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6题。
治安策
  夏、殷、周为天子皆数十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过阙则下,过庙则趋,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冀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及秦而不然。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
1.对下列句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过阙则下,过庙则趋      庙:佛教的寺院
B.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     狱:审案
C.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      艾:通“刈”,割
D.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  得:恰当、得法
2.下列各句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B.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
C.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
D.“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
3.下列各句加粗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子乃生,固举以礼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过阙则下,过庙则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4.从本文看,下列句子全都不属于秦灭亡根本原因的一组是( )
①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
②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
③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
④胡亥之性恶
⑤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
⑥天下之命,县于太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5.下面对原文的表述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总结秦灭亡的教训,目的是为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文章通过夏、殷、周与秦对太子教育方法及结局的比较,指出了国家选择太子、教育太子的重要意义。
B.作者认为,古代君王非常重视对太子的教育。这种教育从太子出生就开始了。幼儿时期,由三公、三少用孝仁礼义来教导他,选品行端庄的人来陪伴他。
C.秦对太子的教育与古代不同,太子胡亥年龄很大时才让赵高作他的老师,并且教给他的除了对人施用酷刑,就是灭人三族,所以胡亥即位后视人命如草芥。
D.作者通过对比指出,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及早对太子进行教育,为他选择左右近臣。教育得法,左右近臣正直,太子才会正直,太子正直,天下就安定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宋讷,字仲敏,滑人。父寿卿,元侍御史。讷性持重,学问该博。至正中,举进士,任盐山尹,弃官归。洪武二年,征儒士十八人编《礼》、《乐》诸书,讷与焉。事竣,不仕归。久之,用四辅官杜斅荐,授国子助教。以说经为学者所宗。十五年超迁翰林学士,命撰《宣圣庙碑》,称旨,赏赉甚厚。改文渊阁大学士。尝寒附火,燎胁下衣,至肤始觉。帝制文警之。未几,迁祭酒。时功臣子弟皆就学,及岁贡士尝数千人。讷为严立学规,终日端坐讲解无虚晷,夜恒止学舍。十八年复开进士科,取士四百七十有奇,由太学者三之二。再策士,亦如之。帝大悦。制词褒美。助教金文徵等疾讷,构之吏部尚书余熂,牒令致仕⑴。讷陛辞,帝惊问,大怒,诛熂、文徵等,留讷如故。讷尝病,帝曰:“讷有寿骨,无忧也。”寻愈。帝使画工瞷⑵讷,图其像,危坐,有怒色。明日入对,帝问:“昨何怒?”讷惊对曰:“诸生有趋踣者,碎茶器。臣愧失教,故自讼耳。且陛下何自知之?”帝出图。讷顿首谢。
长子麟,举进士,擢御史,出为望江主簿。帝念讷老,召还侍。二十三年春,讷病甚,乃止学舍。麟请归私第,叱曰:“时当丁祭⑶,敢不敬耶!”祭毕,舁归舍而卒,年八十。帝悼惜,自为文祭之。又遣官祭于家,为治葬地。文臣四品给祭葬者,自讷始。正德中。谥文恪。
讷尝应诏陈边事,言:“海内乂安,惟沙漠尚烦圣虑。若穷追远击,未免劳费。陛下为圣子神孙计,不过谨边备而已。备边在乎实兵,实兵在乎屯田。汉赵充国将四万骑,分屯缘边九郡,而单于引却。陛下宜于诸将中选谋勇数人,以东西五百里为制,立法分屯,布列要害,远近相应。遇敌则战,寇去则耕。此长策也。”帝颇採用其言。讷既卒,帝思之。官其次子複祖为司业,诫诸生守讷学规,违者罪至死。
注:⑴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2):瞷(jiàn):窥探。(3):丁祭:祭孔大典。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尝寒附火,燎胁下衣,至肤始觉觉:觉醒
B.坐讲解无虚晷,夜恒止学舍恒:常常
C.臣愧失教,故自讼耳讼:责备
D.分屯缘边九郡,而单于引却却:退却退去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时是()
A. 征儒士十八人编《礼》、《乐》诸书,讷与焉万钟于我何加焉
B.以说经为学者所宗。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乃止学舍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D.陛下为圣子圣孙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10、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讷学问渊博,考中了进士,但他不愿意做官,喜欢教书尤其喜欢讲授儒家经书。教学时他严立学规,自己也经常能做到以身作则。
B.宋讷在国子监教书谨谨业业,直到老死;培养出的太学生水平较高,在皇帝复开进士科那年,被录取的考生有三分之二是他所教的学生。
C.皇帝很欣赏宋讷的学识和能力,对他十分关心和爱护,曾暗中派人窥视并画他的像,然后对他考察询问。
D.宋讷对国家大事军事边防等也很有见地,皇帝曾和他谈论边事,他的建议被皇帝采纳;他去世后,皇帝很痛惜,派遣官吏到他家祭奠并为他治葬地。
四、18分
