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初,孩孺时,家有柳树,高百许尺,亭亭如盖。里中父老曰:“此家当出贵人。”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
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上曰:“苏威高蹈前朝,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
炀帝即位,拜为太常。时诏收周、齐故乐人及天下散乐。颎奏曰:“此乐久废。今或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帝不悦。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甚病之。谓太常丞李懿曰:“周天元以好乐而亡,殷鉴不遥,安可复尔!”时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颎谓太府卿何稠曰:“此虏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复谓观王雄曰:“近来朝廷殊无纲纪。”有人奏之,帝以为谤讪朝政,于是下诏诛之,诸子徙边。
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
(选自《隋书》卷四十一,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颎少明敏,有器局                局:胸襟
B.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    辞:告辞
C.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            寄:倚托
D.时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          遇:对待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高颎是高祖心腹重臣的一组是
①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  
②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
③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
④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⑤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  
⑥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主持朝政时,知道高颎精明强干,并且熟习军事,计谋丰富,
就将他召入丞相府,随着其他官员因奢侈放纵而被疏远,高祖更
加看重高颎,并将其当作心腹。
B.高祖命令攻击叛军,官军到河阳,诸路大军都不敢领先出战,诸
将也没有统一的指挥,在这种情况下,高颎主动请缨,临危受命,
以他的智慧与勇敢,同叛军作战,终于大败叛军。
C.对于官职,高颎从来不刻意乞求,相反,当自己处于上升势头的
时候,他却很注意避开权力地位,上表章请求辞职,并推荐他人,
但皇上从没给他解除过任何职务,毫不通融。
D.高颎有较高的文武才能,被委以重任后,他忠于君主,以天下为
己任,人们推重佩服他。然而,隋炀帝的时候,由于对皇帝当朝
后的所作所为感到忧虑并有坦言,高颎最终以诽谤中伤朝政之罪
而被诛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
                                                                   
(2)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郭逵,字仲通,其先自邢徙洛。康定中,兄遵死于敌,录逵为三班奉职,隶陕西范仲淹麾下。仲淹勉以问学。方议取灵武,逵曰:“地远而食不继,城大而兵不多,未见其利。”未几,泾原任福以全军没,人服其先见。陈执中安抚京东,奏为驻泊将。执中与宾佐论当今名将,共推葛怀敏。逵曰:“怀敏易与尔,他日必败朝廷事。”执中始怒,居数日,问曰:“君何以知葛怀敏非名将而败事邪?”曰:“喜功徼幸,徒勇无谋,可禽也。”执中叹曰:“君真知兵,怀敏既覆师矣。”为真定兵马监押。保州卒叛,田况遣逵往招之。逵与乱者侍其臻尝同事范仲淹,驰至城下,示以旧所佩紫囊。臻识之,即与其党韦贵、史克顺皆再拜,邀逵登城。既见,申谕祸福,众或疑不即下,曰:“若降,恐不免。”逵请以身为质,于是开城降。论功加阁门祗候、环庆兵马都监。庞籍镇河东,俾权忻州。契丹来求天池庙地,籍不能决,以诿逵。逵访得太平兴国中故牍,证为王土,檄报之,契丹愧伏。种谔受嵬名山降,取绥州,夏人遂杀杨定。朝论以边衅方起,欲弃绥。逵曰:“虏既杀王官,而又弃绥不守,见弱已甚。且名山举族来归,当何以处?”既而夏人欲以塞门、安远二砦来易,朝廷许之。逵曰:“此正商于六百里之策也。非先交二砦,不可与。”遣其属赵离、薛昌朝与夏使议,唯言砦基,离曰:“二砦之北,旧有三十六堡,且以长城岭为界,西平王祥符所移书固在也。”虏使惊不能对,乃寝其请。逵忱慨喜兵学,神宗尝访八阵遗法,对曰:“兵无常形,是特奇正相生之一法尔。”因为帝论其详。在延安,使以教兵,久不就。逵择诸校习金鼓屯营者六十四人,使人教一队,顷刻而成。尤善用偏裨,每至所部,令人自言所能,暇日阅按之,故临阵皆尽其技。卒。辍视朝一日,赠雄武军节度使。
(节选自《宋史•郭逵传》,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论以边衅方起以:用。B.乃寝其请寝:止息。
C.神宗尝访八阵遗法访:询问。 D.因为帝论其详因:于是。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逵“有先见之明”和“做事精细”的一组是
A.地远而食不继,城大而兵不多,未见其利
逵请以身为质,于是开城降
B.怀敏易与尔,他日必败朝廷事
逵访得太平兴国中故牍,证为王土
C.君真知兵,怀敏既覆师矣
以长城岭为界,西平王祥符所移书固在也
D.兵无常形,是特奇正相生;主—法尔
令人自言所能,暇日阅按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逵的祖先是从邢州迁居洛阳的,他任三班奉职时,属范仲淹管辖,范仲淹经常勉
