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9——l2题
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建安)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1.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袁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建安十三年)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
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2。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三国志·吴主传》)
【注】①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周公制定的礼法制度,他的儿子、受封于鲁国的伯禽却没有遵守。按照古人的解释,伯禽在服丧期间。徐戎(周代居住在今徐州一代的少数民族)作乱,伯禽就停止服丧而率兵讨伐,平定了徐戎。 ②濡须坞:修建在濡须口的堡坞.夹濡须水而筑。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权哭未及息 息:停止 B.领会稽太守 领:兼任
C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 表:任命 D.故委心而服事焉 委:托付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 而曹公已临其境
B.以为阳羡长 因传权旨,为陈成败
C.待张昭以师傅之礼 表子琮举众以降
D.使丞之郡行文书事 惟瑜、肃执拒之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李燮字德公,后汉谏臣李固之子。其父逆梁冀,知不免祸,乃遣三子归乡里。时,燮年十三,姊文姬为司郡赵伯英妻,贤而有智,见二兄归,具知事本,默然独悲曰:“李氏灭矣!自太公已来,积德累仁,何以遇此?”密与二兄谋预藏匿燮,托言还京师,人咸信之。有顷难作,下郡收固三子。二兄受害,文姬乃告父门生王成曰:“君执义先公,有古人之节。今委君以六尺之孤,李氏存灭,其在君矣。”成感其义,引燮入徐州,变姓名为酒家佣。
李燮从受学,酒家异之,意非恒人,以女妻燮。燮专精经学。后梁冀既诛而灾眚屡见。明年大赦天下,燮乃以本末告酒家,酒家具车重厚遣之,皆不受,遂还乡里。姊弟相见,悲感傍人。既而戒燮曰:“今弟幸而得济,岂非天邪!宜杜绝众人,慎无一言加于梁氏。加梁氏则连主上,祸重至矣。唯引咎而已。”燮谨从其诲。后王成卒,燮以礼葬之,感伤旧恩,每四节为设上宾之位而祠焉。
州郡礼命,四府并辟,皆无所就,后征拜议郎。及其在位,廉方自守,所交皆舍短取长,好成人之美。时,颍川荀爽、贾彪,虽俱知名而不相能,燮并交二子,情无适莫,世称其平正。
灵帝时拜安平相。先是安平王续为张角贼所略,国家赎王得还,朝廷议复其国。燮上奏曰:“续在国无政,为妖贼所虏,守籓不称,损辱圣朝,不宜复国。”时议者不同,而续竟归藩。燮以谤毁宗室,输作左校。未满岁,王果坐不道被诛。
擢迁河南尹。时既以货赂为官,诏书复横发钱三亿,以实西园。燮上书陈谏,辞议深切,帝乃止。先是,颍川甄邵诌附梁冀,为邺令。有同岁生得罪于冀,亡奔邵,邵伪纳而阴以告冀,冀即捕杀之。邵当迁为郡守,会母亡,邵且埋尸于马屋,先受封,然后发丧。邵还至洛阳,燮行涂遇之,使卒投车于沟中,笞捶乱下,大署帛于其背曰“谄贵卖友,贪官埋母”。乃具表其状。邵遂废锢终身。燮在职二年卒,时人感其世忠正,咸伤惜焉。
(节选自《后汉书 李燮传》有改动)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酒家异之,意非恒人恒:平常的、普通的 |
B.梁冀既诛而灾眚屡见眚:灾难 |
C.州郡礼命,四府并辟辟:征召 |
D.虽俱知名而不相能能:胜任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李燮刚正不阿的一项是
①燮上奏曰:守籓不称,损辱圣朝,不宜复国 ②燮并交二子,情无适莫
③时人感其世忠正,咸伤惜焉④燮以谤毁宗室,输作左校
⑤燮上书陈谏,辞议深切,帝乃止⑥使卒投车于沟中,笞捶乱下
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燮的姐姐文姬贤能又有智谋,看到兄长归来预知李家有灭族之祸,与兄长商量将李燮藏匿起来,并对外托词说李燮返回京城了。 |
B.文姬劝解李燮应当与外人彻底断绝来往,谨慎小心不要去说梁家的坏话,若提及梁家则会牵连到皇帝,祸殃恐怕会再次降临。 |
C.后来王成逝世,李燮也按照应有的礼节为其安葬,追念他过去的救命之恩。到每年祭祀的节日都会为王成设上宾之位而祭拜。 |
D.甄邵的一个朋友得罪了梁冀,逃走去投奔甄邵,甄邵假装接纳而暗中通知梁冀,梁冀将此人逮捕并杀害。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执义先公,有古人之节。今委君以六尺之孤,李氏存灭,其在君矣。
