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寂静钱钟书

周劼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

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选自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B. 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
C. 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D. 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10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E.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2.

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

3.

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题。
银牌,重似金牌
①在2006年冬季奥运会昨晚(北京时间今天凌晨)的花样滑冰比赛中,俄罗斯名将托特米安尼娜/马列宁以总成绩204.48分夺得双人滑冠军,中国选手张丹/张昊受伤获得银牌,申雪/赵宏博获得铜牌。
②意大利都灵时间13日21时21分。意大利著名的《蝴蝶夫人》乐曲在都灵帕拉维拉体育馆响起,分别身穿黑白衣服的赵宏博、申雪深情对望,顺畅滑行、有力的起跳、优美的螺旋线……在短暂的动作稍紧后,赵宏博和申雪完全进入了状态。在一道完美的弧线后,赵宏博腾空而起,如一道黑色闪电,转体三周,稳稳地落到冰面——令人担心的后外点冰三周跳就这样轻松地成功了。之后的一切都是那么完美。五次热烈的掌声响起,为的是这个脚腱断裂后才半年就站立在冰面上的刚强汉子。音乐终止,掌声、欢呼声长达数十秒。
③“124.59!”自由滑分列在已经出场的15位选手的首位,加上短节目的62.32分,他们的总分也排到了首位。不过十几分钟后,最后的决斗开始了。短节目中成绩最好的四对选手依次上场,倒数第二个出场的俄罗斯王牌组合托特米安尼娜/马列宁顶住压力,以近乎完美的表演得到高于赵/申组合的分数。中国队花样滑冰金牌的突破希望,寄托在了三对中国选手中最年轻的张丹/张昊身上。
④22岁的张昊轻松地微笑出场,21岁的张丹则神情有些严肃。表演开始不久,意外发生了:张丹在完成被认为唯一可以击败强大对手的秘密武器——抛四周跳时失败,她重重地摔在冰面上,再飞速滑行撞向挡板。张丹想站起来,又重重地倒了下去,她左腿内侧已经严重拉伤。
⑤音乐突然停止,观众哗然。张昊轻轻拉起张丹,“还能滑吗?”这位清秀的哈尔滨姑娘点了点头,然而刚站起来又疼得蹲了下去。张昊把她扶到出口处,他已经不打算再上场比赛了。体育馆很静,观众都在关切地注视着张丹,掌声一阵响过一阵。两分钟后,张丹对拍档再次点头:我行!
⑥音乐再次响起。那是《龙的传人》。张丹忍着剧痛滑向场中央。他们开始只是慢慢地滑,慢慢地做动作。顷刻,张丹加速了!张昊跟上,节奏又回来了!重新开始的表演是那么完美,那三周接两周跳、抛三周跳,张丹都完成得那样精彩出色。他们就在没有停过的掌声中完成了也许是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表演。
⑦张丹在张昊的搀扶下滑到打分区,一直咬牙完成比赛的姑娘一见到教练姚滨,眼泪才簌簌淌下来:“对不起!”等候比分时,张丹的左腿已被队医包扎得严严实实。
⑧“189.74分”,张丹/张昊超越了申雪/赵宏博夺得银牌!一旁的托特米安妮娜/马列宁如释重负地拥抱在一起,观众却把更热烈的掌声给了张丹和一旁的赵宏博。因为那一刻,他们感动了全世界。
(2006年2月14日《羊城晚报》,记者周方平)
选出对本文的章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是一篇新闻报道,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导言,作用是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B.文中对赵宏博与张丹的报道都比较详细,先后形成了情节上的主高潮与次高潮。
C.第④节写张丹出场时“神情有些严肃”,这为下文写张丹摔倒受伤埋下了伏笔。
D.文章的最后一句,具有四两拨千金的作用,蕴含着文章的主旨,堪称豹尾之笔。

选出对本文的音乐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作者刻意说明赵宏博、申雪比赛时响起的音乐是《蝴蝶夫人》,是因为他们的动作如蝴蝶般美丽轻盈。
B.作者没有说明俄罗斯选手比赛时用的是哪一支乐曲,那是因为他们的比赛不是报道的重点。
C.“音乐突然停止”一句一方面说明比赛中途停止了,而另一方面又为下文“音乐再次响起”一句作了铺垫。
D.张丹再次出场时,作者特意说明赛场响起的音乐是《龙的传人》,这种写法具有含义深刻的暗示作用。