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讷为严立学规,终日端坐讲解无虚晷
(2)、助教金文徵等疾讷,构之吏部尚书余熂,牒令致仕
(3)、备边在乎实兵,实兵在乎屯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自幼已矫然不群,邃经术,文力雄健。中进士第,知雍丘县,御吏如束湿①,抚民如伤。县枕汴流,漕运不绝。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时人莫知其故。伯雨下令纲舟②无得宿境内,始犹不从,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
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时徽宗初政,纳用谠论,伯雨首击章惇,曰:“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臣闻北使言,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惇,放箸而起,称甚善者再。又谓南朝错用此人。北使又问,何为只若是行遣?以此观之,不独孟子所谓‘国人皆曰可杀’,虽蛮貊之邦,莫不以为可杀也。”章八上,贬惇雷州。
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大臣畏其多言,诏迁给事中,密谕以默为要。伯雨不听,抗论愈力,且将劾曾布。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寻知虢州。崇宁间,坐党事,削籍编管通州。为蔡卞所陷,与陈瓘、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皆南迁,独伯雨徙昌化。奸人犹未甘心,复逮其仲子申先赴狱,妻适死于淮。报讣俱至,处之如平常,曰:“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如其不然,其天杀无辜耶!”  
绍兴初,高宗诏赠伯雨直龙图阁,又加谏议大夫。采其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著诬宣仁事以告天下。淳熙中,赐谥忠敏。
(《宋史•列传一百四》,有删改)
[注] ①束湿:本义为捆扎湿物,湿物难束,须急捆之。指行为急切,也比喻行为严急苛刻。②纲舟:运送货物的船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崇宁间,坐党事     坐:掌管,主持
B.趣京师者护以出。     趣:通“趋”,趋向、奔向
C.若贷而不诛     贷:宽恕,宽容
D.甫至,擢左正言     擢:提拔,提升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为蔡卞所陷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B.使其计得行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D.以此观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7.下列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任伯雨在主政雍丘县期间,境内不准过往的运送货物的船队过夜,县内得以太平,百姓家不用关闭门也很安全。
B.任伯雨在徽宗即位不久,就敢于大胆揭发长期把持朝政的章惇,做谏官才半年时间,就上疏一百多份,这些都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C.任伯雨秉公直谏,使大臣们极为畏惧,徽宗也为此担忧,暗中告诫他保持沉默,可他仍然忠心直谏,最后被革除官职。
D.任伯雨遭奸臣陷害,自己被革职,儿子被捕,妻子又死了,他仍对朝廷忠心耿耿,徽宗重新起用了他,死后他被赐予“忠敏”的谥号。
8.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时人莫知其故。
②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
③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惇,放箸而起,称甚善者再。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伯颜,蒙古八邻部人,长于西域。至元初,旭烈兀遣入奏事,世祖见其貌伟,听其言厉,曰:“非诸侯王臣也,其留事朕。”与谋国事,恒出廷臣右,世祖益贤之,敕以中书右丞相安童女弟妻之,曰“为伯颜妇,不惭尔氏矣”。二年七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左丞相。诸曹白事,有难决者,徐以一二语决之。众服曰:“真宰辅也。”
甲戌,会师于襄阳,分军为三道并进。丙戌,伯颜与平章阿术由中道循汉江趋郢州。万户武秀为前锋,遇水泊,霖雨水溢,无舟不能涉。伯颜曰:“吾且飞渡大江,而惮此潢潦耶!”乃召一壮士,负甲仗,骑而前导,麾诸军毕济。癸巳,次盐山,距郢州二十里。郢在汉水北,以石为城,宋人又于汉水横铁绳,锁战舰,密树桩木水中。伯颜荡舟由藤湖入汉江。诸将请曰:“郢城,我之喉襟,不取,恐为后患。”伯颜曰:“用兵缓急,我则知之。攻城,下策也,大军之出,岂为此一城哉!”遂舍郢,顺流下。伯颜殿后,不满百骑。十月戊午,行大泽中,郢将赵文义、范兴以骑二千来袭,伯颜未及介胄,亟还军迎击之。伯颜手杀文义,擒范兴杀之。
丙戌,次复州,知州翟贵以城降。诸将请点视其仓库军籍,遣官镇抚,伯颜不听,谕诸将不得入城,违者以军法论。阿术使右丞阿里海牙来言渡江之期,伯颜不答。明日又来,又不答。阿术乃自来,伯颜曰:“此大事也,主上以付吾二人,可使余人知吾实乎?”潜刻期而去。乙未,军次蔡店。丁酉,往观汉口形势。宋淮西制置使夏贵等,以战舰万艘,分据要害,兵不得进。乃围汉阳军,声言由汉阳渡江,贵果移兵援汉阳。伯颜乘虚兵进汉口,大捷。
丙子,希贤与严忠范等奉命使宋,请兵自卫。伯颜曰:“行人以言不以兵,兵多,徒为累使事。”希贤固请,与之。世祖崩,伯颜总百官以听。适有盗内府银者,宰执以其幸赦而盗,欲诛之。伯颜曰:“何时无盗,今以谁命而诛之?”人皆服其有识。
伯颜深略善断,将二十万众伐宋,若将一人,诸帅仰之若神明。毕事还朝,归装惟衣被而已,未尝言功也。大德八年,卒,追封淮安王,谥忠武。
(选自《元史列传十四》,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祖见其貌伟,听其言厉厉:洪亮、激昂
B.诸曹白事,有难决者曹:同辈
C.麾诸军毕济麾:指挥
D.潜刻期而去刻期:约定日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非诸侯王臣也,其留事朕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吾且飞渡大江,而惮此潢潦耶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C.主上以付吾二人,可使余人知吾实乎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D.乃围汉阳军,声言由汉阳渡江乃入见。问:“何以战?”
