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每小题3分,共9分)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姜太公,齐国始封国君)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缩酒之礼),寡人是徵(责问)。昭王南征而不复(周昭王晚年不理国事,巡行南方过汉水时,当地人用胶粘的船给他坐,船到江心,解体沉船,周昭王及其随行人等淹死),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楚国大夫)如师。师退,次於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不善,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何如?”对曰:“君惠徼(求)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左传-齐桓公伐楚》
下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虞:料想。
B.师退,次於召陵。次:这一次。
C.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乘:乘车。
D.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绥:安抚

对下面加点虚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1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2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3先君之好是继        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A.12相同,34也相同. B.12相同,34不相同.
C.12不相同,34相同. D.12不相同,34也不相同.

下面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国遭到齐国的侵略后,派出使者与之交涉,认为齐国没有理由攻打自己。
B.面对楚国的质疑,管仲以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周昭王死于南征途中为由,给予楚使以答复,楚使对这一答复也给了坚决的反击。
C.尽管楚国使者回复管仲的所谓的理由时非常有力,但齐国所率领的诸侯军队仍然向前行进,屈完到前方时,又让楚国的军队有所撤退。
D.屈完和齐侯检阅齐国军队时,表现得不卑不亢,委婉中带着强硬,表现出了优秀的外交能力。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译文:                                             
(2)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①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②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③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④李渤之陋也。
(苏轼《石钟山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鼓:振动。
B.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
C.汝识之乎识:读作zhì,知道。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几乎。

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周景王之无射也
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C.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D.今以钟磬置水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下面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文中极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C.文中标明了四处“笑”,其中①④的“笑”都是针对李渤观点的,有否定、嘲笑之意;而③处的“笑”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
D.作者以探究石钟山命名为由来提出自己不迷信旧说,大胆质疑,敢于探索的主张。作者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合作考察。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与()

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B.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等四人。
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

全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16分)
(一)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寡人之民不加多  B.谨庠序之教 C.是寡人之过也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2分 )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选出与“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2分)

A.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B.宾主尽东南之美
C.屈贾谊于长沙 D.襟三江而带五湖

以下不存在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B.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C.弃甲曳兵而走 D.谷不可胜食也

翻译下列句子。(4分,每小题2分)
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陈书》目录序
曾巩
《陈书》六本纪,三十列传,凡三十六篇,唐散骑常侍姚思廉撰。
始思廉父察,梁、陈之史官也。录二代之事,未就而陈亡。隋文帝见察甚重之,每就察访梁陈故事,察因以所论载,每一篇成辄奏之,而文帝亦遣虞世基就察求其书,又未就而察死。察之将死,属思廉以继其业。唐兴,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来,二百馀岁,世统数更,史事放逸,乃诏撰次。而思廉遂受诏为《陈书》。久之,犹不就。贞观三年,遂诏论撰于秘书内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
观察等之为此书,历三世,传父子,更数十岁而后乃成,盖其难如此。然及其既成,与宋、魏、梁、齐等书,世亦传之者少,故学者于其行事之迹,亦罕得而详也。而其书亦以罕传,则自秘府所藏,往往脱误。嘉祐六年八月,始诏校雠,使可镂板行之天下。而臣等言:“梁、陈等书缺,独馆阁所藏,恐不足以定箸。愿诏京师及州县藏书之家,使悉上之。”先皇帝为下其事。至七年冬,稍稍始集,臣等以相校。至八年七月,《陈书》三十六篇者始校定,可传之学者。其疑者亦不敢损益,特各书疏于篇末。其书旧无目,列传名氏多阙谬,因别为目录一篇,使览者得详焉。
夫陈之为陈,盖偷为一切之计,非有先王经纪礼义风化之美,制治之法,可章示后世。然而兼权尚计,明于任使,恭俭爱人,则其始之所以兴;惑于邪臣,溺于嬖妾,忘患纵欲,则其终之所以亡。兴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至于有所因造,以为号令威刑职官州郡之制,虽其事已浅,然亦各施于一时,皆学者之所不可不考也。而当时之士,自争夺诈伪,苟得偷合之徒,尚不得不列以为世戒;而况于坏乱之中,仓皇之际,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患祸势利动其心者,亦不绝于其间。若此人者,可谓笃于善焉。盖古人之所思见而不可得,《风雨》之诗所为作者也,安可使之泯泯不少概见于天下哉!则陈之史,其可废乎?
盖此书成之既难,其后又久不显。及宋兴已百年,古文遗事,靡不毕讲,而始得盛行于天下,列于学者,其传之之难又如此,岂非遭遇固自有时也哉!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史事放逸,乃诏撰次次:次序、顺序
B.可章示后世章:文章
C.兴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端: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
D.虽其事已浅,然亦各施于一时浅:时间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观察等之为此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而其书亦以罕传不赂者以赂者丧
C.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患祸势利动其心者吾妻之美我者
D.则陈之史,其可废乎其孰能讥之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书》撰写过程异常艰难,历经几十年时间,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才最终得以完成。
B.曾巩等校正者态度严谨,搜集多方资料进行比照,对原文存疑之处也会加上注疏。
C.曾巩认为,《陈书》中记录的历史可以帮助求学者了解朝代兴亡的缘由,考证当时的制度,也可以使当时君子的事迹流传后世。
D.曾巩认为,《陈书》一直到宋朝才开始广泛流传,并非是内容不佳,而是因为时运不济。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隋文帝见察甚重之,每就察访梁陈故事,察因以所论载,每一篇成辄奏之。(4分)
译文:

(2)惑于邪臣,溺于嬖妾,忘患纵欲,则其终之所以亡。(3分)
译文:

(3)而当时之士,自争夺诈伪,苟得偷合之徒,尚不得不列以为世戒。(3分)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闻。与弟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闺门友悌,多士推之。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服阕,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
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喑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维闻之悲恻,潜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乾元中,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
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
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乾元二年七月卒。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
代宗时,缙为宰相,代宗好文,常谓缙曰:“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进来。”缙曰:“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之,帝优诏褒赏。缙自有传。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擢:选拔
B.潜为诗曰潜:暗中
C.好事者集乐工按之按:按照
D.屏绝尘累屏:避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拘于普施寺B 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
渔樵于江渚之上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C以缙在凤翔 D缙为宰相
能以神卜智而为愚者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和弟弟王缙都博学多艺,为士人们推崇。他对母亲崔氏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因为哀痛使他骨瘦如柴,几乎不能服丧。
B.叛军攻陷长安洛阳,王维随从护驾,行程中掉队,被擒获。安禄山嫉妒他的才华,将其抓捕,并让他服下哑药逼他担任官职。
C.王维以写诗著称,书画也是极其神妙,不是一般绘画的人所能企及的。在他去世后,王缙搜集汇编王维的作品总共四百多篇。
D.王维信奉佛教,晚年长斋,衣着朴素。丧妻后不再娶,三十年独居一室。他在辋川与友人写诗、弹琴,歌咏整天,自得其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