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史记·货殖列传》说:“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 |
B.对外贸易兴盛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
C.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
D.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 |
儒家“尊王” 、“忠君” 及“三纲” 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分权破坏天下安宁之血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
B.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C.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性本善” |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明道德” |
侯家驹在《中国经济史》中指出:“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举措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 )
A.闭关锁国 | B.官营专卖 |
C.市坊制度 | D.朝贡贸易 |
像中晚唐那样大规模、大范围任用差遣使,如劝农使、盐池使、铸钱使、两税使、出纳使、筑城使、户部使等,是此前历史所未具有的。下列对中晚唐差遣使设立的目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限制原有地方官员职权的行使 | B.减轻地方行政负担提高行政效率 |
C.防范官僚体制中管理上的漏洞 | D.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员的有效掌控 |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是 ( )
A.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明朝设置内阁制 |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 |
D.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