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英 雄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注】,则互相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
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
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
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高祖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
然则英雄多少,能自胜之数也。徒英而不雄,则雄材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英能得英,不能得雄。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 (取材于刘劭《人物志》)
【注】分数:指军队编制,人员配置。这里指区分配置。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其大体之别名也别名:另外的名称 |
B.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济:成就 |
C.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先登:先锋 |
D.然则英雄多少,能自胜之数也数:关键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英”与“雄”要兼具的一组是( )
①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
②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
③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
④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
⑤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
A.①②③ | B.③④⑤ | C.①②⑤ | D.②④⑤ |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相者一定是聪明秀出的人,但未必是胆力过人的人。为将者一定是胆力过人的人,但未必是聪明秀出的人。 |
B.为相者只有通过为将者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将者兼有了为相者的智慧就可以成为英雄。 |
C.项羽和刘邦虽同为“英雄”,其结局却不同,是因为项羽“英分少”,刘邦“英分多”。 |
D.本文正反说理,对比鲜明,用典型事例说明了英分和雄分的多少,是决定自身成败的关键的道理。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
(2)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
(3)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宰相寇准奇之,特试政事堂,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其见尊礼如此。
出知应天府。天禧中,民间讹言有妖起若飞帽。夜搏人,自京师以南,人皆恐。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天圣四年夏,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帝问曾,曾曰:“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已而果然。
陕西转运使置醋务,以榷其利,且请推其法天下,曾请罢之。
曹利用恶曾班已上,尝怏快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
以彰信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
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少与杨亿同在侍从,亿喜谈谑,凡僚友无不狎侮。至与曾言,则白:“余不敢以戏也。”平生自奉甚俭,有故人子孙京来告别,曾留之具馔,食后,合中送数轴简纸,启视之,皆它人书简后裁取者也。
(《宋史•王曾传》)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寇准奇之奇:认为……奇异 |
B.出知应天府知:主持、掌管 |
C.曹利用恶曾班已上,尝怏怏不悦班:排列、位次 |
D.太后大怒,曾为之解解:解释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而君幸于赵王 |
B.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C.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D.余不敢以戏也皆以美于徐公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咸平年间,王曾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宰相寇准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这真是王佐之材啊!”,认为他是奇才。 |
B.陕西转运使以地方特产醋来谋利并且请求朝廷在全国推行这一办法的行为,被王曾上奏废止,表现了王曾的爱民思想。 |
C.大臣曹利用与王曾在个人感情上嫌隙,王曾对他的专横跋扈也常常加以抵制,但是关键时刻却没有落井下石,表明了他的不畏权势和胸怀坦荡。 |
D.王曾之所以赢得朝廷内外、黎民百姓甚至外族使者的尊敬,除了他的文章才华、为政能力之外,还因为他稳重的性格和公正无私、爱民、勤俭的品质。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①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阯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
勃兄剧,弟助,皆第进士。剧,长寿中为凤阁舍人,寿春等五王出阁,有司具仪,忘载册文,群臣已在,乃悟其阙,宰相失色。剧召五吏执笔,分占其辞,粲然皆毕,人人嗟服。
助字子功,七岁丧母哀号,邻里为泣。居父忧,毁骨立。服除,为监察御史裏行。初,勉②、剧、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珠树”,其后助、劼又以文显。劼蚤卒。福畤少子劝亦有文。福畤尝诧韩思彦,思彦戏曰:“武子有马癖,君有誉儿癖,王家癖何多邪?”使助出其文,思彦曰:“生子若是,可夸也。”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节选自《新唐书》)
注:①繇:同“由”。②勉:堂兄王勉)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指瑕》以擿其失擿:指出 |
B.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陵:欺侮 |
C.请遂成文,极欢罢极:非常 |
D.剧召五吏执笔,分占其辞占:口授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祥道表于朝是且交构 |
B.苟全性命于乱世不出,火且尽 |
C.长寿中为凤阁舍人其后助、劼又以文显 |
D.如今人方为刀俎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天资聪颖,通过自荐、引荐、对策,不到二十岁就被授予官职。 |
