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资料一:1928年,傅斯年先生在谈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时,指出:「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我们只是要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
资料二:二十世纪初,法国一位研究古代社会的学者,谈到历史家在历史写作中的角色时,说:「并不是我在说话,而是历史透过我的口在说话。」
对于这两段数据,我们应如何理解?

A.资料一对史学表现乐观精神,资料二则透露悲观心理
B.资料一的重点是史料,数据二的重点是史家,彼此并无关联
C.两段资料都否定历史家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D.两位学者都受到近代欧洲科学实证主义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翻阅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北京报纸,发现革命前对老百姓的“子民”、“蚁民”、“贱民”等称呼,在革命后被“国民”、“公民”等词语代替。他由此对辛亥革命的意义有了深入理解,其中正确的是辛亥革命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C.使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 D.使人民完全获得言论自由

“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上述歌词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次巨变是指

A.国民革命运动 B.辛亥革命 C.抗战胜利 D.新中国成立

“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起诉日本法西斯战犯的其中一项罪行为“违反人道罪”。法庭采信的事实依据可能是

A.日本“征服满蒙”的武装侵华方针 B.扶植傀儡政权对中国实行殖民统治
C.违反国际公法研制并使用化学武器 D.利用谍报人员窃取中国的军事机密

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