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王安石说:“今人才乏少,且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者致不如古”。
——《宋史·选举制》
材料2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伤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可课试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徒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3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四国乱,神州荡复,宗社丘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4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股者,对偶之名也。……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庆举之文矣。
——顾炎武《日知录》
回答:(1)根据材料1、2判断,王安石认为当时的科举和学校存在哪些问题?王安石是怎样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的?
(2)根据材料3、4,顾炎武思想主张与王安石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
(3)就宋明科举与教育的实际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澳门矣。”(引自梁廷楠的《粤海关志》)故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贸易,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
材料2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制定《防夷五事》规定:“夷商每年五月到十月,才可到广州贸易,过期就要回国或回澳门。……夷商在贸易期间,必须住在商馆之内,不准携带武器……。夷商不准到街上购买东西,不准探听物价,不准买中国书籍。”
(引自柏杨的《中国人史纲》)
材料3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派使团来中国,要求建立“充分地外交关系”。英使所提要求,遭到了拒绝。乾隆帝在给英王的训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引自梁廷楠的《粤海关志》)
回答:(1)阅读材料1、2,说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上实行什么样的政策?
(2)根据材料1、3,说明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影响是什么?
欧洲启蒙思想和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各自的前途命运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并谈谈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五代之国,兴亡以兵(注: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材料2“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致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3“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
——陆游《枕上》
材料4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说:“夫古昔中国者,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且我国畴昔(过去),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原无有也。夫所谓唐(尧)、虞(舜)、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原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
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中的“国”是什么?二者对“国”的兴亡有什么共同的看法?
(2)材料3中的“国”又指什么?
(3)陆游“报国”的目的是什么?
(4)梁启超与顾炎武的见解有何相似之处?指出梁启超对我国古代历史认识的明显错误之处。
(5)顾炎武和梁启超言论反映的共同进步思想倾向是什么?
韩非子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结合史实分析他们二人不同看法产生的原因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你得出了什么认识?
黄宗羲在论及经济政策时说:“(将不切于民用者)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他的主张与我国古代的传统经济政策有何歧异?你是怎样认识传统经济政策的?指出黄宗羲这一主张产生的社会背景,并分析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