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旧唐书·房玄龄传》)
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①不言功,王②、魏③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④、卫⑤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资治通鉴·唐纪十五》)
注:①杜如晦。②王圭。③魏征。④李世勣 ⑤李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草隶,善属文 写作 B. 太宗徇地渭北 曲从、偏私
C. 文约理赡 足够 D. 潜引入阁计事 偷偷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 ①将至御座乃下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C. ①谮之于高祖 ②作师说以贻之
D. ①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3.下列各组句子中,不能表明房玄龄贤能和君王倚重的一组是 ( )
A. ①罄竭心力,知无不为 ②朕无西顾之忧矣
B. ①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②擢拜太子右庶子
C. ①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②给东园秘器,陪葬昭陵
D. ①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②并委令处分发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书法、文章具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
B. 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
C. 房玄龄一度因为人中伤,被李世民驱斥。后又被召回。
D. 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深重的厚待。
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柳芳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房玄龄辅佐唐太宗平定天下,在宰相的官位上去世。他任职共三十二年,天下人称他为贤相,这是很公允的。
B. 柳芳认为房玄龄的伟大已经到了无法形容的地步,他的德行可以说是相当高深了。
C. 柳芳将房玄龄跟其他文臣武将作比,意在反衬房玄龄的伟大。
D. 柳芳赞扬房玄龄把一切善处都归于国君,表现了维护君主至上的观点。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每小题3分)
沈鲤,字仲化,归德人。嘉靖中举乡试。师尚诏作乱,陷归德,已而西去。鲤策贼必再至,急白守臣,捕杀城中通贼者,严为守具。贼还逼,见有备,去。四十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大学士高拱,其座主①又乡人也,未尝以私谒。
神宗在东宫,鲤为讲官。尝令诸讲官书扇,鲤书魏卞兰《太子颂》以进,因命陈清大义,甚悉。神宗咨美,遂蒙眷。比即位,用宫寮恩,进编修。旋进左赞善。每直讲,举止端雅,所陈说独契帝心。帝亟称之。连遭父母丧,帝数问沈讲官何在,又问服阕期,命先补讲官俟之。万历九年还朝。
明年秋,擢侍讲学士,再迁礼部右侍郎。寻改吏部,进左侍郎。屏绝私交,好推毂贤士,不使知。十二年冬,拜礼部尚书。鲤初官翰林,中官黄锦缘同乡以币交,拒不纳。教习内书堂,侍讲筵,皆数与巨珰②接,未尝与交。及官愈高,益无所假借,虽上命及政府指,不徇也。
鲤素鲠亮。其在部持典礼,多所建白。念时俗侈靡,稽先朝典制,自丧祭、冠婚、宫室、器服率定为中制,颁天下。帝忧旱,步祷郊坛,议分遣大臣祷天下名山大川。鲤言使臣往驿骚,恐重困民,请斋戒三日,以告文授太常属致之,罢寺观勿祷,帝多可其奏。初,藩府有所奏请,贿中贵居间,礼臣不敢违,辄如志。至鲤,一切格之。中贵皆大怨,数以事间于帝。帝渐不能无疑,累加诘责,且夺其俸。鲤自是有去志。而时行③衔鲤不附己,亦忌之。鲤遇事秉正不挠。压于一贯④,志不尽行。而是时一贯数被论,引疾杜门,鲤乃得行阁事。云南武弁杀税使杨荣,帝怒甚,将遣官逮治。鲤具陈荣罪状,请诛为首杀荣者,而贷其余,乃不果逮。时一贯虽称疾杜门,而章奏多即家拟旨,鲤力言非故事。
鲤既积忤一贯,一贯将去,虑鲤在,贻己后忧,欲与俱去,密倾之。帝亦嫌鲤方鲠,因鲤乞休,遽命与一贯同致仕。赓⑤疏乞留鲤,不报。既抵家,疏谢,犹极陈怠政之弊。年八十,遣官存问,赉银币。鲤奏谢,复陈时政要务。又五年卒,年八十五。赠太师,谥文端。
(节选自《明史·沈鲤传》)
注:①座主:主考官。 ②珰:宦官。③时行:指申时行,明代官员。④一贯:指沈一贯,明代官员。⑤赓:指朱赓,明代官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诛为首杀荣者,而贷其余贷:惩罚 |
B.鲤力言非故事故事:先例 |
C.稽先朝典制稽:考察 |
D.虽上命及政府指,不徇也指:意图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沈鲤“鲠亮”的一组是
①屏绝私交,好推毂贤士,不使知②比即位,用宫寮恩,进编修③中官黄锦缘同乡以币交,拒不纳④至鲤,一切格之⑤鲤具陈荣罪状,请诛为首杀荣者,而贷其余⑥而时行衔鲤不附己,亦忌之
A.③④⑤ | B.①⑤⑥ | C.①②③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鲤很有远见和谋略。师尚诏作乱,攻占归德又向西逃去后,沈鲤估计贼人还会再于是告诉驻守大臣严加防守,后贼人果然返回。 |
B.沈鲤忠君爱国。八十岁的时候,皇帝派遣官吏探望他,他不仅上奏答谢,而且极力陈述懈怠政务的弊端。 |
C.沈鲤关心百姓疾苦。在皇帝因担心旱灾而想要派遣大臣到全国的名山大川祈祷时,沈鲤怕增加百姓负担而向皇帝进谏。 |
D.沈鲤很有才学。他曾非常详尽地解释《太子颂》的大义。神宗即位,讲官中只有他的陈说符合皇帝的心意,因此得到皇帝的赞赏。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贵皆大怨,数以事间于帝。帝渐不能无疑,累加诘责,且夺其俸。
(2)帝亦嫌鲤方鲠,因鲤乞休,遽命与一贯同致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训蒙大意示教读注刘伯颂等
明•王守仁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 ,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注:教读,社学的教师。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诱:引诱 |
B.乐嬉游而惮拘检惮:害怕 |
C.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渐:接近 |