B.王氏兄弟学识超群,王福畤以此为荣,但也因儿子在官场受到牵连。 |
C.王勃把其祖父撰写的只传下目录而遗失了文章的《尚书》补充完整。 |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因文章世称“四杰”,杨炯却不以为然。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遇,字中行,先世曹人。高祖义甫,宋翰林学士,徙居建康,子孙因家焉。遇天资沉粹,笃学博览,精象数之学。元末为温州教授,已而弃官归隐。学者称为静诚先生。太祖渡江,以秦从龙荐,发书聘之,引伊、吕①、诸葛为喻。遇至,与语,大悦,遂留参密议,日见亲信。太祖为吴王,授供奉司丞,辞。即皇帝位,三授翰林学士,皆辞。乃赐肩舆一乘,卫士十人护出入,以示荣宠。
洪武三年,奉命至浙江廉察民隐,还赐金帛。除中书左丞,又辞。明年召对华盖殿,赐坐,命草《平西诏》。授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大学士,复辞。西域进良马,遇引汉故事以谏。除太常少卿,固辞。强之,不可。最后除礼部尚书,又固辞。帝沉吟良久,从之。自是不复强以官。帝尝从容言欲官其子,遇曰:“臣三子皆幼,学未成,请俟异日。”帝亦弗强也。
遇自开基之始,即侍帷幄。帝尝问保国安民至计,遇对:“以不嗜杀人,薄敛,任贤,复先王礼乐为首务。”廷臣或有过被谴责,遇力为解,多得全释。其计画多秘不传,而宠礼之隆,勋戚大臣无与比者。数监幸其第,语必称“先生”,或呼为“君子”。命爵辄辞,终成其高。十七年卒,赐葬钟山。(节选自《明史二十三》)
注:①伊、吕:伊尹、吕望(姜子牙)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徙居建康,子孙因家焉家:安家 |
B.奉命至浙江廉察民隐隐:疾苦 |
C.学未成,请俟异日俟:等待 |
D.命爵辄辞,终成其高成:成功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陈遇受到尊敬的一组是()
①元末为温州教授,已而弃官归隐②乃赐肩舆一乘,卫士十人护出入
③西域进良马,遇引汉故事以谏④帝尝从容言欲官其子
⑤廷臣或有过被谴责,遇力为解⑥语必称“先生”,或呼为“君子”
A.①③⑥ | B.②④⑥ | C.①④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遇沉稳专一,博览群书,喜欢用《周易》卜筮,在元朝时就曾做过温州府学的教官。 |
B.太祖曾多次授予陈遇要职,但均被陈遇婉拒。陈遇这样做是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操守。 |
C.陈遇遇事冷静睿智,西域进献良马,他即以汉朝旧事为例加以规劝;朝中大臣有过失被皇上责问,陈遇极力替他们开解,那些大臣大多能够得到保全。 |
D.陈遇多年以来一直陪侍在太祖周围,多有建树,深受皇上器重,朝臣们的爱戴,就连太监们都多次到府上拜望。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媪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是时子贡为鲁使于齐。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①冠雄鸡.佩瑕豚:头戴雄鸡似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性鄙,好勇力鄙:质朴。 |
B.片言可以折狱者狱:诉讼案件。 |
C.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造:找麻烦。 |
D.宽以正,可以比众比:使……亲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门人请为弟子不如因善遇之 |
B.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吾属今为之虏矣 |
C.恭以敬,可以执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D.恶言不闻于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子路“好勇力,志伉直”的一组是()
①冠雄鸡,佩微豚,陵暴孔子
②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③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④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⑤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⑥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
A.①③⑤ | B.②⑤⑥ | C.①④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喜欢逞勇斗力,性格直爽,曾经欺凌过孔子,孔子没有跟他计较,而是用礼乐诱导他。后来,子路做了孔子的学生。 |
B.孔子很赞赏子路判决诉讼案件的能力,认为他有仁德,可以管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的赋税。 |
C.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辞别时,孔子告诫他“恭以敬”“宽以正”“恭正以静”来治理蒲邑。 |
D.卫出公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采邑之宰,蒉聩联合孔悝作乱。子羔劝子路离去,他没有听从,最后被蒉聩手下的人杀掉。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论语·子路》)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之迂也!奚其正正:正确。 |
B.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兴:兴办。 |
C.无所苟而已矣苟:马虎。 |
D.唯其言而莫予违也违:违抗。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师不必贤于弟子 |
B.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
C.言不顺,则事不成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
D.必也正名乎徒慕君之高义也 |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 |
B.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国家的礼乐制度兴办不起来,刑罚就不会公正。 |
C.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所以君子对于自己的名声一定要大力宣传。 |
D.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说话不可以这样简单机械。 |
下面对于节选的这三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作为一上执政者,他处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履行自己的职责。 |
B.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首先要使名分正当,这是执政者正确说话、办事的前提。 |
C.孔子主张刑罚要公正,而实现刑罚公正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兴办国家的礼乐制度。 |
D.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国君,他最大的快乐就是无论说什么话都没人敢违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