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拉马克的进化论认为非生物能自然产生微生物,但是当时虽然巴斯德还未做否定自然发生论的著名实验,科学界却已普遍认为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自然发生论是不正确的。因此拉马克虽然影响很大,却是往往被当做反面教材来嘲笑和批驳。
——引自《生物进化论的“进化”过程》
材料二 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达尔文进化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做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推翻了特创论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在生物学中的统治地位,使生物学发生了一个革命性变革。恩格斯高度评价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它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奠定了人类对生物进化认识的基础,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我们必然会更加深入地认识生物进化的规律,更有成效地改造自然。
——引自《生物进化论的“进化”过程》
材料三  1944年艾菲力证明DNA是遗传物质,1953年华森和克里克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生物学从此进入了分子时代。1968年,日本遗传学家木村资生提出中性学说……对于如何评价这些新成果,进化生物学家们争论不休。持激进观点的人认为,这些成果已推翻了现代综合学说,它必须被新的学说所取代。现代综合学说也被称为新达尔文主义,因此这些新学说,比如中性学说,也就被称为非达尔文主义。而在持保守观点的人看来,这些新成果与现代综合学说并无本质上的冲突,也可以被综合到现代综合学说之中去。不管怎样,自从创立以来就备受攻击的现代综合学说仍然是进化生物学的主流学说。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综合了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新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分子综合”学说。进化论创建一百多年来,本身就不断地在进化,将来也会不断地进化。进化论的进化没有止境。
——引自《赫胥黎的生物进化论学说》
阅后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拉马克的进化论为什么“往往被当做反面教材来嘲笑和批驳”?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说明达尔文的进化论被高度评价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
一”的原因之一。
(3)根据材料三,你有哪些认识和启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进化论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音仇,意同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材料三
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时期
代表人物
命运
秦国
吕不韦
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
东汉末年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
(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试分析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中的图片三分析,明代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四回答:
①图一、图二反映的分别是中国古代中央的什么政治制度?其最根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②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个皇帝统治时期?他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指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封建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穀中矣。”
材料二:“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
材料三:“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种选官制度?这种制度采取何种选拔方式?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这种选官制度产生的背景(4分)和意义?

阅读材料:
材料 秦统治者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周围一个又一个国家。当时的人恐惧地称“秦为野兽”,把秦无情的扩张比做“蚕食”。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始皇帝就是“第一个皇帝”。他的继承人将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在中央建立起一套严密的权力体系。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秦朝并没有如新皇帝预想的那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朝为建立中央集权在中央实施的制度,并指出其特点。
(3)材料中“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实际上废除的是什么制度,又实行了什么制度?

道路决定命运,发展才能自强。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充满艰辛,历程曲折。
【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材料二】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这种模式下)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注:20世纪)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
【材料三】《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认为:中国自1840年开始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种道路的转化,其中第二条道路是指1949-1978年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
【材料四】“那一年(1978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21世纪初,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
——英国《卫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在夹缝中艰难求生。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概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
(2)从经济角度用史实说明中国带有苏联特色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道路是如何确立的?这与西方的“古典”模式有何显著不同?
(3)依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那一年(1978年)以来,中国是如何突破“苏联经典”模式,在经济体制上改革创新的。并分析 21世纪初中国的转变带来的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