11.下列选项中能体现伯颜深略善断的一组是【】
①非诸侯王臣也,其留事朕
②诸曹白事,有难决者,徐以一二语决之
③大军之出,岂为此一城哉!遂舍郢,顺流下④伯颜手杀文义,擒范兴杀之
⑤谕诸将不得入城,违者以军法论⑥伯颜不答。明日又来,又不答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⑤⑥ D.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伯颜长相魁梧,英勇善战,深略善断,因而世祖很欣赏他,并下令将右丞相的妹妹许配给他。
B.伯颜身先士卒,当军队渡河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充满豪情地勉励大家,然后穿好盔甲,自己作为前导,带领军队渡过了河。
C.伯颜因为为人清廉,能严格约束部下,所以攻占复州后,当诸将请求派人接管时,他没有同意,并且明确规定,诸将不得入城。
D.选文在文字安排上详略得当。详写传主的军功武略,略写他谦恭廉洁忠诚的人品,人物的形象显得比较丰满。
13.(1)翻译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丙戌,次复州,知州翟贵以城降。
译文:
②行人以言不以兵,兵多,徒为累使事。
译文:
③适有盗内府银者,宰执以其幸赦而盗,欲诛之。
译文: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邓肃,字志宏,南剑沙县人。少警敏能文,美风仪,善谈论。居父丧,哀毁逾礼。入太学,所与游皆天下名士。
钦宗嗣位,补承务郎,授鸿胪寺簿。金人犯阙,肃被命诣敌营,留五十日而还。张邦昌僭位,肃义不屈,奔赴南京,擢左正言。先是,朝廷赐金国帛一千万,肃在其营,密觇,均与将士之数,大约不过八万。至是为上言之,且言:“金人不足畏,但其信赏必罚,不假文字,故人各用命。朝廷则不然,有同时立功而功又相等者,或已转数官,或尚为布衣,轻重上下,只在吏手。赏既不明,谁肯自劝?欲望专立功赏一司,使凡立功者得以自陈。若功状已明而赏不行,或功同而赏有轻重先后者,并置之法。”上从之。朝臣受伪命者众,肃请分三等定罪。上以肃在围城中,知其姓名,令具奏。肃具言之,上以为然。
耿南仲得祠禄归,其子延禧为郡守,肃劾:“南仲父子同恶,沮渡河之战,遏勤王之兵,今日割三镇,明日截两河。及陛下欲进援京城,又为南仲父子所沮。误国如此,乞正典刑。”南仲尝荐肃于钦宗,肃言之不恤,上嘉其直,赐五品服。范讷留守东京,不战而逃。肃言:“讷出师两河,望风先遁,今语人曰:‘留守之说有四,战、守、降、走而已。战无卒,守无粮,不降则走。’且汉得人杰,乃守关中,奔军之将,岂宜与此。”讷遂罢。内侍陈良弼肩舆至横门外,买入内女童,肃连章论之。时官吏多托故而去,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肃在谏垣,遇事感激,不三月凡抗二十疏,言皆切至,上多采纳。
会李纲罢,肃奏曰:“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固不足以副圣意。惟陛下尝顾臣曰:‘李纲真以身徇国者。’今日罢之,而责词甚严,此臣所以有疑也。且两河百姓无所适从,纲措置不一月间,民兵稍集,今纲既去,两河之民将如何哉?伪楚之臣纷纷在朝,李纲先乞逐逆臣邦昌,然后叛党稍能正罪,今纲既去,叛臣将如何哉?叛臣在朝,政事乖矣,两河无兵,外夷骄矣,李纲于此,亦不可谓无一日之长。”执政怒,送肃吏部,罢归居家。绍兴二年,避寇福唐,以疾卒。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赏既不明,谁肯自劝劝:勉励。
B.肃言之不恤恤:救济。
C.会李纲罢会:恰逢。
D.叛臣在朝,政事乖矣乖:违背。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邓肃“论议抗直”的一组是
①肃义不屈,奔赴南京②欲望专立功赏一司,使凡立功者得以自陈③误国如此,乞正典刑④奔军之将,岂宜与此⑤李纲真以身徇国者⑥李纲于此,亦不可谓无一日之长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④⑤ D.②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肃是南剑沙县人,他很孝顺,在为父亲守丧期间,他悲伤过度以致损毁了身体。张邦昌建立伪政权后,他不肯同流合污,于是奔赴南京,任左正言。
B.金国入侵,邓肃奉旨前往金营,被金军扣押五十天才放回。在此期间朝廷赏赐金国丝帛一千万,邓肃在其军营偷看到分给将士的不过八万,他由此认定金国不足畏。
C.邓肃认为金国赏罚分明,不弄虚作假,所以军士肯于用命。于是建议朝廷设立专门管理功赏的机构来规范赏罚制度,得到皇上许可。