本文为塑造两对中国选手的形象,不仅刻画了他们精彩感人的动作,而且反复写到观众们的反应,这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题为“银牌,重似金牌”,请概括说明这一文题的内涵。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共3题,每题3分)
我国古代许多诗人都写过捣衣诗。人们读过这些捣衣诗,常感到疑惑不解,古人为何都在夜间捣衣,捣衣捣的是什么,究竟怎么捣,等等。80年代,学界首次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捣衣不是洗衣,即把衣服浸湿放在石上,用木棒棰来捶打。但有人说捣衣是“捣帛缝制寒衣”,有人说捣衣是“捶打浆洗过的衣服”,有人说捣衣是“脱胶处理”等等,最后没有结论,仍是个悬案。后来又有人认为“捣衣实际就是捣软麻布以制冬衣”。然而大量的捣衣诗明明写着捣的是帛、练、纨、素等丝织品,因而这个说法,仍值得商榷。
捣衣,《文选》五臣注曰:“妇人捣帛裁衣,将以寄远也。”《乐府诗集》注曰:“益言捣素裁衣,缄封寄远也。”可见捣衣即捣帛或捣素,是裁制寒衣前的一道工序。那么,帛在制衣前为何要捣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蚕丝的主要成分是丝素和丝胶。丝素是近于透明的纤维,即茧丝的主体;丝胶则是包裹在丝素外表的黏性物质。丝素不溶于水,丝胶易溶于水。丝胶在缫丝时可以除去一部分,但仍会有一部分黏附在丝素上,这使得生丝或坯绸显得粗糙、僵硬,需要进一步涑丝帛方能变软。也就是说生丝要用微温的水浸泡,帛则安放在楝木灰中浸泡,利用水温和楝木灰中的碱加速化学处理,进一步使丝和帛上的丝胶溶解。浸泡后的丝帛,需用木杆反复捶捣,一是使丝帛上的丝胶易于随浆水析出,二是与现代制丝工艺中的"掼经"(又名“别丝光”)作用相似,可使生丝和坯绸更加白净柔软而有光泽。丝、帛经捶捣后还要洗净,所以捣衣一般多在河滨和庭院里进行。制衣用的有些丝织品,有的还经过了染色。我国商周时已有很高的染色技术。因染料中酸的化学作用和曝晒,晒干后的丝织物又变得粗糙而多皱褶,因而在裁剪、缝制前必须捶捣,使它柔软平整。这就是帛在制衣前要捣的原因。
明代学者杨慎在他的《丹铅录》中曾说“《字林》:‘直舂日捣。’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舂米然。……尝见六朝人画《捣衣图》其制如此。”由此可知,古代捣衣是两个女子合作的一种劳动。我国古代男主外、女主内,妇女日兴夜寐操持家务,白天少有闲暇,纺绩、缝纫多在夜晚。《汉书·食货志》云:“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同巧拙而合习俗也。”她们每日夜间三三两两相伴劳作,不仅多得十五个劳动日,而且还节省了燎火之费。这也是一种古老的民俗。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节)
下列说法最接近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捣衣是古人洗衣服的方法。 B.捣衣是捶打浆洗过的衣服。
C.捣衣是对丝帛进行脱胶处理。 D.捣衣是捣软麻布以制冬衣。

本文最后一段中引用了《汉书·食货志》中的一段话,对这段引文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证明捣衣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民俗。
B.证明捣衣是两个妇女合作的一种劳动。
C.证明捣衣是类似舂米的一种劳动。
D.证明捣衣为什么在夜间进行。

根据本文所给信息,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的妇女在夜间捣衣是因为需要两人合作才能进行。
B.丝帛捶捣后还要浣净,所以捣衣地点多在河滨庭院
C.捣衣不仅与丝帛浸沤后脱胶有关,而且与染色后捣软有关。
D.捣衣的方法是将丝帛放在砧上,用木杵反复捶捣。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共3题,每题3分)
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的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脆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于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端,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世界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下列对“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月亮的树”这句话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句中“黑夜”指庄子面对的人世,象征一个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的社会,一个“荒唐”“罪恶”“污浊”“无赖”“无情”“无理”的社会。一个权势屈从文化的社会。
B.句中的“月亮”用以比喻纯洁的心灵,不为尘世纷扰所乱的晶莹宁静的心灵。一种不为权势富贵所惑的清新澄澈的生命。
C.句中的“树”象征庄独立孤傲的生活态度和追求生命自由,坚持生命理想的精神,一种独立的文化精神。
D.作者认为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脱俗的清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

