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穷鬼传   戴名世
穷鬼者,不知所自起。唐元和中,始依昌黎韩愈。愈久与之居,不堪也。为文逐之,不去,反骂愈。愈死,无所归。流落人间,求人如韩愈者从之,不得。
阅九百余年,闻江淮之间有被褐先生,其人,韩愈流也,乃不介而谒先生于家。曰:“我故韩愈氏客也,窃闻先生之高义,愿托于门下,敢有以报先生。”先生避席却行,大惊曰:“女来将奈何?”麾之去,曰:“子往矣!昔韩退之以子故,不容于天下,召笑取侮,穷而无归,其《送穷文》可覆视也。子往矣,无累我!无已,请从他人。”
穷鬼曰:“先生何弃我甚耶?假而他人可从,从之久矣。凡吾所以从先生者,以不肯从他人故也。先生何弃我甚耶!敢请其罪。”
先生曰:“子以穷为名,其势固足以穷余也。议论文章,开口触忌,则穷于言;上下坑坎,前颠后踬,俯仰跼蹐,左支右吾,则穷于行;蒙尘垢,被讥刺,忧众口,则穷于辩;所为而拂乱,所往而剌谬,则穷于才;声势货利,不足以动众,磊落孤愤,不足以谐俗,则穷于交游。抱其无用之书,负其不羁之气,挟其空匮之身,入所厌薄之世,则在家而穷,在邦而穷。凡女之足以穷吾者,吾不能悉数也,而举其大略焉。”
穷鬼曰:“先生以是为余罪乎?是则然矣。然余之罪,顾有可矜者,而其功亦有不可没也。吾之所在,而万态皆避之,此先生之所以弃余也。然是区区者,何足以轻重先生?而吾能使先生歌,使先生泣;使先生激,使先生愤;使先生独往独来而游于无穷。凡先生之所云云,固吾之所以效于先生者也,其何伤乎?且韩愈氏迄今不朽者,则余为之也。以故愈亦始疑而终安之。自吾游行天下久矣,无可属者,数千年而得韩愈,又千余年而得先生。以先生之道而向往,曾无一人,独余慕而从焉。则余之与先生,岂不厚哉!”
于是,先生与之处,凡数十年,穷甚不能堪,然颇得其功。一日,谓先生曰:“自余之先生也,而先生不容于天下,召笑取侮,穷而无归,徒以余故也,余亦悯焉。顾吾之所以效于先生者,皆以为功于先生也,今已毕致之矣。先生无所用余,余亦无敢久溷先生也。”则起,趋而去,不知所终。
【注】①戴名世:清初桐城人,字田有,一字褐夫,文中被褐先生即指自己。②为文:指韩愈《送穷文》寓庄于谐,文中韩愈认为被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鬼缠身。③剌谬:违背常情、事理。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阅九百余年                     阅:经历
B.然余之罪,顾有可矜者           矜:自夸
C.无可属者                       属:嘱托
D.余亦无敢久溷先生也。           溷:打扰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凡吾所以从先生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数千年而得韩愈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C.以先生之道而向往,曾无一人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D.顾吾之所以效于先生者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其势固足以穷余也               B.不足以动众
C.入所厌薄之世                    D.何足以轻重先生
20.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寓言式散文,文章借助穷鬼与被褐先生的对话,抒写了作者的不平之意和愤世之情。
B.穷鬼虽穷,却不肯苟且附人,附于被褐先生,是因为九百余年才找到一个像韩愈这样的一个人。
C.被褐先生之所以要赶走穷鬼,是因为人一旦沾上穷鬼,就会穷于言、穷于行、穷于辩、穷于才、穷于交,时时困窘,事事困窘,于世不容。
D.穷鬼与被褐先生相处几十年,使得先生“召笑取侮,穷而无归”,不能容于天下,终无所用,因而穷鬼不敢久留,匆匆离去。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凡女之足以穷吾者,吾不能悉数也,而举其大略焉。
(2)于是,先生与之处,凡数十年,穷甚不能堪,然颇得其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鸿门宴》节选,完成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与“至鸿门,谢曰”一句中的“谢”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乃令张良留谢。 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听细说②敢以烦执事再拜献大王足下④且君尝晋君赐矣

A.①小人的谗言 ②对对方的敬称 ③又 ④替
B.①详细的话②执掌事务 ③又 ④被
C.①小人的谗言②对对方的敬称 ③拜两次 ④给予
D.①详细的话 ②管理事务 ③第二次④是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