励他读书学习。
B.保州叛乱时,郭逵与叛将侍其臻同为范仲淹同事,他以故交身份人城,申明利弊,
以身为质,最终使叛军开城投降。
C.绥州事件中,朝廷曾想要放弃绥州,郭逵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王朝官员已被杀,
若再抛弃绥州就太示弱了。
D.郭逵精通兵法。他曾经选择几十名熟习号令和屯营扎寨的校官,让每人教练一队士
兵,很快便训练成功。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何以知葛怀敏非名将而败事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令人自言所能,暇日阅按乏,故临阵皆尽其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魏舒,字阳元,任城樊人也。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宁氏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外祖母以魏氏甥小而慧,意谓应之。舒曰:“当为外氏成此宅相。”久乃别居。身长八尺二寸,姿望秀伟,饮酒石余,而迟钝质朴,不为乡亲所重。从叔父吏部郎衡,有名当世,亦不之知,使守水碓,每叹曰:“舒堪数百户长,我愿毕矣!”舒亦不以介意。不修常人之节,不为皎历之事,每欲容才长物,终不显人之短。性好骑射,著韦衣。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又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年四十余,郡上计掾察孝廉。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为高耳。舒曰:“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于是自课。百日习一经,因而对策升第。入为尚书郎。时欲沙汰郎官。非其才者罢之。舒曰:“吾即其人也。”襆被而出。同僚素无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
累迁后将军钟毓长史,毓每与参佐射,舒常为画筹而已。后遇朋人不足,以舒满数。毓初不知其善射。舒容范闲雅,发无不中,举坐愕然。莫有敌者。毓叹而谢曰:“吾之不足以尽卿才,有如此射矣,岂一事哉!”转相国参军,封剧阳子。府朝碎务,未尝见是非;至于废兴大事,众人莫能断者,舒徐为筹之,多出众议之表。文帝深器重之,每朝会坐罢,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迁宜阳、荥阳二郡太守,甚有声称。为冀州刺史,在州三年,以简惠称。武帝以舒清素特赐绢百匹。
及山涛薨,以舒领司徒。舒有威重德望,禄赐散之九族,家无余财。陈留周震累为诸府所辟,辟书既下,公辄丧亡,佥号震为杀公掾,莫有辟者。舒乃命之,而竟无患,识者以此称其达命。以年老,每称疾逊位。舒为事必先行而后言,逊位之际,莫有知者,时论以为晋兴以来,三公能辞荣善终者,未之有也。太熙元年薨,时年八十二。
(节选自《晋书》)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年老,每称疾逊位逊:谦逊
B.于是自课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
C.其负在我负:辜负
D.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孤:孤儿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魏舒“不修常人之节”和“很有才干”的一组是()
A.①著韦衣,入山泽,以渔猎为事②徐为筹之,多出众议之表
B.①劝令不就,可以为高耳②府朝碎务,未尝见是非
C.①当为外氏成此宅相②为冀州刺史,在州三年,以简惠称
D.①为事必先行而后言②乃命之,而竟无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舒做后将军钟毓的长史官时,钟毓常与属下比赛射箭,一次恰逢人手不够,让魏舒凑数。魏舒神态娴雅,箭不虚发,没有对手。钟毓慨叹说,自己没有做到人尽其才。
B.几经升迁,做了后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与属下参将副将比赛射箭,魏舒常常是画画罢了。
C.魏舒仪表堂堂,但大智若愚,并不为亲友器重。他毫不在意,不像常人那样沽名钓誉,总是宽容他人。生性喜好骑马射箭,常常穿着皮衣,进入山林沼泽,捕渔打猎。
D.魏舒的亲友曾劝他通过不参加郡里的考核来获取高名,魏舒不屑于此。魏舒做尚书郎时,朝廷想淘汰不称职的郎官,魏舒说:“我就是那不称职的人”
12.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僚素无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
译文:
(2)舒乃命之,而竟无患,识者以此称其达命。
译文: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王镇恶,北海剧人也。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祖父见奇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之为镇恶。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骑乘非所长,关弓亦甚弱,而意略纵横,果决能断。
