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日富。何以制夷?日强。何以致富强?日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理解是( )
A.推翻君主政体 |
B.废除不平等条约 |
C.改革科举制度 |
D.变革政治制度 |
1900年蔡元培在“征婚启事”中提出:第一,对方不缠足;第二,对方应识字读书、通文墨;第三,一夫一妻,自己不娶妾;第四,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夫妻意见不合可以离婚。这说明()
A.废止缠足已经成为社会时尚 | B.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深远 |
C.传统婚姻观念受到新的挑战 | D.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已动摇 |
下表反映出近代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特征是()
1895年 |
1913年 |
增长 |
货物性质 |
|
中国进口 |
1.7亿 |
5.7亿 |
3.3倍 |
生活消费品占85% 生产资料占15% |
中国出口 |
0.28亿 |
1.66亿 |
8倍 |
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 |
A.中国民族工业的两次发展都是外向型的
B.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C.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利用了大量资本
D.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进行压制
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与此认识相关的社会背景是
A.当时国内商品经济繁荣 | B.农民承担的封建地租沉重 |
C.政府倡导重农抑商 | 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
《都城纪胜》记载:“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梦梁录》记载:“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以上两段材料记载的商业状况最早出现的时间是
A.秦汉 | B.隋唐 | C.两宋 | D.明清 |
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依次是
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
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
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
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