A.①遣将距关②君安与项伯有
B.①击沛公于坐②不如善遇之
C.①范增数目项②先破秦人咸阳者
D.①秦伯,与郑人盟②范增项羽曰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在现代汉语里已不再使用的一项是()

A.为之奈何 B.约为婚姻 C.秋毫不敢有所近    D.项伯许诺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举所佩玉玦以示之三者:人 B.常身翼蔽沛公以:用
C.与斗卮酒则:但是 D.招樊哙出因:因为

下列各句,与“籍何以至此?”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若属皆且为所虏。
C.客何为者?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对“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这句话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派遣将官把守关口,为的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事故。
B.所以将要派遣官兵去把守关口,用来防备偷盗的贼人进入城中发生事故。
C.故此将要派遣官兵去把守关口,为的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事故。
D.所以派遣将官把守关口,用来防备偷盗的贼人进入城中发生事故。

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②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A.①现在事情危急,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②范增用眼睛看项王,拿佩戴的玉玦来多次指示他。
B.①今天有急事,因为是旧交特意来告诉我。 ②范增用眼睛看项王,拿佩戴的玉玦来多次指示他。
C.①今天有急事,因为是旧交特意来告诉我。 ②范增多次示意项王,拿佩戴的玉玦来多次给他看
D.①现在事情危急,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②范增多次示意项王,拿佩戴的玉玦来多次给他看。

下列对本文节选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部分共写了四件事:刘邦谢罪,范增举块,项庄舞剑,樊哙闯帐。这些事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以刘邦集团上下一心,共同应对危机。
B.本部分运用对比的手法,用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与刘邦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对比,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C.文中写刘邦入关后“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而当项羽要击破他时,又惊呼“为之奈何”,并将错误推到别人头上。这表现出他善于应变的性格。
D.本部分在刻画人物方面,语言具体生动,形象丰富。刘邦的话,则表现出他老谋深算,急于事功的性格;而范增的话表现出他能屈能伸、狡诈多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每题2分,共6分)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燕国陵之耻除矣见:这里当“被”讲。
B.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今闻将军之首购:重金征求。
D.则欲长侍足下        虽:虽然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②丹不忍以己之私,伤长者之意
③樊於期偏袒扼腕进曰④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在文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伯,与郑人盟说:高兴。
B.且君尝为晋君矣赐:恩惠。
C.唯君之图:考虑。
D.晋函陵军:军队。

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B.又欲其西封肆:扩张
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成功 D.若不秦,将焉取之阙:侵损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约为婚姻
C.若亡郑有益于君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无理于晋以:因为,表原因的连词;
B.若不阙秦,将取之焉:那里、怎么,表反问的语气词;
C.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这样,代指上文的事;
D.吾还也其:还是,表商榷的语气词。

下列加点的“之”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壮也,犹不如人 B.邻厚,君之薄也
C.夫晋,何厌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过也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佚之狐)见秦伯 B(郑伯)许君焦、瑕
C.(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晋君)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根据文意,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

A.“……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许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代灭亡郑国)烦执事。
C.若舍郑以为(之,代郑国)东道主
D.晋军函陵,秦军(于)氾南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下臣虽强壮,但是不如别人。
B.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的办法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得到过晋君的赏赐啊!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而保护自己,不仁义。

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出使的人来来往往,(我们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贪求的土地呢?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现在危急,请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就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做法,对秦实在是非常不利的。
B.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秦国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也是会有好处的。
C.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修筑防御工事拒守。
D.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事。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
B.秦退兵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攻打郑国,但晋文公认为不可。
C.晋文公认为,没有郑文公的力量他是不能回国为君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骗人家是不讲仁义的。
D.晋文公还认为,丧失了人家所给与的恩赐是不明智的,用分裂代替和好,这也不算是武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深林,回溪穷:走遍
B.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情趣
C.染溪,斫榛莽缘:沿着
D.故为之文以志:记载

下列选项能表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一项是()

A.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B.攀援而登,箕踞而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C.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D.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施”“漫漫”,是慢步走着的样子,漫不经心的外在动作;通过外在动作的描写,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在游览的时候,一种悠闲、随意、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
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身边青烟白云缭绕,仿佛同天空连为一体,这一绘声绘色的描写,既表现景色的优美奇特,作者的抑郁的胸怀因此开阔起来了。
C.全文紧扣“始”字落笔,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始指异之”,再以“游于是乎始”结束全文,一个看似简单的“始”字,在篇中不可或缺,语约而意丰。
D.本文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旨在借景抒怀,在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如同士人之怀才不遇。

