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姬传
【清】侯方域
  李姬者名香,母贞丽。贞丽有侠气,尝一夜蹲,输千金立尽。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土大夫贤否,张学士博、夏吏部允彝亟称之。”少,风调皎爽不群。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初,皖人阮大钦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①,”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持之力。大钦不得已,欲候生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日:“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城意。姬私语侯生日:“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②,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干贱妾耶?”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
  未几,侯生下第③。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④。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
侯生去后,而故开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姬固却之。开府惭且怒,且有以中伤姬。姬叹日:“田公岂异于阮公乎?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卒不往。
【注】①论城旦:被定罪判刑。城旦,古代刑罚名。②世望:家世和名望。③下第:指侯方域应试未中。④东汉蔡邕,字伯喈,官左中郎将,以职称名中郎。
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工:擅长
B.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偿:偿还
C.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昵:亲附
D.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赞:赞赏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姬“见识卓异,风骨凛然”的一组是
①所交接皆当世豪杰 ②能辨别土大夫贤否 ③少,风调皎爽不群 ④歌琵琶词以送之 ⑤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 ⑥开府惭且怒,且有以中伤姬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②⑤ D.②③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李姬母亲有侠气,是为了衬托作为养女的李姬乃有其母之风,为后面直接写李姬的“皎爽不群”买下了伏笔。
B.皖人阮大铖者依附魏忠贤,论城旦,为清议所斥。当时王将军不断拉拢,侯方域终于向阮氏屈服。后在李姬的劝说下,侯生与王将军断绝了来往。
C.淮阳巡抚田仰以三百锾为聘,邀李姬见面,李姬断然予以拒绝,因为田仰与阮大铖有牵连,李姬孤标傲世的性格于此可见一斑。
D.这篇文正风格质朴刚健,选材凝练,笔致含蓄。透过语言,李姬美丽绝伦、不慕荣利、不屈服权势、对社会政治保持清醒认识的歌伎形象跃然纸上。

1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
译文:                                      
(2)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义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以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槊强弓,便云我能为将;不知明乎天道,辨乎地利,比量逆顺,鉴达兴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积财聚谷,便云我能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举贤圣之至也。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凤之术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奸露,不问而情得之察也。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①寤:通“悟”。②伎:通“技”。③羲、农:伏羲、神农,均为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与女娲并称三皇。④阴阳: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古代思想家以此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⑤鸱:鸱鸮(chīxiāo)即猫头鹰,古人视为恶鸟。⑥早刑晚舍:用刑宁早,纵舍宁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 郑重:频繁的意思。
B.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笔:动笔。
C.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佳快:优秀的意思。
D.不知诚己刑物刑物:惩罚他人。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论述“勤学”必要性的一组是()
①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②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③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④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⑤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⑥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⑦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⑧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⑦⑧ D.①②⑤⑥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无论哪个行业,学好了都可以安身立命。即使无衣食之忧,也不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B.“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塞默低头,欠伸而已”等词句形象地描述出了腹无诗书者自受其辱的情状。
C.在作者看来,多读书、读好书不在于加强道德修养,而在于获得技艺,、才能,提高自己的谋生本领。
D.“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作者提倡既要博览群书,又要注意向身边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2)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3)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槊强弓,便云我能为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也。少落拓,不治产业,家贫无以自给,每穿窬为盗。与辅公祏(shí)为刎颈之交。公祏姑家以牧羊为业,公祏数攘羊以馈之,姑有憾焉,因发其盗事。郡县捕之急,伏威与公祏遂俱亡命,聚众为群盗,时年十六。
时下邳有苗海潮,亦聚众为盗,伏威使公祏谓曰:“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若公能为主,吾当敬从,自揆不堪,可来听命,不则一战以决雄雌。”海潮惧,即以其众归于伏威。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颢率兵讨之,伏威与战,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而从上风纵火,迫其步骑陷于大泽,火至皆烧死。有海陵贼帅赵破阵,闻伏威兵少而轻之,遣使召伏威,请与并力。伏威令公祏严兵居外以待变,亲将十人持牛酒入谒。破阵大悦,引伏威入幕,尽集其酋帅纵酒高会。伏威于坐斩破阵而并其众。由此兵威稍盛,复屠安宜。
宇文化及之反也,署为历阳太守,伏威不受。又移居丹阳,进用人士,大修器械,薄赋敛,除殉葬法,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太宗之围王世充,遣使招之,伏威请降。封吴王,赐姓李氏。
武德四年,遣其将军王雄诞讨李子通于杭州,擒之以献。又破汪华于歙州,尽有江东、淮南之地,南接于岭,东至于海。寻闻太宗平刘黑闼,进攻徐圆朗,伏威惧而来朝,拜为太子太保,仍兼行台尚书令。留于京师,礼之甚厚,位在齐王元吉之上,以宠异之。辅公祏之反也,诈称伏威之令,以绐其众,高祖遣赵郡王孝恭讨之。时伏威在长安暴卒。及公祏平,孝恭收得公祏反辞,不晓其诈,遽以奏闻,乃除伏威名,籍没其妻子。贞观元年,太宗知其冤,赦之,复其官爵,葬以公礼。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揆不堪,可来听命揆:估计、揣度
B.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奔北:逃向北方
C.进用人士,大修器械进用:提拔、任用
D.诈称伏威之令,以绐其众绐:蒙骗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即以其众归于伏威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辅公祏之反也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D.复其官爵,葬以公礼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了杜伏威有勇有谋的一组是
①伏威与公祏遂俱亡命,聚众为群盗
②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
③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而从上风纵火
④伏威令公祏严兵居外以待变,亲将十人持牛酒入谒
⑤由此兵威稍盛,复屠安宜
⑥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辅公祏在杜伏威落拓时接济他,后来又成为杜军事上的得力助手,但他最终的谋反却给杜伏威一家带来灾祸。
B.杜伏威利用海陵贼帅赵破阵的狂妄自大,在酒席上斩杀了他,由此使得自己的军队逐渐强盛起来。
C.杜伏威率部转移到丹阳后,提拔任用有名望的人,大力修整器械,减轻赋税,废除殉葬法,显示了自己的治理才能。
D.杜伏威归降太宗后,凭借自己的才能受到优厚礼遇,但后来受到朝廷猜忌,最终被高祖赐死。