D.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肆:放纵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B.①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C.①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②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D.①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要多措并举,通过吟唱诗歌来激发志趣,通过学习礼仪来端正仪表言行,通过劝导读书来开启智慧,从而达到激发志意、严肃仪容、开发智力的目的。 |
B.在王阳明看来,把对儿童进行“歌诗”“习礼”教育视为“不切时务”的观点是错误的。他并不推崇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 |
C.王阳明主张儿童教育要根据其年龄特点,顺应他们爱嬉戏玩耍的天性,因势利导,使他们内心愉悦,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
D.王阳明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存在的违背规律、多施惩罚等错误做法,认为那样做会导致学生厌学以致学业难成。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
(2)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管晏列传
司马迁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交往 |
B.天下不多管仲之贤多:多数 |
C.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 |
D.管仲富拟于公室拟:类似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及小白立为太子,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B失其所与,不知。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
C.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D.因击沛公于坐,杀之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年轻的时候,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即使常常被管仲占便宜,也始终善遇之。 |
B.管仲曾侍奉齐国公子纠,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后,公子纠被杀,而他自己也因此被囚禁,后被起用,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 |
C.“伐楚”“令燕修召公之政”“柯地盟会”以三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管仲外交方面的政治才能。 |
D.鲍叔牙推荐了管仲,而管仲让鲍叔牙居于自己之下,做自己的下属,这种行为遭到了天下人的批评指责。 |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3)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鸿门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跟随 |
B.至鸿门,谢曰谢:道歉 |
C.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 |
D.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如:往、到……去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
B.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因人之力而弊之,不仁 |
C.樊哙侧其盾以撞吾其还也。 |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竖子不足与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
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得复见将军于此。 |
D.夫晋,何厌之有?沛公安在?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与吴质书
(曹魏)曹丕
二月三日,丕白: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
昔伯牙绝弦于锺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诸子但为未及古人,亦一时之隽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来者难诬,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有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否?东望于邑,裁书叙心。不白。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来行复四年行:经历 |
B.亲故多离其灾离:遭受 |
C.鲜能以名节自立鲜:少 |
D.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假:假借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酒酣耳热,仰而赋诗②泉涓涓而始流 |
B.①历览诸子之文,对之![]() |
C.①今之存者,已不逮矣。②知来者之可追 |
D.①顷何以自娱?②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句子“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中“觞”字的用法,下列句子与此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宾主尽东南之美。 |
B.沛公翼蔽之。 |
C.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
D.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
第Ⅱ卷(共114分)
四、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