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送郭拱辰序
朱 熹
世之传神写照者,能稍得其形似,已得称为良工。今郭君拱辰叔瞻,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斯亦奇矣。
予顷见友人林择之、游诚之,称其为人,而招之不至。今岁惠然来自昭武,里中士夫数人,欲观其能,或一写而肖,或稍稍损益,卒无不似,而风神气韵,妙得其天致,有可笑者。为予作大小二像,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持以示人,计虽相闻而不相识者,亦有以知其为予也。
然予方将东游雁荡,窥龙湫,登玉霄以望蓬莱,西历麻源,经玉笥,据祝融之绝顶,以临洞庭风涛之壮,北出九江,上庐阜,入虎溪,访陶翁之遗迹,然后归而思自休焉。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予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而郭君以岁晚思亲,不能久从予游矣。予于是有遗恨焉。因其告行,书以为赠。
淳熙元年九月庚子晦翁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或一写而肖,或稍稍损益 损益:减少增加。
B 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斯亦奇矣 奇:奇怪。
C (郭君)不能久从予游矣 从:跟随。
D 予于是有遗恨焉 遗恨:遗憾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访陶翁之遗迹
宾主尽东南之美
B 称其为人,而招之不至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C 计虽相闻而不相识者
京中有善口技者
D 登玉霄以望蓬莱
问征夫以前路用“/”对文段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予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
B 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予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
C 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予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
D 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予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作为一篇赠序类散文,篇幅短小,语言平易晓畅,但语浅而意深,显示出作者对古文的高度熔炼和吸收。
B首句“世之传神写照者”化用《晋书•顾恺之传》中的典故,巧妙地引出郭拱辰“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的高超画技。
C为了突出郭拱辰的绘画艺术,作者寥寥数言,先用两个“或”字“泛写”郭拱辰的绘画能到人所欲言而无法言的境界。后以他为“我”所作的两幅画像进行“实写”,言简而意丰。
D 文章第三段,写今后游览线路的设想,并叹息“而郭君以岁晚思亲,不能久从予游矣。”是为了抒发作者与郭拱辰之间的深厚感情,并交代写作的目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诫子书
张之洞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己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王.其言
恨不一日离汝.然民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令国是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
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筻,无所不
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
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八棱。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
人,故排万难递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余少年登种,自负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
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枝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令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匆
惮劳,匆恃责,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逢,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
之秋,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令则去国万
里矣,汝平日所抉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汝此后当自视
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
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余五旬外之
人也,服官一品 .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
慎之。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