或荐镇恶于高祖,既至与语,甚异焉。高祖谋讨刘毅,转镇恶参军事,加振武将军。遣镇恶率百舸前发,昼夜兼行,至豫章口。镇恶舍船步上。舸留一二人,对舸岸上竖六七旗,下辄安一鼓。语所留人:“计我将至城,便长严,令后有大军状。”又分队在后,令烧江津船舰。镇恶径前袭城。未至城五六里,逢毅要将朱显之,欲出江津,便跃马驰去告毅:“外有大军,似从下上,垂已至城矣。”行令闭诸城门。镇恶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因得开大城东门。镇恶入城,便因风放火,烧大城南门及东门。镇恶军人与毅东来将士,或有是父兄子弟中表亲亲者,镇恶令且斗且共语,人情离懈。三更中,毅自缢死。镇恶身被五箭,射镇恶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高祖将北伐,转镇恶为咨议参军,领前锋。将发,镇恶曰:“不克咸阳,誓不复济江而还也!”镇恶入贼境,战无不捷。姚绍率大众拒嶮,深沟高垒以自固。镇恶悬军远入,转输不充,与贼相持久,将士乏食,乃亲到弘农督上民租,百姓竞送义粟,军食复振。大军次潼关,谋进取之计,镇恶请率水军自河入渭。镇恶既至,令将士食毕,便弃船登岸。渭水流急,倏忽间,诸舰悉逐流去。镇恶抚慰士卒曰:“卿诸人并家在江南,此是长安城北门外,去家万里,而舫乘衣粮,并已逐流去,岂复有求生之计邪!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不然,则无遗类矣。”乃身先士卒,众亦知无复退路,莫不腾踊争先。(姚)泓众一时奔溃,即陷长安城。泓率妻子归降。镇恶宣扬国恩,抚尉初附,号令严肃,百姓安堵。高祖劳之曰:“成吾霸业者,真卿也。”镇恶再拜谢曰:“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
镇恶率军出北地,为沈田子所杀,事在《序传》。时年四十六。
(选自《宋书•列传第五》,有删改)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然,则无遗类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C.或荐镇恶于高祖
不能容于远
D.镇恶令且斗且共语
彼且恶乎待哉
9.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王镇恶“长于谋略”和“作战勇敢”的一组是
A.①行令闭诸城门②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
B.①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②参军事,加振武将军
C.①令且斗且共语,人情离懈②射镇恶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D.①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②亲到弘农督上民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伐时由于孤军深入,军中一度缺粮,王镇恶亲自征集军粮,百姓争先恐后地送来了粮食;攻下长安后,王镇恶宣扬国家恩泽,安抚归降的人,号令严明,百姓安居乐业。
B.王镇恶在五月五日这天出生,犯了忌讳,家人想把他过继给远房族人,祖父把他留了下来;他熟读兵书,喜欢议论军国大事,武艺出众,做事果断,是难得的将才。
C.在西征刘毅的战役中,王镇恶率百艘战船溯江而上袭击敌城,他顺势采用疑兵之计麻痹敌人,采用攻心之术瓦解敌军,在战斗中他身中五箭,勇猛顽强,最后使刘毅败亡。
D.在北伐姚泓的战役中,王镇恶担任先锋,发誓不达目的决不渡江而还;他采用破釜沉舟之计激励将士,而且身先士卒,最后攻陷了长安城,姚泓率妻子儿女投降。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5分)
译文:
(2)镇恶再拜谢曰:“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5分)
译文: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1,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注:①相传项橐七岁时就曾难倒过孔子。
8.下面加点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孰与:与……相比,哪个更
B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请:请允许我
C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难:感到为难
D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乃:于是
9.下面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
②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
③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④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
A①②中的“为”字意义与用法相同,③④中的“于”字意义与用法不同,
B①②中的“为”字意义与用法不同,③④中的“于”字意义与用法也不同,
C①②中的“为”字意义与用法相同,③④中的“于”字意义与用法也相同,
D①②中的“为”字意义与用法不同,③④中的“于”字意义与用法相同,
10.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的是()
A秦始皇派遣张唐到燕国去任相国,但张唐曾带兵攻打过赵国,他觉得赵国一定会怨恨自己,对自己不利,所以以此为借口推托。
B张唐不敢走,吕不韦虽然心里不快,但没也没有办法勉强他,结果年仅十二岁的甘罗看出了吕不韦的心事,主要请求去说服张唐。
C甘罗用秦国名将白起得罪了吕不韦,结果被吕不韦逼死的例子警告张唐,如果他不听吕不韦的话,只能是死路一条。
D甘罗在出使赵国时,仔细分析了秦、赵、燕之间的关系,成功地劝说赵王割给秦国五座城池,后来秦国还不费吹灰之力就又取得了原属燕国的十一座城池。
11.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
(2)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3)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阅读下文,完成第8~lO题。
杜黄裳,字遵素,京兆万年人。擢进士第,又中宏辞。郭子仪辟佐朔方府,子仪入朝,使主留事。李怀光与监军阴谋矫诏诛大将等,以动众心,欲代子仪。黄裳得诏,判其非,以质怀光,怀光流汗服罪。于是诸将狠骄难制者,黄裳皆以子仪令易置,众不敢乱.入为侍御史,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贞元未,拜太子宾客,居韦曲。时中人欲请其地赐公主,德宗日:“城南杜氏乡里,不可易。”迁太常卿。时王叔文用事,黄裳未尝过其门。婿韦执谊辅政,黄裳劝请太子监国,执谊日:“公始得一官,遽开口议禁中事!”
