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文中四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小题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
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将将兵救魏。公子□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注]信陵君是战国时魏安釐王同父异母弟,平原君是赵国国相,信陵君姐姐是平原君夫人。秦兵围邯郸,赵向魏求救,但魏安釐王畏秦,信陵君盗取了魏王兵符,矫诏进军打败秦军,解了邯郸之围。事后信陵君遣将带魏兵返魏,而自己带着门客留在赵国。
文中“□”处依次应填入的字,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使 遣 率 将 B.使 率 遣 将 C.将 使 遣 率 D.将 率 使 遣

下面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子谢夫人去/今平原君以为羞
B.平原君游,徒豪举耳/宾客皆背魏
C.今秦攻魏,魏急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夷先王之宗庙
D.夫人告公子/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公子乃夫人去 谢:道歉
B.徒豪举耳,不士也 求:寻求
C.乃为去 装:收拾行装
D.天下士复往公子 归:归附

从词语活用的角度看,下列不同类的一项是

A.两人自匿不肯公子
B.日夜出兵伐魏
C.破秦军于河外,蒙骜
D.公子皆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

A.信陵君听说毛公藏身于赌博的人中间,薛公藏身于卖酒的人家里,就想见这两个人,可这两人不愿见他,他就亲自去找他俩。
B.平原君看到信陵君竟然跟身份低微的人交游,就认为信陵君不是贤良之人,他夫人把这看法告诉了信陵君,信陵君就整理行装准备离开赵国。
C.魏王派使者请信陵君回国抗秦,信陵君怕魏王还恨自己,就严诫门客们说:“有敢与魏王使者私下交往的,就处死。”门客们都不敢劝信陵君。
D.信陵君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大破秦军,将秦军赶进函谷关里不敢出来应战。这时,信陵君声威震动天下。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
B.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
C.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
D.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②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
③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③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大旆:大旗。③介马:披甲的战马。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数岁,未学也始:开始
B.又以亲戚故,甚狎:亲近
C.察其意甚恨:遗憾
D.说大人,则之藐:轻视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昌言“关心后进”和苏洵“折节向学”的一组是

A.①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②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
B.①昌言举进士,日有名②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C.①虽不言,察其意甚恨②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D.①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②虽日为文,中心自惭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9分)
(1)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译:
(2)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译:
(3) 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照玄上人诗集序
刘基
予初来杭时,求士于郑希道先生。先生为余言,照玄上人之为诗,雄俊峭拔,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余素知郑君善鉴而言不,心常怀之。及访于杭人,无能言上人之能诗者,心窃怪之。及余徙居白塔之下,而上人乃住持万松岭之寿宁寺,于是始得遍观其所为诗。盖浩如奔涛,森如武库①,峭如苍松之栖崖,凛乎其不可攀也。而忧世感时之情,则每见于言外。呜呼!是宜不以诗闻于杭之人矣!
夫诗何为而作哉?情发于中而形于言,《国风》、二《雅》列于六经,美刺风戒,莫不有裨于世教。是故先王以之验风俗、察治忽,以达穷而在下者之情,词章云乎哉!后世太师职废②,于是夸毗戚施之徒③,悉以诗其谀,故溢美多,而风刺少。流而至于宋,于是诽谤之兴焉,然后风雅之道扫地而无遗矣。今天下不闻有禁言之律,而目见耳闻之习未变,故为诗者莫不以哦风月、弄花鸟为能事,取则于达官贵人,而不师古,定轻重于众人,而不辨其为玉为石。惛惛怓怓④,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⑤,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然则上人之不以诗称于今之人,不亦宜哉!
呜呼有伯乐而后识马有匠石而后识梧槚⑥自古以及于今伯乐几人匠石几人耶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予既重上人之诗,而又悲夫人之不知郑先生之为伯乐、匠石也,故为序其端焉。
【注解】①武库:储藏武器的仓库。此喻其诗歌之富于才识,于各体制无所不能。②太师职废:指停止采诗。③夸毗:谄媚,卑屈。意谓或以大言夸之,或以谀言阿附之。戚施:驼背,腰直不起来的人,以喻谄谀献媚之人。④惛惛怓怓:喧扰争吵。⑤诋訾(zī):诽谤非议。⑥梧,梧桐。槚,即楸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素知郑君善鉴而言不过:过分
B.峭如苍松之栖崖县:同“悬”
C.悉以诗其谀将:助长
D.于是诽谤之兴焉狱:监狱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能言上人能诗者欲人无惑也难矣
B.是宜不诗闻于杭之人矣!不赂者赂者丧
C.莫不有裨世教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D.取则于达官贵人,不师古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出了杭州诗坛一个怪现象:照玄上人之诗情辞并茂,“忧世感时”之情常溢于言表,却受到杭州人的冷落,而不为人知。
B.作者认为诗歌从宋代开始溢美多,讽谏少,形成了吟风弄月、取媚达官贵人,更相朋附、不问诗歌好坏的诗风。
C.作者把诗序的写作与对当时诗坛的尖锐批评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自然激发了读者要读一读本诗集的兴趣。
D.全篇行文流畅,夹叙夹议,引人人胜,在针砭时下诗风格调低下的同时,赞颂了照玄上人高尚的诗品,同时也凸现出照玄上人卓荦不群、刚正不阿的人品和节操。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
呜 呼 有 伯 乐 而 后 识 马 有 匠 石 而 后 识 梧 横 自 古 以 及 于 今 伯 乐 几 人 匠 石 几 人耶 抱 奇 材 而 不 遇 以 泯 死 者 不 少 矣。
把文言文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
(2)然则上人之不以诗称于今之人,不亦宜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2分)
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旷野之无穷,草树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数百年,而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水边
B.以其名之意见:表现,说明
C.则必丰乐以饮即:到
D.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滋扰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韩子殁数百年,而有之望西山,指异之
B.草树而泉石嘉今之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可不喜且幸欤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D.又得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贻之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串全篇。
B.文章第二段描写醒心亭四周环境的优美,借景抒情,凸显了欧阳修及友人在山水间的乐趣。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阳修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用“/”给下列语句断句。
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翻译文中的划线语句。
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6分)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击空明兮流光溯:顺流而下
B.苏子愀然,正襟坐危:端正
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酾酒:滤酒,这里指斟酒
D.哀吾生之须臾须臾:形容生命之短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凌万顷之茫何为其 B.羡长江无穷不知日
C.顺流东也耳得之为声 D.游赤壁之下学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今安在哉

