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余玠
玠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琎、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王介 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王进兄弟饮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②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玠大喜曰:“玠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昭以琎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又移金③戎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④。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知府)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注]①玠,即余玠,南宋淳祐时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②漫,抹掉。③金,金州;后文“沔”、“兴”、“利”即沔州、兴州、利州。④内水,蜀人以涪江为内水,以岷江为外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供张一如帅所居。供张:指陈设之物 |
B.所在以礼遣之。遣:送 |
C.请不次官之。不次:不差的 |
D.又移金戎于大获。戎:军队、军事力量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通常使用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朝廷不吝以报功。 | B.王进 兄弟饮食而已。 |
C.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 | D.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 |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玠大更敝政更别馆以处之 |
B.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C.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D.贤于十万师远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对下列语句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 |
B.刺入即出见之。(余玠见到名贴请冉氏兄弟进底邸并马上出来会见他们。) |
C.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这正是我的意志,只是没有得到合适的人选。) |
D.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都依山势修筑堡寨,如棋子、星星一样错落分布。)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朝廷的支持下,余玠镇守蜀中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兴良,收到显著成效。 |
B.在余玠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
C.“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这是余玠的内心独白,他的耐心是出于对人才的尊重。 |
D.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玠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
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耶?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闲,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臣光曰:高祖起丰、沛以来,叛网罗豪桀,招亡纳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何哉?夫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当群雄角逐之际,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为臣;苟不明礼义以示之,使为臣者,人怀贰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恩者,虽至于活己,犹以义不与也。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子孙享有天禄四百馀年,宜矣!
(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一卷•汉纪三•太祖高皇帝中》)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 购:重金收买 |
B.意季布匿其所意:料想 |
C.高祖以丁公徇军中徇:杀 |
D.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多:赞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B.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
C.则国家其能久安乎! 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
D.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 |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供职如郡县。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
B.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
C.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
D.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之所以要缉拿季布,是因为在项氏手下为将时,屡次使高祖身陷绝境。 |
B.朱家不仅冒险收留了季布,而且为他奔走,辨说道理,当季布最终被赦免后,朱家也名闻天下。 |
C.丁公当年遇到身处危难之中的高祖,被高祖的好话所打动,不仅没有将高祖杀掉,还主动撤回了军队。 |
D.当年的仇敌季布最后被封官,有救命之恩的丁公却被找了个借口处死,高祖这样做,是从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的角度考虑的。 |
下列对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不仅认为高祖处置季布和丁公是必要的和恰当的,而且对处置的深远意义评价很高。 |
B.司马光认为高祖之所以这样做不是恩将仇报,而是由于“进取”与“守成”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
C.司马光认为,高祖将丁公处死的目的是要让天下千千万万人明白礼仪并引以为戒。 |
D.司马光写这段话的目的是赞扬高祖富有远见、与时俱进的政治才能。 |
将下列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
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呼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于堂上,重帷而见其手,请因说之。”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子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时也。
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于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说之,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至,因见惠王。告人日:“之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时亦然。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
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承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秋霜既下,众林皆赢。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
饥马盈厩,嗼①然,未见刍也:饥狗盈窖,嗼然,未见骨也。见骨与刍,动不可禁。乱世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往者非其形心之谓乎?齐以东帝困于天下,而鲁取徐州;邯郸以寿陵困于万民,而卫取茧氏。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故贤立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乱世当之矣。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注】①嗼(mò):静默无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貌适吾所甚恶也适:恰好,正好 |
B.搏其手而与之坐搏:握住,抓取 |
C.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节:礼节,气节 |
D.故圣人之所贵贵:重视,崇尚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体现“待时”的一组是()
①故钓于渭以观之②退而耕于野③若步之与影不可离④水冻方固,后稷不种
⑤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⑥见贤人,则往不可止
A.①②③ | B.②④⑤ | C.①④⑥ | D.①②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子胥想办法拜见王子光,其目的就是想寻找时机得到重用,他等待数年,终于在吴国施展才能,兴国强兵,大败楚国,最终报了杀父之仇。 |
B.田鸠在秦国呆了三年,想见秦惠王却没见到;后来在一门客帮助下,到楚国拜见楚王,楚王喜欢他,他这才有机会见到了秦惠王。 |
C.饥饿的马、狗在厩棚或窝中默然无声,是在等时机,一旦有了食物它们就不再默然无声:混乱世道的人民,一旦遇到贤能之人就会身心归附,这也是遇到了时机。 |
D.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要成功就需要适逢其时。因而想为百姓忧虑的贤明君主和杰出人士,只有遇到混乱的世道,才是遇上了合适的时机。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
(2)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22分)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巍然有声。举进士,试南宫第一,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范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加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承包拯威严之后,简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师亦治。台谏论执中过恶,而执中犹迁延固位。修上疏,以为“陛下拒忠言,庇愚相,为圣德之累”。未几,执中罢。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摘自《二十四史·欧阳修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诲:教导、指教 |
B.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游:交往 |
C.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尚:崇尚 |
D.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诘:查办 |
下列全部表现欧阳修“切直”的一组是()
①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
②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
③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④陛下拒忠言,庇愚相,为圣德之累
⑤凡如是者辄黜
⑥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
A.①②⑥ | B.①④⑤ | C.③④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勤奋好学,很早成名。四岁时即死了父亲,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等到成年时,超群出众,卓有声誉。 |
B.欧阳修与名流交友,以文章著称。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互为师友;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以文章名扬天下。 |
C.欧阳修嫉恶如仇,深得皇帝信赖。论事切直了当,嫉恶如仇,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对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啊?”。 |
D.欧阳修多次遭到污蔑、诋毁。因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及任职青州时,又因为请求停止发青苗钱,而遭到王安石的诋毁。 |
把文中划线文言句子(1)翻译成现代汉语,(2)句用/断句。
(1)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2)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今徐州)、邳(今江苏省邳州)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俾常侍左右,民间事时有所咨访。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彻里曰:“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
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廷臣顾忌,皆莫敢言。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彻里辩愈力,且曰:“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诸枉系者始得释。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蔑列、忻都、王济,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他栅②闻之,悉款附。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
九年,以疾毙,年四十七。毙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
【注】①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②他栅:其他营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 给:供给,施与 |
B.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劳:烦劳 |
C.民不胜苦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
D.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籍:登记,没收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组是( )
A.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 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
B.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 |
C.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 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
D.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 |
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给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
B.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
C.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
D.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和课文已学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小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障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辽人常越境而汲汲:取水。 |
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迎:面对。 |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躲藏。 |
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穿透。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 (3分)
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②或著崖石皆没镞
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 ;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 |
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徽宗赞许。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徵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