道,有类于古隐者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逸民从小研读儒家经典,长大后学习诸子百家。某天忽然顿悟,觉得人生短暂,应该做最适合自己心意的事,自此不再接近俗世。
B.逸民视菊花、梅花为人生知己,对菊花、梅花的喜爱近乎痴狂,而时人并不真正理解他,甚至认为他沉溺于外物。
C.到了知天命之年,逸民对尘俗更加淡泊,认为没有功利色彩的人生是快乐的。君子认为他的观点近于道,和古代的隐士相似。
D.作者认为古代史学家之所以把隐逸者写入史传,是因为当时士人大多沉迷于名利难以自拔,希望以此激励人们淡泊名利。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诚世外人也。欲常见且不可得,况狎而近之乎!
译文:
(2)赤脚踏雪中,若温,见辄凝视,移时目不瞬。
译文:
(3) 士之沉酣声利而弗返者,盍亦知所自警欤!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户部郎中张滂之子,日仲殷,于南山内读书,遂结时流子弟三四人,仲殷性亦聪利,但不攻文学,好习弓马,时与同侣挟弹,游步林薮,去所止数里,见一老人持弓,遂一鹿绕林,一矢中之,洞胸而倒,仲殷惊赏,老人日:“君能此乎?”仲殷曰“固所好也,”老人曰:“获此一鹿,吾无所用,奉赠君,以充—饭之费.”仲殷等教谢之.老人日: “明日能来看射否?”明日至,亦见老人逐鹿,复射之,与前无异,复又与仲殷.仲殷益异之,如是三度,仲殷乃拜乞射法.老人日: “观子似可教也.明日复期于此,不用令他人知也.”
仲殷乃明日复至甚所老人还至遂引仲殷西行四五里入一谷口路渐低下如入洞中草树有异人间,仲殷弥敬之.约行三十余里,至一大庄,如卿相之别业焉.止仲殷子中门外厅中,老人整服而入,有修谒之状.出日:“姨知君来此,明日往相见.”仲殷敬诺而宿于厅.至明日,敕奴仆与仲殷备汤沐,更易新衣.老人具馔于中堂,延伸殷入拜母,仲殷拜堂下,母不为起,亦无辞让.老人又延升堂就坐,视其状貌,不多类人,或似过老变易,又如猿猿猩之状。其所食品物甚多,仲殷食次,亦不见其母动匕箸,倏忽而毕
既而食物皆尽,老人复引仲殷出,于厅前树下,施床而坐.老人即命弓矢,仰卧,指一树枝日: “十箭取此-尺.一遂发矢十只,射落碎枝十段,接成一尺.谓仲殷日:“此定如何?”仲殷拜于床下日:“敬服!一又命墙头上立十针焉.去三十步,乃按次射之,发无不中者也.遂教仲殷屈伸距跗之势.但约臂腕骨,臂腕骨相拄而弓已满.故无强弱,皆不费力也.数日,仲殷已得其妙。老人抚之,谓仲殷日:“止于此矣!勉驰此名,左右且教取五千人,以救乱世也,”遂却引归至故处.而仲殷艺日新,果有善射之名,受其教者,虽童子女人,即可与谈武矣.后父卒,除服,偶游于东平军,乃教得数千人而卒。
其老人盖山神也.善射者必趣度通臂,故母类于猿焉.
(节选自皇甫氏《原化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日复期于此期:约会
B.促殷弥敬之弥:更加
C.延伸殷入拜母延:邀请
D.施床而坐施:给予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老人神异的一组是()
①获此一鹿,吾无所用 ②老人整服而入,有修谒之状 ③不用令他人知也
④视其状貌,不多类人 ⑤遂教仲殷屈伸距跗之势 ⑥射落碎枝十段,接成一尺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⑤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仲殷读书南山之内,虽然心性聪颖,但不喜读书,而喜练习弓马,有一定的武功,为后来成为老人的箭术传人打下了基础。
B.老人见到张仲殷喜欢武功,便有意展示高超的射箭技艺,引起他的兴趣,让他主动拜师,最终将技艺传授给他。
C.老人射箭技艺高超,是经过艰苦练习而来,这艰苦的练习导致其形貌改变,与常人不同,长相近似猿猴。
D.张伸殷勤奋练习,终以善射名于当时,并悉心教授他人射箭技艺,最后没有辜负老人“以救乱世”的期望。

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线断句。
仲 殷 乃 明 日 复 至 其 所 老 人 还 至 遂 引 仲 殷 西 行 四 五 里 入 一 谷 口路 渐 低下 如 入 洞 中 草 树 有 异 人 间.
(2)翻译:
①其所食品物甚多,仲殷食次,亦不见其母动匕箸,倏忽而毕。..
译文:
②后父卒,除服,偶游于东平军,乃教得数千人而卒。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共14分。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绝:穷尽。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来:使……到来,招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目遇之而成色
B.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何为其然也
C.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达到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
(2)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史记·刺客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已者容   容:打扮
B.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恨:仇恨
C.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责备
D.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布:袒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①去而事智伯 ②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③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④我故国士报之  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⑥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是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涂饰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曾先后臣服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2)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3)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