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
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汝尽心求学,勿妻外鸳。汝苟竿头日
上,余亦心广体胖矣。父涛示。
(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惮劳,勿恃贵畏惧 B.反足贻堂上以忧赠给
c.为贱卒.苦身戳力竭尽 D.当必亲炙之熏陶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 | B.果也除体操外 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然犹兢兢也 |
C.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 | D.今则去国万里矣 |
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下列句子中,都属于张之洞送儿子到日本习武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 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②外寇纷来,边境屡失
③ 学校肇开④不与汝之性情相违
⑤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⑥得学问上之益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之洞十分关爱儿子,在儿子离家半月后,就急着写信给儿子,把家里的大小事情全都告诉他,让他安心学习。 |
B.张之洞的儿子从小喜欢卖弄才华,常常捣乱课堂,无心读书,张之洞认为凭他的资质不可能再考取更大的功名。 |
C.张之洞认为,即使科举没有废除,儿子最多也只能考中一个秀才,而当时各位前辈则不认同张之洞的这个看法。 |
D.张之洞告诫儿子,就算将来毕业后,靠父亲的庇护能谋得一官半职,也要好学上进, |
体察民情,不要放纵自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小题。
申屠蟠字子龙,陈留外黄人也。九岁丧父,哀毁过礼。服除,不进酒肉十余年。每忌日,辄三日不食。
家贫,佣为漆工。郭林宗见而奇之。同郡蔡邕深重蟠,及被州辟,乃辞让之曰:”申屠蟠禀气玄妙,性敏心通,丧亲尽礼,几于毁灭。至行美义,人所鲜能。安贫乐潜,味道守真,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节。方之于邕,以齿则长,以德则贤。”
后郡召为主簿,不行。遂隐居精学,博贯《五经》,兼明图纬。始与济阴王子居同在太学,子居临殁,以身托蟠,蟠乃躬推辇车,送丧归乡里。遇司隶从事于河、巩之间,从事义之,为封传护送,蟠不肯受,投传于地而去。事毕还学。
太尉黄琼辟,不就。及琼卒,归葬江夏,四方名豪会帐下者六七千人,互相谈论,莫有及蟠者。唯南郡一生与相酬对,既别,执蟠手曰:”君非聘则征,如是相见于上京矣。”蟠勃然作色曰:”始吾以子为可与言也,何意乃相拘教乐贵之徒邪?”因振手而去,不复与言。再举有道,不就。
先是京师游士汝南范滂等非讦朝政,自公卿以下皆折节下之。太学生争慕其风,以为文学将兴,处士复用。蟠独叹曰:”昔战国之世,处士横议,列国之王,至为拥E45D先驱,卒有坑儒烧书之祸,今之谓矣。”乃绝迹于梁、砀之间,因树为屋,自同佣人。居二年,滂等果罹党锢,或死或刑者数百人,蟠确然免于疑论。后蟠友人陈郡冯雍坐事系狱,豫州牧黄琬欲杀之。或劝蟠救雍,蟠不肯行,曰:”黄子琰为吾故邪,未必合罪。如不用吾言,虽往何益!”琬闻之,遂免雍罪。
中平五年,复与爽、玄及颍川韩融、陈纪等十四人并博士征,不至。明年,董卓废立,蟠及爽、融、纪等复俱公车征,惟蟠不到。众人咸劝之,蟠笑而不应。居无几,爽等为卓所胁迫,西都长安,京师扰乱。及大驾西迁,公卿多遇兵饥,室家流散,融等仅以身脱。唯蟠处乱末,终全高志。年七十四,终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周黄徐姜中屠列传》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家贫,佣为漆工佣:佣人 |
B.及被州辟辟:征召 |
C.以齿则长齿:年龄 |
D.从事义之,为封传护送义:认为……仁义 |
与“四方名豪会帐下者六七千人” 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遇司隶从事于河、巩之间 |
B.或死或刑者数百人 |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下面全部能表现申屠蟠“安贫乐潜” 的一项是()
①郡召为主簿,不行
②每忌日.辄三日不进食
③从事义之,为封传护送,蟠不肯受,投传于地而去
④或劝蟠救雍,蟠不肯行
⑤众人成劝之,蟠笑而不应
⑥乃绝迹于梁、砀之间.因树为屋,自同佣人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④ | D.②⑤⑥ |
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屠蟠以德行闻名乡里,同郡蔡邕被征极力避让而大力举荐申屠蟠,足见申屠蟠修养之深,影响之广。 |
B.古代文人践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刚独善其身”的准则,申屠蟠也一样,所以朋友冯雍犯了罪他也不愿出面,怕祸及自身。 |
C.申屠蟠为人孝而仗义,丧父之时,为尽孝几乎哀伤而死;同学王子居病死他乡,他亲自送丧至其家乡。 |
D.虽然多次被举荐征召,但申屠蟠从不应征,足见其对名利的淡泊和操守的坚贞。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反以明经①举,授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见而谢曰:“仲尼云:‘观过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绝域,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属仁杰令出,仁杰曰:“……陛下作法,悬之象魏②,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百姓何所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慑惧,仁杰奏之,请付法寺。高宗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繇③是朝廷肃然。”
