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采用代表汉、满、蒙、回、藏的五色旗为国旗,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
| A.民族主义理念 | B.民权主义价值 |
| C.民生主义思想 | D.民主主义内涵 |
18世纪,英国人常说: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王权是完美的权力。这表明
| A.内阁制度形成,国王成为“虚君” |
| B.王权与议会权力实现分割 |
| C.普遍选举权得到了广泛落实 |
| D.工业资产阶级分享了权力 |
1867年英国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英国政体有效运行的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密切结合,一种几乎完全的融合……它的优点恰在于二者之间的奇妙结合”。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实际连接点是
| A.君主 | B.议会 | C.内阁 | D.最高法院 |
1689年《权利法案》第11条规定:“陪审官应予正式记名列表并陈报之,凡审理叛国犯案件之陪审官应为自由世袭地领有人。”这一规定体现了
| A.对君主司法权的限制 | B.对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护 |
| C.《权利法案》的保守性 | D.维护司法公正的要求 |
受棉纺织厂管理改革的影响,曼彻斯特一家别针工场也对其生产模式进行改革,将原本由一名工人单独完成的制作工艺分成二十余道工序,致使别针的产量增长。类似的工艺改革普遍发生在
| A.16世纪中叶 | B.18世纪中叶 |
| C.17世纪中叶 | D.19世纪中叶 |
历史学家钱乘旦先生在一篇文章中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1803年,英国最富裕的1.4%的家庭就取得国民总收入的15.7%,到1867年,0.07%的家庭就取得16.2%%的国民总收入。……1803年收入最多10%的人占有国家财富的2/5,1867年则超过50%。钱先生利用这组数据要论证的观点可能是
| A.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 B.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关系的变革 |
| C.工业革命加剧了贫富分化程度 |
| D.民主政治的完善加速了财富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