续在国无政,为妖贼所虏,守籓不称,损辱圣朝,不宜复国。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牟俸,巴人。景泰初进士,授御史,巡按云南。南宁伯毛胜镇金齿,俸列其违纵罪,将吏皆耸。天顺元年出为福建佥事.成化初,进秩副使。久之,迁江西按察使。
八年,以左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岁祲①,请发济南仓储减价以粜,令临清关税收米麦济振。皆从之。时大饥,虽获振,饥民众,转徙益多,俸请教邻境抚、按随所在安辑,秋成资遣复业。又乞尽蠲州县逋课。诏如所请,更命移临清仓粟十万石振之。至七月,俸又言公私困竭救荒靡策乞开纳粟例令胥吏得就选富民授散官且截留漕粮备振。十月复言:“今救荒者止救其饥,不谋其寒。纵得食,终不免僵死,乞贷贫民布棉。”帝皆嘉纳。俸又檄发东昌、济宁仓粟十万余石为军士月粮,而以德州、临清寄库银易米振济,奏请伏专擅罪。帝特宥之。已,移河南输边粟济山东,□别给银为边饷,山东输京租二十万石,给本地用。十年又饥,请发仓储出贷。抚山东五年,尽心荒政,活饥民不可胜数。
以右副都御史改抚苏、松。俸性严。以所部多巨室,欲故摧抑之,乃禁索私租,劝富家出谷备振动千计,怨谤纷然。中官汪直有事南京,或谮俸。直归,未发也。俸初在山东,与布政陈钺负气不相下。后钺从容言俸短,直信之。十四年,俸议事至京,直请执俸下诏狱。先是,所亲学士江朝宗除服还朝,俸迓之九江,联舟并下。所至,有司供张颇盛。直□谓朝宗有所关说,并下狱。词连佥事吴扁等十余人,俱被逮。系狱半岁,谪戍湖广。
俸在江西时,共成许聪狱,人多议其深文②。至是被祸,皆知为直诬,然无白其冤者。逾年,卒戍所。
(选自《明史牟俸传》,有删节)
【注】①岁祲(jìn):祲,妖气。岁祲,这里指年成不好。②深文:利用法律条文的苛细,给人加罪。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发济南仓储减价以粜发:征集 |
B.又乞尽蠲州县逋课逋:拖欠 |
C.中官汪直有事南京,或谮俸谮:诬陷 |
D.俸在江西时,共成许聪狱狱:案件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俸又言公私困/竭救荒/靡策/乞开纳粟/例令胥吏得就选/富民授散官/且截留漕粮备振 |
B.俸又言公私困/竭救荒/靡策/乞开纳粟例/令胥吏得就/选富民授散官/且截留漕粮备振 |
C.俸又言公私困竭/救荒靡策/乞开纳粟例/令胥吏得就选/富民授散官/且截留漕粮备振 |
D.俸又言公私困竭/救荒靡策/乞开纳粟/例令胥吏得就/选富民授散官/且截留漕粮备振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化八年,山东发生大饥荒,牟俸想尽办法赈灾,但仍有很多灾民流离失所,牟俸就请求附近的官员暂时安置他们。 |
B.牟俸在山东赈灾的时候,采取了一些权宜之计,尽管并没有事先上报朝廷,但是他的举动也得到了皇帝的理解宽恕。 |
C.牟俸与山东布政使陈钺互不相让,陈钺在宦官汪直面前说牟俸的坏话,汪直相信了他,后来找机会将牟俸关进监狱。 |
D.牟俸亲近的学士江朝宗服丧期满回朝,到九江迎接牟俸,两人一起乘船东下,他们沿途受到了当地官员的殷勤接待。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救荒者止救其饥,不谋其寒。纵得食,终不免僵死,乞贷贫民布棉。
(2)至是被祸,皆知为直诬,然无白其冤者。
课内文言文语句翻译。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挽辂① ,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
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居豳。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马箠居岐,国人争随之。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成王即位,周公②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务以德致人。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险,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③,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
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④,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⑤, 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挽辂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①刘敬,本姓娄,后受赐姓刘。挽辂:绑在车辕上供人拉车使用的横木。②周公:周成王姬诵的叔叔,周公旦。③成、康之时:指西周成王、康王的鼎盛时代。④榱:椽子。⑤三代之际:夏、商、周三代盛世的功业。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
B.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