越王贞④称兵汝南事败,缘坐者六七百人,籍没者五千口。司刑使逼促行刑,仁杰哀其诖⑤国误,缓其狱,密表奏曰:“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旨,表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特赦原之,配流丰州,诸次于宁州,父老迎而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辈邪?”相携哭于碑下,斋三日而后行。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流所,复相与立碑颂狄君之德。
(《旧唐书·狄仁杰传》)
[注:①明经:唐代科举中一种主要科目。②象魏:古代天子、诸候宫门外的阙。制定了法律就在象魏上悬挂公布。“悬之象魏”就是公之于众的意思。③繇(yóu):由。④越王贞:太宗第八子,起兵反武则天,失败自杀。⑤诖(guà):连累]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立本见而谢曰谢:道歉 |
B.仁杰孝友绝人绝:拒绝 |
C.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亏:破坏 |
D.恐乖陛下存恤之旨乖:违背 |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仁杰为吏人诬告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 |
B.母老且病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C.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D.今陛下以昭陟一株柏杀一将军然后以六合为家 |
下面的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狄仁杰执法严明的一组是()
①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②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
③仁杰又奏罪不当死④仁杰奏之,请付法寺
⑤父老迎而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辈子?”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③ | D.③④ |
下面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狄仁杰被人诬告,工部尚书阎立本当时做河南道黜陟使,查办此事后,称赞狄仁杰是没有被人发现的明珠。 |
B.狄仁杰对朋友非常友善,得知郑崇质家有年老多病的母亲而要派去戍守边境时,主动请求代替郑崇质前往。 |
C.狄仁杰敢于犯颜力谏,严明执法,使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左司郎中王本立等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
D.狄仁杰执法宽严有度,在越王贞起兵反叛一案中,私下请求皇上赦免了那些牵连犯罪的人及其家属,当地的父老乡亲都为他立碑颂德。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顾雍字元叹,吴郡吴人也。州郡表荐,弱冠为合肥长,后转在娄、曲阿、上虞,皆有治迹。孙权领会稽太守,不之郡,以雍为丞,行太守事。讨除寇贼,郡界宁静,吏民归服。数年,入为左司马。权为吴王,累迁大理奉常,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拜侯还寺,而家人不知,后闻乃惊。
黄武四年,迎母于吴,既至,权临贺之,亲拜其母于庭,公卿大臣毕会,后太子又往庆焉。雍为人不饮酒,寡言语,举动时当。权尝叹曰:“顾君不言,言必有中。”至饮宴欢乐之际,左右恐有酒失而雍必见之,是以不敢肆情。权亦曰:“顾公在坐,使人不乐”其见惮如此。是岁,改为太常,进封醴陵侯,代孙邵为丞相,平尚书事。时访逮民间,及政职所宜,辄密以闻。若见纳用,则归之于上,不用,终不宣泄。权以此重之。然于公朝有所陈及,辞色虽顺而所执者正。权尝咨问得失,张昭因陈听采闻,颇以法令太稠,刑罚微重,宜有所捐损。权默然,顾问雍曰:“君以为何如?”雍对曰:“臣之所闻,亦如昭所陈。”于是权乃议狱轻刑。
久之,吕壹、秦博为中书,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壹等因此渐作威福,遂造作榷酤障管之利,举罪纠奸,纤介必闻,重以深案丑诬,毁短大臣,排陷无辜,雍等皆见举白,用被谴让。后壹奸罪发露,收系廷尉,雍往断狱,壹以囚见,雍和颜色,问其辞状,临出,又谓壹曰:“君意得无欲有所道?”壹叩头无言,时尚书郎怀叙面詈辱壹,雍责叙曰:“官有正法,何至于此!”
《江表传》曰:权常令中书郎诣雍,有所咨访.若合雍意,事可施行,即与相反覆,究而论之,为设酒食。如不合意,雍即正色改容,默然不言,无所施设,即退告。权日:“顾公欢悦,是事合宜也;其不言者,是事未平也,孤当重思之.,,其见敬信如此。军国得失,行事可不 ,自非面见,口未尝言之。权嫁从女,女顾氏甥,故请雍父子及孙谭,谭时为选曹堂书,见任贵重·是日,权极欢。谭醉酒。三起舞,舞不知止.雍内怒之。明日,召谭,诃责之。因背向壁卧,谭立过一时,乃见遣。
雍兰相十聋年,年七十六,赤鸟六年卒。初疾微时,权令医赵泉视之,拜其少子济为骑
登苎。雍闻,悲曰:“泉善别死生,吾必不起,故上俗及目见济拜也。”权素服临吊,谥曰肃侯。(选自(《三国志·卷五二·吴书七》,有删节)
[注释]①榷酤,亦作“榷沽”,酿酒专卖制度,管制酒业取得酒利,以增加政府财夏收入。②障管,开关隘征税。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郡表荐表:上表 |
B.拜侯还寺寺:寺庙 |
C.毁短大臣短:诋毁 |
D.面詈辱壹面:当面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顾雍“举动时当”的一组是()
①雍为人不饮酒,寡言语②不用,终不宣泄
③举罪纠奸,纤介必闻④雍责叙曰:“官有正法,何至于此”!