将《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人。咸丰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母丧里居,遵义杨隆喜反,斥家财募壮士八百捍乡里。服阕,会苗、教蜂起,巡抚蒋霨远奏留军,特旨授编修,增募至四千人,复平越、独山诸城。十年,除知岳州府,始罢遣所募兵。亏饷巨万,乃陈五百金案上,语众曰:“与诸君共事久,今库馈,徒手归,奈何?”众泣曰:“公毁家纾难,我等敢他求乎?”遂去。
同治二年,擢山东按察使。会僧格林沁治兵鲁、豫间,令击河北宋景诗。旋劾其擅议招抚,部议降三级。又明年,迁布政使。僧格林沁战殁曹州,坐法再议,皆得恩旨留任,于是言者复摭他款弹之,事下曾国藩,国藩白其无罪。巡抚阎敬铭夙高其能,至是乞休,举以自代,遂拜巡抚之命。时捻趋海澨,李鸿章建议筑墙胶莱河,宝桢会军之。六年,东捻走濰河,东军王心安筑垒方成,而堤墙未竣,捻长驱渡河,宝桢以闻。上怒,鸿章交部议,宝桢亦褫职留任。先是东军守濰河,本皖将潘鼎新汛地。皖军甫南移,而北路遽失。诏斩心安,宝桢抗辩,乃宥心安而责鸿章;宝桢复屡疏相诋,于是上益责鸿章忌刻纵寇矣。明年,西捻趋定州,近畿震动。宝桢闻警,即驰至东昌,率骑旅千、精卒三千,赍五日粮,倍道北援,捻遂南溃。是役也,朝廷遣宿卫之旅出国门备寇,统兵诸将帅皆获谴让,而上独以宝桢一军猝出寇前,转战雄、任、深、祁、高、肃间,复饶阳,功最盛,数降敕褒嘉,加太子少保。
而其诛安得海事尤人口。安得海者,以奄人侍慈禧太后,颇用事。八年秋,乘楼船缘运河南下,旗缯殊异,称有密遣。所过招纳权贿,无敢发者。至泰安,宝桢先已入告,使骑捕而守之。安得海犹大言,谓:“汝辈自速辜耳!”传送济南,宝桢曰:“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奏上,遂正法。
光绪二年,代吴棠署四川总督。成都将军恒训覈覆堤工,亦摭及盐运病商民、流弊大,宝桢抗辩。上虑宝桢惑浮言,敕勿易初念。寻予实授。宝桢弥自警勖,益兴积谷,严督捕。治蜀凡十年,初莅事时,郭内月有盗劫,至是诛匪几尽,声为道不拾遗。十一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文诚,予山东、四川、贵州建祠。
宝桢严刚有威。其初至山东也,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敬铭闻之,大称异,至之日,亲迓于郊。自是事无大小,皆咨宝桢而后行。至今言吏治者,常与沈葆桢并称,尤励清操。丧归,僚属集赙,始克成行云。子五人,体常尤著名,官广东布政使。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①捻:“捻”即“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②褫:剥夺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诸君共事久,今库馈诎:穷尽,匮乏。
B.坐法再议干:干预,干涉。
C.宝桢会军之蹙:逼迫,逼近。
D.而其诛安得海事尤人口著:登录、登记。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B.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C.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D.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宝桢散尽家财招募壮士拱卫乡里,在遣散壮士时,他直言亏钱的饷银无法偿付,大家有感于丁宝桢毁家纾难的无私付出,纷纷放弃饷银离开。
B.丁宝桢早年宦海浮沉,多次被贬,曾因与捻军长期对垒时修筑防御工事不利,被革职留任,因为直言上谏,保护了王心安,却使皇帝错误处罚了李鸿章。
C.同治七年,西路捻军进攻到京城附近,丁宝桢率领一千骑兵,三千步兵,火速北上,转战数地,收复失地,得到皇帝的屡次褒奖,加官为太子太保。
D.丁宝桢性情刚正严明有威严,不屈服于权贵,磨砺自己清廉的节操,家无余财,后世说起官吏的作风和治绩,经常把他和沈葆桢放在一起来称赞。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巡抚阎敬铭夙高其能,至是乞休,举以自代,遂拜巡抚之命。
(2)上虑宝桢惑浮言,敕勿易初念。寻予实授。宝桢弥自警勖,益兴积谷,严督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