对文中引用胡文英的一段话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庄子“眼冷”表现为内心的冷酷犀利,拒绝与统治都合流的清高孤傲,满纸荒唐中透出的怪诞与偏激。
B.庄子的“心热”表现内心的温柔宽仁,对众生的怜悯牵挂,对社会的关注,对正义的捍卫,对文化精神的坚守。
C.庄子的“眼冷”与“心热”是矛盾对立的,他对人类充满热情,而对社会的荒唐与罪恶圣无可奈何,只好冷眼相看。因而庄子的笔锋荒唐,态度偏激,性格行为怪诞孤傲。
D.庄子的“眼冷”与“心热”表面年似矛盾,实际上二者能融为一体。一“冷”一“热”相反相成,从两个不同角度展示庄子的心灵世界。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表态。本文文题含蓄地告诉人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
B.作者认为庄子是一个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品行高洁的人,是一个有大智慧、强内力且能与时俱进的人。
C.作者认为庄子的怪诞与孤傲是可以理解的,庄子的清洁精神是他拒绝诱惑、决不同流合污的表现,是“无路可走”时的最后的坚守。
D.本文解读《秋水》中的一个故事,赞颂了庄子蔑视权贵名利,向往精神自由的“清洁精神”最后从庄子心发的冷热无常和庄子面临的世界残酷黑暗的角度,为我们解读《庄子》提供了一种方法。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冰在地球上的某些地区正在逐渐消失。
不能把冰看作是固态水的简单累积。冰不仅储有大量的水,还是保持地球能量平衡、热平衡的重要因素。举个例子:南极洲被冰层覆盖的表面约为1300万平方公里,到了冬季则超过2000平方公里。南极大陆的永久冰层厚度超过3000米,其余都是冰山或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其体积大小在一年中随着四季温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结冰或融冰过程中,可使大量热量发生转换。此外,白色的两极地表会产生镜面效应,反射太阳光,极大地影响着到达地球的辐射。无论是南极还是北极,都对地球气候的过去和未来起着关键作用。
水是少数可在相当小的温度区间里改变形态的物质。这是因为水分子间的连接方式既脆弱又灵活。其他物质的分子在温度下降时逐渐集中,但水在降温到4摄氏度的情况下密度即为最大。一个有趣的现象由此产生:水在固态时密度比液态时小,这就是为什么冰总能漂浮在水面上。水的这一特性使地球上的水生生物即使在冰川期冰层覆盖江河湖海时仍能存活下来。
地球两极的冰山有着自己完整的生态系统,各种各样的生物就在这里栖息繁衍。浮游植物的觉醒是一切的开端。在光线适宜的条件下,浮游植物在冰面以下大肆扩散,加速冰面融化,进而产生降雨。雨中的有机物质被甲壳纲动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充分吸收。随后,他们又成为企鹅、海豹以及鲸的食物。大型食肉动物虎鲸、北极熊等是这条食物链的最后一环。生活在这个冰世界里的动物是如何取得液态水饮用的呢?原来它们吃下冰块,用腭部将其融化成宝贵的液态水,海豹就是这样生存的。在寒冷的高山上,从冷杉到地衣,不少植物能在抵御了第一阵寒气的袭击后进入深度冬眠状态,直到气候条件再次变得适宜。许多动植物得以在严寒中存活是因为冰雪本身能起到保护层的作用,使动植物与外部极端环境相隔绝。事实上,气候突变对动植物来说才是致命的敌人。
2004年秋,250多位科学家聚集到冰岛首都,共同宣布了一个事实:北极、南极以及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冰川的冰都在逐渐减少。极地冰面融化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灾难是毁灭性的。依赖于冰层生活的浮游植物会随之消失,食物链会破坏,北极熊等动物将濒临灭绝。此外,洋流会因海水温度上升而改变,海水将吞噬一个个文明国度。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推动这项研究的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占到了全球总排放量的30﹪以上,正是这些气体造成了全球气候的变化。
根据文意,下列“不能把冰看作是固态水的简单累积”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A.地球两极及其他某些地方,冰面巨大,冰层深厚,储有大量水资源。
B.结冰或融冰过程中,大量热量发生转换,有助于保持地球能量平衡、热平衡。
C.两极地表呈现白色,能产生镜面效应,极大地影响阳光到达地球的辐射。
D.南北两极冰层无论存在与否,都对未来地球气候起着关键作用。
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冰储有大量的水,是重要的淡水资源,是人类生命的重要保证。
B.许多动植物能够适应严寒环境,但气候突变却会给生物带来灾难。
C.极地冰面融化将破坏极地生物链,那里从浮游植物到哺乳动物都可能灭绝。
D.极地冰面融化和海水温度上升,将改变洋流,淹没低海拔大陆。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极、南极以及其他冰川都在逐渐缩小,这是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结果。
B.极地冰层融化,地球将因失去镜面效应,接受更多阳光辐射而进一步变暖。
C.极地浮游植物既依靠冰层保护,又加速冰面融化,保护极地需遏制浮游植物滋生。
D.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应率先承担保护冰层的重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智能天线开启无线新时代
