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但都是因应社会变迁,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商鞅主张开辟草莱,制定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明何者较为适当?
|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
| 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
| C.三者立论互异,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
| 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根据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
《苏联史》中写道:“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3倍,年平均增长为19.2%,……但非常遗憾的是,在集体化和机械化取得很大成绩的时候,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牲畜头数下降了,……农业改组达到最高潮的年份,即1931年和1932年,是谷物减产最厉害的年份”。上述材料说明苏联
①农业集体化发展迅速②一五期间工业发展迅速③农业集体化出现失误④农民积极性下降导致农业倒退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谷撒地,薯叶黄,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此句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由于
|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 B.自然灾害严重 |
| C.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 D.“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
1892年11月,两位美国大学生骑自行车环球旅行到中国,李鸿章在天津接见了他们,要求两位美国大学生介绍西方科技的最新进展,这两位大学生不应当选择的话题是
| A.总统候选人利用留声机竞选 |
| B.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旅行 |
| C.市政广场进行了亮化工程 |
| D.战地记者可用电报传递通讯 |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末,一个小孩找出父亲用过的包着铁皮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来炼钢。这个场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应该发生在
| 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 B.三大改造运动中 |
| C.“大跃进”运动中 | D.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
1850年,伦敦毫无疑问是世界金融体系的太阳。1950年,纽约成为全球财富的中心。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 |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
|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 D.美国经济实力独霸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