A.固一世之雄也 B.渺渺兮予怀 C.何为其然也 D.月出于东山之上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客人谈到曹操击败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
B.作者由月而思美人,借美人而抒政治理想。表现了作者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
C.作者善于把抽象的哲理用形象化、抒情的形式表现出来。
D.这是一篇有高度艺术技巧的文赋,文中借用了汉赋中主客问答的形式。

第一段中写箫声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箫声?请作简要分析。(3)
翻译文中的划线语句。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②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伍胥既至宋,宋有华氏之乱,乃与太子建俱奔于郑。郑人甚善之。太子建又适晋,晋顷公曰:“太子既善郑,郑信太子。太子能我内应,而我攻其外,灭郑必矣。灭郑而封太子。”太子乃还郑。事未会会自私欲杀其从者从者知其谋乃告之于郑郑定公与子产诛杀太子建建有子名胜伍胥惧乃胜俱奔吴。到昭关,昭关欲执之。伍胥遂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乃公子光以求见吴王。
久之,楚平王以其边邑钟离与吴边邑卑梁氏俱蚕,两女子争桑相攻,乃大怒,至于两国举兵相伐。吴使公子光伐楚,拔其钟离、居巢归。伍子胥说吴王僚曰:“楚可破也。复遣公子光。”公子光谓吴王曰:“彼伍胥父兄为戮于楚,而劝王伐楚者,欲以自报其仇耳。伐楚未可破也。”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退而与太子建之子胜耕于野。
五年而楚平王卒。初,平王所夺太子建秦女生子轸,及平王卒,轸竟立为后,是为昭王。吴王僚因楚丧,使二公子将兵往袭楚。楚发兵绝吴兵之后,不得归。吴国内空,而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庐。阖庐既立,得志,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
楚诛其大臣郤宛、伯州犁,伯州犁之孙伯嚭亡奔吴,吴亦以嚭为大夫。前王僚所遣二公子将兵伐楚者,道绝不得归。后闻阖庐弑王僚自立,遂以其兵降楚,楚封之于舒。阖庐立三年,乃兴师与伍胥、伯嚭伐楚,拔舒,遂故吴反二将军。因欲至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且待之。”乃归。(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注:①行人:掌管朝觐聘问的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用事:掌权
B.此剑百金,以与父直:价值,价钱
C.复遣公子光愿:愿望
D.遂故吴反二将军禽:通“擒”,捕捉,捉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太子能我内应,而我攻其外重乡党所笑
B.伍胥遂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世推移
C.伍胥乃公子光以求见吴王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拔其钟离、居巢归若望仆不相师,用流俗人之言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顷公作为国君,善于任用贤人。他认为郑人信任公子建,就让公子建作内应,内外夹击,最终灭掉了郑国。
B.伍子胥成功渡河以后,赠宝剑给渔父,渔父并没有接受,因为他“赐粟五万石,爵执珪”都不在乎,更不用说“百金剑”了。这说明渔夫重义轻利。
C.楚国和吴国因边境“两女子争桑相攻”,而相互“举兵相伐”,导致战乱。
D.伍子胥勇敢机智,谋略超人,命途曲折,但在吴王阖庐继位之后,官拜为行人,参与策划国事。

用斜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前王僚所遣二公子将兵伐楚者,道绝不得归。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