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旧唐书·房玄龄传》)
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①不言功,王②、魏③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④、卫⑤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资治通鉴·唐纪十五》)
注:①杜如晦。②王圭。③魏征。④李世勣 ⑤李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草隶,善属文 写作 B. 太宗徇地渭北 曲从、偏私
C. 文约理赡 足够 D. 潜引入阁计事 偷偷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 ①将至御座乃下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C. ①谮之于高祖 ②作师说以贻之
D. ①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3.下列各组句子中,不能表明房玄龄贤能和君王倚重的一组是 ( )
A. ①罄竭心力,知无不为 ②朕无西顾之忧矣
B. ①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②擢拜太子右庶子
C. ①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②给东园秘器,陪葬昭陵
D. ①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②并委令处分发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书法、文章具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
B. 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
C. 房玄龄一度因为人中伤,被李世民驱斥。后又被召回。
D. 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深重的厚待。
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柳芳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房玄龄辅佐唐太宗平定天下,在宰相的官位上去世。他任职共三十二年,天下人称他为贤相,这是很公允的。
B. 柳芳认为房玄龄的伟大已经到了无法形容的地步,他的德行可以说是相当高深了。
C. 柳芳将房玄龄跟其他文臣武将作比,意在反衬房玄龄的伟大。
D. 柳芳赞扬房玄龄把一切善处都归于国君,表现了维护君主至上的观点。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王定国①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鸟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恐死岭外特:特别 B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穷:困窘。
C畏其敏畏:敬服。 D饮酒不衰衰:减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乘月而归吾从而师之 |
B.定国且不我怨臣死且不避 |
C.又以病止酒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置杯焉则胶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
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但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有否定之意,因而“废卷而叹”。 |
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
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情酣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燕哙既立,齐人杀苏秦。苏秦之在燕,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
而齐宣王复用苏代。燕哙三年,与楚、三晋攻秦,不胜而还。子之相燕,贵重,主断。苏代为齐使于燕,燕王问曰:“齐王奚如?”对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对曰:“不信其臣。”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尊子之也。于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遗苏代百金,而听其所使。
鹿毛寿谓燕王:“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于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属国于子之,子之大重。或曰:“禹荐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于益。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于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
三年,国大乱,百姓恫恐。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将攻子之。诸将谓齐愍王曰:“因而赴之,破燕必矣.”齐王因令人谓燕太子平日:“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小,不足以为先后。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要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以徇。因搏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孟轲谓齐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君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节选自((史记》)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与其相子之为婚为婚:结为亲家 |
B.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用事:执政,当权 |
C.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币:礼物 |
D.王必欲致士致:引导 |
以下各句中全都表现燕王有尧一样的圣贤美德一组是 ( )
①不如以国让相子之②燕王因属国于子之
③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④禹荐益,已而以启人为吏
⑤卑身厚币以招贤者⑥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
A.③④⑥ | B.①④⑤ | C.②③⑥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燕王问齐王这个人怎么样?苏代说齐王不信任他的大臣,肯定不能称霸。苏代是想 用这些话刺激燕王,让他尊重子之。于是燕王十分信任子之。 |