⑤如不合意,雍即正色改容,默然不言⑥明日,召谭,诃责之
A.①④⑥ | B.①⑨⑤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雍理政有道,孙权封他为侯,但是这样大的事,他的家人事后才知道,可见顾雍不喜炫耀自己的地位。 |
B.孙权遇有重要举措,常派中书郎向顾雍咨询。如赞成,顾雍就请中书郎吃饭,把问题研究透彻:如不赞成,则沉默不语,以示意孙权重新考虑。 |
C.顾雍心胸广阔,气量宏大。吕壹获罪,顾雍审案,面对这位曾经迫害自己的犯人,顾雍显得心平气和,还问吕壹还有什么地方要为自己辩护。 |
D.顾雍教子有方。在孙权嫁侄女的婚宴上,顾雍儿子顾谭醉酒起舞,有失礼仪。顾雍虽然内心生气,却没有当面发作,到第二天才对其严加诃责。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自汉丞相贤以后,世为三辅著姓。伯父祖征,宋末为光禄勋。睿事继母以孝闻。睿兄纂、阐,并早知名。纂、睿皆好学,阐有清操。祖征累为郡守,每携睿之职,视之如子。时睿内兄王憕、姨弟杜恽,并有乡里盛名。祖征谓睿曰:“汝自谓何如憕、恽?”睿谦不敢对。祖征曰:“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然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
宋永光初,袁凯为雍州刺史,见而异之,引为主簿。齐末遣其二子,自结于高祖。义兵檄至,睿率郡人伐竹为筏,倍道来赴,有众二千,马二百匹。高祖见睿甚悦,拊几曰:“他日见君之面,今日见君之心,吾事就矣。”义师克郢、鲁,平加湖,睿多建谋策,皆见纳用。大军发郢,谋留守将,高祖难其人;久之,顾睿曰:“弃骐骥而不乘,焉遑遑而更索?”即日以为冠军将军、江夏太守,行郢府事。初,郢城之拒守也,男女口垂十万,闭垒经年,疾疫死者十七八,皆积尸于床下,而生者寝处其上,每屋辄盈满。睿料简隐恤,咸为营理,于是死者得埋藏,生者反居业,百姓赖之。高祖即位,迁廷尉,封都梁子,邑三百户。天监三年,魏遣众来寇,率州兵击走之。四年,王师北伐,诏睿都督众军。睿遣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魏小岘城,未能拔。睿巡行围栅,魏城中忽出数百人陈于门外,睿欲击之,诸将皆曰:“向本轻来,未有战备,徐还授甲,乃可进耳。”睿曰:“不然。魏城中二千余人,闭门坚守,足以自保,无故出入于外,必其骁勇者也,若能挫之,其城自拔。”乃进兵。士皆殊死战,魏军果败走,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高祖诏众军进次东陵。魏人服睿威名,望之不敢逼,全军而还。
普通元年夏,迁侍中、车骑将军,以疾未拜。八月,卒于家,时年七十九。遗令薄葬,殓以时服。谥曰严。
(节选自《梁书•韦睿传》)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睿多建谋策,皆见纳用建:提出 |
B.男女口垂十万垂:接近,临近 |
C.天监三年,魏遣众来寇寇:侵犯,入侵 |
D.高祖诏众军进次东陵次:按次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齐末遣其二子,自结于高祖无故出入于外,必其骁勇者也
B其孰能讥之乎是说也,人常疑之
C魏军果败走,因急攻之遗令薄葬,殓以时服
D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敛赀财以送其行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韦睿祖上世世代代都是三辅地区的名流大姓,兄弟三人都早有名声,伯父对他十分偏爱,问他和两个哥哥的优劣时,韦睿谦虚不敢回答。 |
B.雍州刺史袁凯,认为韦睿与众不同,任命韦睿担任自己的主簿。后来高祖举兵时,韦睿筹集人马,沿水路投奔了他,高祖拍案叫好。 |
C.担任江夏太守时,韦睿组织郡城保卫战,坚守一年,百姓因疾病而死的有十之七八,韦睿对他们一一安抚并予以帮助,百姓很信赖他。 |
D.韦睿统率梁军攻打魏国小岘城,他力排众议,果断出击,很快便攻下了城池。魏军畏惧韦睿的威名,放弃对东陵的进攻,撤军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