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共10分)
材料一 《苏州风俗考》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 《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轻,给予机户,按稠匹计工资。”
《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四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说明什么问题?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参阅右图

材料二:“西欧与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朋友,是的。盟友,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
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
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
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的那种挑战。”
━━ 摘自《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材料三: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美国的政
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与世界社会隔绝
的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材料四: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总
统尼克松说:“……国际环境,尤其是欧洲发生的变化,带
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机会”,“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善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美国战后在欧洲实施了什么计划?其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一中美国的目的能否实现?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尼克松在任期间,在调整与中国关系上进行了哪些活动?有何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70年代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原因。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面三幅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


图一是市坊整齐划一的国际化大都市唐朝长安平面图。
图二是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
图三是中国代表团团长石广生在中国入世议定书上签字图。
请回答:材料中三幅图片提供了什么相似信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策略”研讨会拟定一个最佳题目,并说明理由。(8)

17世纪的中国和欧洲几乎同时产生了要求社会变革的进步思潮:中国的思想家黄宗羲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欧洲启蒙思想兴起。可是当时的中国却未能掀起如欧洲启蒙运动般的思想解放运动。试结合17世纪中国和欧洲的社会状况,分析评价这一历史现象。

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堂,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
材料三: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施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并对此变革加以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说明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目的。(归纳特点时不得摘抄原文)
(4)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右图是一张摆满棋子的中国象棋棋盘,请回答下列问题

(1)棋子中的“炮”,有时也写作“石”字旁。“火”旁的“炮”出现最早不会早于中国什么朝代?
(2)作为封建时代中央官职的“相”曾一度被称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中国历史上,“相”何时开始设置何时淡出历史舞台?
(3)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部的两对基本矛盾之一,唐宋时期,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传说象棋是舜的弟弟象发明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