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淮河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关这条界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 |
| B.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 |
| C.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1月0 ℃等温线吻合 |
| D.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400 mm年等降水量线吻合 |
读下表,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1953年、1982年、2010年人口数据统计表(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 时间(年) |
人口总数(亿人) |
自然增长率(‰) |
城市人口数(亿人) |
65岁以上人口比重(%) |
| 1953 |
5.8 |
22.2 |
0.8 |
4.4 |
| 1982 |
10.1 |
15.7 |
2.1 |
4.9 |
| 2010 |
13.4 |
5.7 |
6.7 |
8.9 |
1953年中国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是
|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
|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
| 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
|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
据表判断1953~2010年中国
| A.人口总数增长缓慢 | B.自然增长率增加 |
| C.农村人口比重减少 | D.劳动力数量减少 |
读下图“某地区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引起①~③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 B.水文 | C.生物 | D.地形 |
③阶段山脉东西两侧植被的差异体现了
| A.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
| B.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
| C.垂直地带性(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
| D.非地带性现象 |
读下图“南美洲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示洋流是
| A.寒流,自北向南流动 | B.暖流,自北向南流动 |
| C.寒流,自南向北流动 | D.暖流,自南向北流动 |
近年来该洋流减弱导致
| A.附近渔场减产 | B.盛行西风势力增强 |
| C.沿岸气候变干 | D.海洋污染物扩散加快 |
全球变暖对智利的影响是
| A.生态环境改善 | B.冰川面积缩小 |
| C.环境承载力加大 | D.太阳辐射增强 |
读下图“某日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完成下列各题。
图中冷锋移动的方向是
| A.自东南向西北 | B.自西北向东南 |
| C.自东北向西南 | D.自西南向东北 |
与②地相比,①地
| A.风力更大 | B.降水更多 |
| C.气压更高 | D.气温更高 |
下图中表示甲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读下图“局部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常年受乙气压带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 A.全年温和湿润 | B.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
| C.全年高温少雨 |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
图示季节北京地区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桃花盛开 | B.蝉鸣悠扬 |
| C.红叶满山 | D.天寒地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