翻译下列句子。(9分)
①公祏数攘羊以馈之,姑有憾焉,因发其盗事。(3分)
②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3分)
③闻伏威兵少而轻之,遣使召伏威,请与并力。(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齐有三邹子。其前邹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邹衍,后孟子。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是以邹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 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邹衍之术迂大而闳辩;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释]
①彗:扫帚。
②炙毂过:过,古时车上盛贮油膏的器具。过烘热后流油,润滑车轴。比喻言语流畅风趣。
③列大夫:秦汉时爵位名。列第七级,亦称七大夫或公大夫。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以鼓琴干威王哭声直上干云霄
C.身亲往师之若望仆不相师
D.春申君以为兰陵令以为小礼无所用

分别体现孟子、邹衍、荀子思想情感的一项是()
①迂远而阔于事情
②述唐、虞、三代之德
③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④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
⑤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
⑥谈天衍,炙毂过髡。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⑤


1,3,5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以武力征伐为主导思想的时代,所以孟子想通过写书来引起诸侯的重视,实现理想。
B.邹衍虽然一开始能够受到各国君王的热情接待,甚至享有很高的礼遇,但是他的思想却很难施行。
C.荀子在当时的齐国是最年长和有资历的宗师,正好当时齐国有列大夫的缺额,所以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分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
D.荀子憎恶诸侯王们不遵循王政大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所以推究各家之长,著书立说。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2)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曹世叔妻传
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及邓太后临朝,与闻政事。出入之勤,特封子成关内侯,官至齐相。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后又诏融兄续继昭成之。
永初中,太后兄大将军邓骘以母忧,上书乞身,太后不欲许,以问昭。昭因上疏曰:“伏惟皇太后陛下,躬盛德之美,隆唐虞之政,辟四门而开四聪,采狂夫瞽言,纳刍荛之谋略。妾昭得以愚朽,身当圣明,敢不披露肝胆,以万一。妾闻谦让之风,德莫大焉,故典坟述美,神祉降福。昔夷、齐去国,天下服其廉高;太伯违邠,孔子称为三让。所以光昭令德,扬名于后者也。论语曰:‘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由是言之,推让之诚,其致远矣。今四舅深执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如后有毫毛加于今日,诚恐推让之名不可再得。缘见及,故敢昧死竭余情。自知言不足采,以示虫蚁之赤心。”太后从而许之。于是骘等各还里第焉。
作《女诫》七篇,有助内训。……马融善之,令妻女习。……昭年七十余卒,皇太后素服举哀,使者监护丧事。所著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十六篇。子妇丁氏为撰集之,又作《大家赞》焉。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注:(1)唐虞:古史上说的尧舜,他们都是因揖让而有天下。(2)典坟:三坟五典的简称,泛指古代文集。(3)方垂:边陲。
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而卒完毕
B.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而成之继续
C.以万一效法
D.缘见及,故敢昧死竭其余情及、等到

下面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班昭博学高才的一组是()
(1)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2)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
(3)作《女诫》七篇,有助内训(4)自知言不足采,以示虫蚁之赤心
(5)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A.(2)(4)(5) B.(1)(2)(3) C.(1)(4)(5) D.(2)(3)(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昭的丈夫曹世叔死得早,班昭洁身自爱,符合当时社会对妇女的要求。
B.皇帝常常把班昭诏进皇宫去,要皇后和众贵人把她当作老师,每当有人贡献稀奇的东西来,皇帝就下诏命令她作赋写颂。
C.班昭死后,她的十六篇文章被她的儿媳编成集子,命名为〈〈大家颂〉〉
D.从班昭回答皇太后的话中可以看出班昭谦虚诚恳,对皇室忠心耿耿,崇尚谦让、廉洁的高尚品质。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后又诏融兄续继昭成之。
(2)永初中,太后兄大将军邓骘以母忧,上书乞身,太后不欲许,以问昭。
(3)妾闻谦让之风,德莫大焉,故典坟述美,神祉降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盲者说
清·戴名世
里中有盲童,操日者①术,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矣?”曰:“年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
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夫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妄动焉。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某生无以答。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②、史教诲,师箴,瞍赋,矇诵,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注】① 日者:占卜。
② 瞽:“瞽”即太师,掌管音乐,一般都由盲人充任,故称“瞽”。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审:审查
B.而亦无颠危之患危:跌倒
C.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一瞬:时间很短
D.喜为非礼之貌非礼:不礼貌

下列加点虚词在文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入其所精业天下其谁非盲也
B.吾方以为吊也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
C.诗书之陈于前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
D.昏昏然而行闻其音而知其姓氏

下列句子中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 B.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
C.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 D.邪正在前不能释

下列对本文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盲者说闻音知姓氏,审语知是非,目的在强调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
B.盲者说,看世人一眼都是对他自己的一种侮辱,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情。
C.文中说的瞍、矇都是指盲人乐师。在古代,这些盲人乐师负有诵诗训导的任务,而师旷、师慧则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
D.本文借盲者之言,讽刺世俗贤愚不辨、利害不审、倒行逆施、腐败堕落而不能自拔。可作寓言读,也可作杂文读。

翻译和断句
翻译上面文言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① 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
② 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
用“/”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