黄裳怒日:“吾受恩三朝,岂以一官见卖?”即拂衣出。皇太子总军国事,擢黄裳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于是,夏绥银节度使韩全义愉佞无功,因其来朝,白罢之。俄而刘辟叛,议者以辟恃险,讨之或生事,唯黄裳固劝不赦,因奏罢中人监军,而专委高崇丈。凡兵进退,黄裳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崇文素惮刘滩,黄裳使人谓日:“公不奋命者,当以涟代。”崇文惧,一死力缚贼以献。蜀平,群臣贺,完宗目黄裳日:“时卿之功。”,始,德宗创艾多难,务姑息藩镇,每帅臣死,遣中人伺其军,观众所欲立者,故大将私金币结左右,以求节制,晏年尤甚,方镇选不出朝廷。黄裳每从容县言:“陛下宜鉴贞元之弊,整法度,睃损诸侯,则天下治。”帝尝问前古王者所以治乱云云,黄裳知帝锐于治,恐不得其要,因推言:“王者之道,在修己任贤而已。王者择人任而责成,见功必赏,有罪信罚,孰敢不力!”帝以黄裳言忠,嘉纳之.由是平夏、翦齐、灭蔡、复两河,以机秉还宰相,纪律设张,赫然号中兴,自黄裳启之。
元和二年,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河中、晋绛节度使,俄封邠国公。明年卒,年七十。
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枢葬焉。尝被疾,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然除吏不甚别流品,通馈谢,无洁白名。当大政未久,不究其才,及处外,天下常所属意。卒后数年,御史劾奏黄裳纳邰宁节度使高崇文钱四万五千缗,按故吏吴凭及黄裳子栽,辞服。帝念旧功,但流凭昭州,原载不问。(《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九十四)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除吏不甚别流品除:任命,授职。
B.以机秉还宰相秉:通“柄”,权力,权柄。
C.黄裳未尝过其门过:经过。
D.阴谋矫诏诛大将矫:假传(命令)。
9.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明杜黄裳“善谋”和“雅澹”的一组是
A.①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②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
B.①以辟恃险,讨之或生事②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
C.①得诏,判其非,以质怀光②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
D.①赫然号中兴,自黄裳启之②纳邠宁节度使高崇文钱四万五千缗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黄裳针对藩镇长官长期呆在朝中、不理政务的现实,常常劝说德宗皇帝,以贞元年间的弊政为借鉴,整顿法度,削减藩镇特权,皇帝欣然采纳,于是带来了中兴的局面。
B.杜黄裳任太常卿时,曾劝辅佐朝政的韦执谊请求太子监理国政,韦执谊并未以礼相待,杜黄裳愤怒地说,我受三朝恩惠,岂能因一个官职出卖自己!说完拂袖而出。
C.杜黄裳为门下侍郎时,刘辟叛乱,他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武力平叛,奏请免除宦官监军,专门委托高崇文平叛。凡是军队的进退,黄裳都参与指挥,无不合乎军机。
D.杜黄裳曾奉命主持朔方府军务,李怀光与监军趁郭子仪入朝,暗中谋划假传圣旨制造混乱,想趁机取代郭子仪。黄裳得到诏书,判明真伪,果断采取措施,稳定局面。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者择人任而责成,见功必赏,有罪信罚,孰敢不力?
译文:
(2)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