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原则,得到与会各国的普遍认同,你知道周总理当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这一原则的吗?
A.美国长期对中国实行包围、封锁 |
B.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冲突 |
C.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上攻击共产主义 |
D.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
圣旨诏书的开头语,常多“奉天承运”,梁山好汉也不得不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来做打家劫舍的事业。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中国古代封建迷信盛行 |
B.君权至高无上,可以无限扩张 |
C.君权神授理论已提出并得到社会认同 |
D.此种提法来源于道家的学说 |
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发展”主要体现为
A.由“无为”发展为“有为” |
B.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
C.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
D.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
春秋战国时,某位思想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位思想家是谁?
A.墨子 | B.韩非子 | C.孟子 | D.庄子 |
《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
C.统治者应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
D.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有成。”这一观点是下列哪一派别的思想
A.儒家 | B.道家 | C.墨家 | D.法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