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更趋实事求是的主要表现是 ( )
| A.经世致用思想 | B.君主批判思想 | C.自由平等思想 | D.重农抑商思想 |
某年夏,书商晏海澜发现八股、诗、赋、楷法等科举应试的旧学书籍无人问津,自己的大笔投资折损,于是转而售卖算学、医书等新学书籍,火爆一时。不料,数月之后,新学书籍又无人问津,旧学书籍重新红火,晏氏新书投资又打水漂。这一个案一定程度上折射出
| A.清末新政的发展历程 | B.晚清出版业受到严厉打击 |
| C.民国读书人的功利性 | D.近代教育转型的艰难曲折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写道:“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者,学官定而付之;离城聚落,蒙师(私塾教师)相礼以革习俗。”这表明他寄望学校能够
| A.评议国政是非 | B.宣扬理学道统 | C.培养科技人才 | D.引导地方风俗 |
宋初,中书省长官“中书舍人”除特命外,不再起草诏令,而是由皇帝差遣的“知制浩”(或临时差遣的“权知制浩”)负责起草。这一变化
| A.精简了官僚机构 | B.理顺了职官权责 |
| C.削弱了宰辅权力 | D.提高了行政效率 |
西汉初年“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促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因素是
| A.“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
| B.“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 |
| C.“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
| D.“国家置市易司,笼制百货” |
一些史学家常称唐朝为“李朝”、宋朝为“赵宋”,那么被称为“元魏”的是
| A.战国时期的魏国 | B.北魏 |
| C.三国时期的魏国 | D.元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