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工业化进程开始时的主要特点是   
| A.合理调整工商业 | B.没收官僚资本 | 
| C.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 | D.优先发展重工业 | 
尼克松在1972年访华时说:“多年来我对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这里的“新形势”包括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②第三世界崛起
 ③美国丧失了霸主地位
 ④中苏关系不断恶化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由此可以看出( )
 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
| A.①④ | B.①② | C.①③ | D.②④ | 
美国解禁外交文件显示,1972年夏天,美国总统助理基辛格在得到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使用了对日本人的蔑称“小日本”一词,破口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这说明美日关系( )
| A.开始恶化 | B.完全决裂 | C.进入战争状态 | D.既勾结又斗争 |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 
|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 
| C.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 
| D.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 
美国参谋长联系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日本“这个曾是敌国的国家,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太平洋上最强大的堡垒,而且作为太平洋战争胜利的果实,是留在我们手中唯一有价值的地方。”二战后日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
| A.成为美国的最大商品市场 | 
| B.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 | 
| C.为美国提供廉价劳动力 | 
| D.提供反面教材,警示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