D.李纲任宰相时,邓肃认为他技艺疏浅,机变不足,建议免去其职务,因此惹恼皇帝,被罢免官职。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上以肃在围城中,知其姓名,令具奏。
译文:
⑵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岑文本传
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人。性沉敏,有姿仪,博考经史,多所贯综,美谈论,善属文。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遇太宗行藉田之礼,文本上《藉田颂》。及元日临轩宴百僚,文本复上《三元颂》,其辞甚美。文本才名既著,李靖复称荐之,于是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典机密。文本自以出自书生,每怀撝挹。平生故人,虽微贱必与之抗礼。
居处卑陋,室无茵褥帷帐之饰。事母以孝闻,抚弟侄恩义甚笃。太宗每言其“弘厚忠谨,吾亲之信之”。是时,新立晋王为皇太子,名士多兼领宫官,太宗欲令文本兼摄。文本再拜曰:“臣以庸才,久逾涯分,守此一职,犹惧满盈,岂宜更忝春坊,以速时谤?臣请一心以侍陛下,不愿更希东宫恩泽。”太宗乃止,仍令五日一参东宫,皇太子执宾友之礼,与之答拜,其见待如此。俄拜中书令,归家有忧色,其母怪而问之,文本曰:“非勋非旧,滥荷宠荣,责重位高,所以忧惧。”亲宾有来庆贺,辄曰:“今受吊,不受贺也。”又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南方一布衣,徒步入关,畴昔之望,不过秘书郎、一县令耳。而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何得更言产业乎?”言者叹息而退。
及将伐辽,几所筹度,一皆委之,文本受委既深,神情顿竭。言辞举措,颇异平常。太宗见而忧之,谓左右曰:“文本今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返。”及至幽州,遇暴疾,太宗亲自临视,抚之流涕。寻卒,年五十一。赠侍中、广州都督,谥曰宪,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有集六十卷行于世。
(节选自《旧唐书·岑文本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之年,除秘书郎除:授职
B.抚弟侄恩义甚笃笃:深厚
C.岂宜更添春坊,以速时谤速:加速
D.不愿更希东宫恩泽希:希求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B
虽微贱必与之抗礼事母以孝闻,抚弟侄恩义甚笃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也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D
畴昔之望,不过秘书郎归家有忧色,其母怪而问之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岑文本“谦虚”和“忠谨”的一组是()
A
遇太宗行藉田之礼,文本上《藉田颂》
于是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典机密
B
平生故人,虽微贱必与之抗礼
非勋非旧,滥荷宠荣,责重位高,所以忧惧
C
居处卑陋,室无茵褥帷帐之饰
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何得更言产业乎
D
南方一布衣,徒步入关,畴昔之望,不过秘书郎、一县令尔
太宗亲自临视,抚之流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文本性格沉稳文静,容貌气质好,学识广博,能融会贯通,谈吐很
好,善于写文章。
B.岑文本为人廉洁、节俭,所居之处低矮简陋,室内连褥垫、帐幔之类
的装饰也没有。
C.岑文本为人谨慎,但有时又近乎胆小,太宗让他兼任东宫属官,他因
害怕惹祸而推辞。
D.岑文本因为富有才干,又加上他孝谨仁厚,对皇室忠诚尽职,所以深
得唐太宗信任。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宗乃止,仍令五日一参东宫,皇太子执宾友之礼,与之答拜,其见待如此。
②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何得更言产业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