B.太子平邀集他的同党聚合徒众,将军市被包嗣了王宫而攻打子之,然而没有攻克。 此时将军市被和百官又翻过头来攻打太子平。结果太子平战死,被陈尸示众。 |
C.孟轲劝说齐王去讨伐燕国,不想让齐王失掉周文王、武王伐纣那样的好时机。齐王于是命令章子率领五都的军队,并且偕同北方边境的士卒,一起讨伐燕国。 |
D.燕国被攻破之后,燕昭王即位,他注重招揽贤才,比如给郭隗改建了华美的住宅, |
并用最高层次的待士礼节服侍他。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的部分断句
鱼得水而游焉则乐塘决水涸 则 为蝼蚁所食掌修其堤防补 其缺漏则鱼得而利之国有以存人有以生国之所以存者仁
义 是也人之所 以生者行善 是 也。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取材于《淮南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回君者,邑人,于予为表兄弟。深目大鼻,繁须髯,回聪慧,耽娱乐,嗜酒入骨。家有庐舍田亩,荡尽,赤贫。善博戏,时与人赌,得钱即以市酒,邑人皆恶之。
予少年好嬉游,绝喜与饮,邑人以之规予曰:“予辈亦可共饮,乃与无赖人饮,何也?”予曰:“君辈乌足与饮?盖予尝见君辈饮也,当其饮时,心若有所思,目若有所注,杯虽在手,而意别有营,强为一笑,身上常若有极大事相绊,偶然一醉,勉强矜持。夫人生无事不苦,独把杯一刻,差为可乐,犹不放怀,其鄙何如?回则不然,方其欲酒之时,而酒忽至,如病得药,如猿得果。耳目一,心志专;自酒以外,更无所知,于于① 焉,嬉嬉焉,语言重复,形容颠倒;笑口不收,四肢百骸,皆有喜气。与之饮,大能助人欢畅,予是以日愿与之饮也。”人又曰:“此荡子不顾家,乌足取?”予曰:“回为一身,荡去田产;君有田千顷,终日焦劳,未及四十,须鬓已白。回不顾家,君不顾身,身与家孰亲?回宜笑子,子反笑回耶?”其人无以应。
回有一妻一子,然率在外,饮即向人家住,不归,每十日送柴米归,至门大呼曰:“柴米在此!”即去。其妻出取,已去百步外矣。腰系一丝囊,常虚无一文。时予问回曰:“虚矣,何以为计?”回笑曰:“即至矣。”既实,予又谓曰:“未可用尽。”回又笑曰:“若不用尽,必不来。”予曰:“何以知之?”曰:“我自二十后,无立锥地,又不为商贾,然此囊随尽随有,虽邑中遭水旱,人多饥焉,而予独如故。予自知天不绝我,故不营。”予曰:“善。”
予尝偕回及豪少年二十余人,结为酒社。大会时各置一巨瓯,较其饮最多者,推以为长。予饮较多,已大酣,恍惚见二十余人皆拜堂下。时月色正明,相携步斗②湖堤上,见大江自天际来,晶莹耀朗,波涛激岸,汹涌滂湃,相与大叫,笑声如雷。是夜,城中居民皆不得眠。
今予复以失意就食京华,所遇皆贵人,不敢过为颠狂,以取罪戾。且予近益厌繁华,喜静定,枯坐一室,将来酒皆须戒之,岂能如曩日之豪饮乎?而小弟有书来,乃云余二十少年皆散去,独回家日贫,好饮日益甚。予乃叹曰:“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取材于明·袁中道《回君传》)
注:①于于:悠然自得的样子。②步斗:步行转折,形容脚步踉跄。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聪慧,耽娱乐耽:沉溺 |
B.绝喜与饮绝:特别 |
C.此荡子不顾家顾:照顾 |
D.人不堪其忧堪:愿意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君辈乌足与饮 你们怎么配和我一同饮酒呢 |
B.回有一妻一子,然率在外 回君有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但是他大都在外面住 |
C.予自知天不绝我,故不营 我自己知道上天不会让我活不下去,所以我不去谋生 |
D.不敢过为颠狂,以取罪戾 |
我不敢过分自由随意,却因此招致罪过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乡人对回君嗜酒如命深恶痛绝,有人劝说作者不要再同回君饮酒。 |
B.作者认为回君为人坦率,是性情中人,与他饮酒,感觉十分轻松舒畅。 |
C.回君虽然生活贫困,但对钱财的有无毫不在意,从不刻意追求金钱。 |
D.作者对自己当年在酒社中与豪放少年共推回君为社长一事印象很深。 |
当同乡人说回君“此荡子不顾家,乌足取”后,作者的一番言辞使同乡人“无以应”。
请你用现代汉语写一段话,帮助同乡人反驳作者。(20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初,孩孺时,家有柳树,高百许尺,亭亭如盖。里中父老曰:“此家当出贵人。”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
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上曰:“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
炀帝即位,拜为太常。时诏收周、齐故乐人及天下散乐。颎奏曰:“此乐久废。今或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帝不悦。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谓太常丞李懿曰:“周天元以好乐而亡,殷鉴不遥,安可复尔!”时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颎谓太府卿何稠曰:“此虏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复谓观王雄曰:“近来朝廷殊无纲纪。”有人奏之,帝以为谤讪朝政,于是下诏诛之,诸子徙边。
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
(选自《隋书》卷四十一,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颎少明敏,有器局局:胸襟
B.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辞:告辞
C.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寄:倚托
D.时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遇:对待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高颎是高祖心腹重臣的一组是
①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
②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
③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
④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⑤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
⑥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主持朝政时,知道高颎精明强干,并且熟习军事,计谋丰富,
就将他召入丞相府,随着其他官员因奢侈放纵而被疏远,高祖更
加看重高颎,并将其当作心腹。
B.高祖命令攻击叛军,官军到河阳,诸路大军都不敢领先出战,诸
将也没有统一的指挥,在这种情况下,高颎主动请缨,临危受命,
以他的智慧与勇敢,同叛军作战,终于大败叛军。
C.对于官职,高颎从来不刻意乞求,相反,当自己处于上升势头的
时候,他却很注意避开权力地位,上表章请求辞职,并推荐他人,
但皇上从没给他解除过任何职务,毫不通融。
D.高颎有较高的文武才能,被委以重任后,他忠于君主,以天下为
己任,人们推重佩服他。然而,隋炀帝的时候,由于对皇帝当朝
后的所作所为感到忧虑并有坦言,高颎最终以诽谤中伤朝政之罪
而被诛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
(2)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