C.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
D.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向是()
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
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
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之属傅相焉相:察看 |
B.臣窃以为不侔也侔:等同 |
C.卒然有急卒:突然 |
D.案秦之故地案:控制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敬希望晋见刘邦,同乡虞将军要求娄敬换上好衣服,娄敬却坚持穿着粗布短衣去拜见,这体现了他在立身行事上保持本色的一面。 |
B.刘敬述说了周王朝迁徙繁荣的过程,从部落始主后稷到公刘、太王、文王、武王,直到周成王定都洛阳,是用德政来取得民心。 |
C.刘敬去陇西戍守路过洛阳,便主动劝说高祖建都关中,因群臣大都不是关中之人,满朝皆是反对之声,但高祖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 |
D.西汉建都长安,在这个问题上,固然说明刘敬胸怀大局,颇具政治眼光;也不能不说刘邦慧眼识人,不以人废言,能择善而从。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
(2)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安仁,字乐道,河南洛阳人。安仁生而颖悟,幼时执笔能大字,十三通经传大旨,早以文艺称。赵普、沈伦、李防、石熙载咸推奖之。雍熙二年,登进士第,补梓州榷盐院判官,以亲老弗果往。会国子监刻《五经正义》板本,以安仁善楷隶,遂奏留书之。
景德初,翰林学士梁颢召对,询及当世台阁人物,上称安仁文行。寻颢卒,即以安仁为工部员外郎,充翰林学士。
安仁从幸澶州,会北边请盟,首命安仁撰答书,又独记太祖时聘问书式。辽使韩杞至,首命接伴,凡觐见仪制,多所裁定。馆舍夕饮,杞举橙子曰:“此果尝见高丽贡。”安仁曰:“橙橘产吴、楚,朝廷职方掌天下图经,凡他国所产靡不知也。今给事中吕祜之尝使高丽,未闻有橙柚。”杞失于夸诞,有愧色。杞既受袭衣之赐,且以长为解,将辞复左衽。安仁曰:“君将升殿受还书,天颜咫尺,如不衣所赐之衣,可乎?”杞乃服以入。
及姚东之至,又令安仁接伴。东之谈次,颇矜兵强战胜。安仁日:“老氏云:‘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乐杀人者不得志于天下。”东之自是不敢复言。王继忠将兵陷没,不能死节而反事之,东之屡称其材。安仁曰:“继忠早事藩邸,闻其稍谨,不知其他。”甚敏于酬对,切中事机,类如此。时论翕然,称其得体,上益器之,自是有意柄用。安仁又集和好以来事宜,及采古事,作《戴斗怀柔录》三卷以献。
安仁质直纯悫,无所矫饰,宽恕谦退,与物无竞,虽家人仆使,未尝见其喜愠。女弟适董氏,早寡,取归给养。其甥董灵运尚幼,躬自训导,为毕婚娶。幼少与宋元舆同学,元舆门地贵盛,待安仁甚厚。元舆蚤卒,家绪寖替,安仁屡以金帛济之。尤知典故,凡近世典章人物之盛,悉能记之。喜诲诱后进,成其声名,当世推重之。有集五十卷。
(选自《宋史》,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之谈次,颇矜兵强战胜矜:夸耀 |
B.凡他国所产靡不知也靡:没有 |
C.元舆蚤卒,家绪浸替替:更替 |
D.安仁屡以金帛济之济:救助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杞乃服以入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B.①不能死节而反事之②夜缒而出 |
C.①以安仁善楷隶,遂奏留书之②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D.①躬自训导,为毕婚娶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安仁“敏于酬对”的一组是
①询及当世台阁人物,上称安仁文行②凡觐见仪制,多所裁定
③朝廷职方掌天下图经,凡他国所产靡不知也④天颜咫尺,如不衣所赐之衣,可乎?⑤乐杀人者不得志于天下⑥闻其稍谨,不知其他
A.①②③ | B.②③⑥ | C.①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安仁幼时就能执笔写大字,十三岁就能通晓经传大意,很早就以文章才艺出名,受到赵普等人的推许奖誉,并因此中了进士。 |
B.赵安仁受命接待辽使韩杞,在一次接待晚宴上,韩杞拿着橙子说,这种果子曾经在高丽贡品中见过,赵安仁给予了反驳。 |
C.韩杞在接受了皇帝赏赐的一套衣服后,以衣服太长为借口,要穿回自己原来的衣服,赵安仁说服韩杞穿着赏赐的衣服上朝。 |
D.赵安仁为人生质朴、宽厚,与物无争,无私帮助自己的亲人和同学,积极教诲引导年轻人,成就他们的声名,被当世所推重。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
(2)女弟适董氏,早寡,取归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