天线是无线电领域最重要的环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手机就有天线,这是一种小型天线。在大型的无线网络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天线。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开发了智能天线技术。所谓智能天线,原名自适应天线阵列,最初主要用于雷达、声纳、抗干扰通信、定位、军事方面等,用来完成空间滤波和定位。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以及对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组网技术、天线理论等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自适应天线阵列开始用于具有复杂电波传播环境的移动通信。移动通信研究者给应用于移动通信的自适应天线阵列起了一个较吸引人的名字:智能天线。
智能天线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采用了先进的波束转换技术和自适应空单数和数字处理技术,产生空间定处波束,使天线主波束对准用户信号到达方向,零线对准干扰信号到达方向,达到充分高效利用移动用户信号并删除或抑制干扰信号的目的。与其他日渐深入和成熟的干扰削除技术相比,智能天线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更显示出巨大潜力。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即3G)是我们现在最关注的移动通信技术。在3G移动通信系统中,我国SCDMA系统是应用智能天线技术的典型范例。作为TD—SCDMA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的智能天线技术能够使系统在高速运动的信道环境中达到较好的性能。
智能天线采用独特的技术,利用在信号传播方向上的差别,将同频率、同时隙的信号区分开来。它可以成倍地扩展通信容量,并和其他复用技术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另外在移动通信中,由于复杂的地形、建筑物结构对电波传播的影响,大量用户间的相互影响,产生时延扩散、瑞利衰落、多径、共信道干扰等,使通信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采用智能天线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用于基台的智能天线是一种由多个天线单元组成的阵列天线。它通过调节各阵元信号的加权幅度和相位来改变阵列的天线方向图,从而抑制干扰,提高信噪比。它可自动测出用户方向,并将波速指向用户,从而实现波束随着用户走。它可提高天线增益,减少信号发射功率,延长电池寿命,减小用户设备的体积。或在不降低发射功率的前提下,大大增加基站的覆盖率。广义地说,智能天线是一种天线和传播环境与用户和基台的最佳空间匹配通信。
在手机中运用智能天线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通信性能,降低发射功率,减少电波对人体的影响。此外,由于智能天线可以从用户方向和传播时延获知用户位置,它将是一种不受建筑物阻挡的定位手段,可以为用户提供新的服务,如导航、紧急救助等。
随着社会信息交流需求的急剧增加,个人移动通信的迅速普及,频率已成为越来越宝贵的资源。智能天线技术是解决频率资源匮乏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可以提高系统容量和通信质量。在未来的通信领域内,智能天线将在未来无线网络的布局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下一代无线系统的战略、技术和趋势,将促使智能天线技术进一步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
选自2007年第2期《百科知识》(上半月刊)
下列关于“智能天线”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天线技术的开发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
B.智能天线最初主要用于雷达、声纳、抗干扰通信、定位、军事、移动通信等方面。
C.智能天线原名自适应天线阵列,最初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完成空间滤波和定位。
D.通过应用智能天线技术可以有效解决频率资源匮乏的问题。

下列关于智能天线在移动通信方面应用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天线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使日渐深入和成熟的干扰削除技术被淘汰。
B.在3G移动通信系统中,智能天线是TD—SCDMA系统中的最主要的关键技术。
C.采用智能天线可以彻底解决因复杂地形、建筑物结构对电波传播产生影响的问题。
D.带有智能天线的手机,可以有效地提高通信性能,降低发射功率,提供导航、紧急救助等新服务。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以及对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组网技术、天线理论等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智能天线开始用于移动通信。
B.用于基台的阵列天线是通过调节各阵元信号的加权幅度和相位来改变天线方向图,从而实现基台和用户间的最佳信息交流。
C.智能天线能把同频率、同时隙的信号区分开来,成倍地扩展通信容量,能独立地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
D.智能天线将在未来无线网络的布局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它的进一步发展,将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