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美国人凯南提出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政策,以阻止共产主义影响的扩大。所谓遏制战略是主张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不断的政治“冷战”,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对西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控制,为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件。
如今,“冷战”已经结束,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遏制对象的苏联已经解体,由于中国在政治、经济的蓬勃发展,美国政府的一些决策者又想继续进行它的遏制战略。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下你认为美国新的遏制战略能否行得通?试谈谈你的理由和想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3分)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遥客书
材料二王安石下台后,也常常搞社会调查,常常对自己的新政进行反思,常常独自一人骑驴于林间小路中喃喃自语、疯疯癫癫,心灵的十字架十分沉重。有一次苏东坡去看他,刚想谈及“新政”的得失,王安石就惊问道:“你还要说过去那些事么?”苏东坡只好另换话题。王安石一生写了70大本日记,在日记中也对新政做过反省。
――《经济学家茶座》2003年第三期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
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商鞅变法使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主要措施。
(2)请用直线连接左边的变法措施与右边的对应项;并据此概括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的特点
市易法居民登记制度
均输法国营零售店管理局
青苗法国家信贷管理局
保甲法国家贸易局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果你是王安石,你会对哪些问题进行反省?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报记者对“安徽实行包干到户”这一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进行专访的摘要:
记者:当时农民分地的背景是什么?
亲历者:当时面临的情况是农民连吃饭都成问题,体制束缚了中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干部都不敢讲真话,口号上喊“人民公社年年好”,其实生产力却是年年大倒退,农民怨声载道。
记者:在当时的情况下搞包产到户的阻力很大吗?
亲历者:农民们走出了这一步,很多人都是反对的。有一位老同志干脆直说:“这是胡闹!”
(1)据上述材料概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材料二 下图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秘密开会,决定分田单干,写下保证书并签字画押。保证书的主要内容是:
他们保证完成向国家上缴的公粮和统购粮;若队干部因包产到户坐牢,他们保证把队干部的孩子养到18岁。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材料三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资料
年份 |
人口 |
粮食产量 |
人均口粮 |
人均分配收入 |
还贷款 |
交售粮食 |
1976年 |
19户 110人 |
35000斤 |
230斤 |
32元 |
—— |
—— |
1979年 |
20户 115人 |
132300斤 |
800斤 |
200多元 |
800元 |
30000斤 |
(3)材料三表格中的统计数据说明了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简析小岗村农业生产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阅读下列图表和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 |
创办人 |
企业名称 |
上海 |
方举赞 |
|
南海 |
陈启源 |
|
天津![]() |
朱其昂 |
贻来牟机器磨坊 |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所示内容,填上相应的企业名称。
(2)材料一中中国早期民族企业创办于何时? 其分布地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近代民族工业在历史上有过发展的高潮,这一高潮大概出现在什么时期?这一高潮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之后为何很快又衰落了?
(4)从近代民族企业的历史命运中,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年间,朝廷根据江南机户的请求,废除“织机不得逾百张”的限制,丝织业日趋兴盛,南京织机已逾三万张,出现了拥有织机五六百张的丝织工场。苏州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丝织生产的分工也更细密,机房织出的生绢生绸,还要经过练房、染房、漂房的加工。不管是机房、练房,还是染房、漂房,内部又有许多分工,如练房内部有煮、沤、曝等不同的工序分工。
材料二
请回答:
(1)广州十三行是()
A.政府的外贸管理机构 | B.官营贸易机构 |
C.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 | D.外商设立的贸易机构 |
(2)据材料一说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
(3)分析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
(4)比较材料一、二说明清政府的政策对工商业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及认识。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833年,英国开采的每一块煤,在运往市场途中总有一部分路程要依靠火车。到1836年,已有总长超过724千米的铁路将英国各主要工业地区连成一体。火车和铁路已经真正成为正处于工业革命中的英国的一条“经济动脉”。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材料二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摘要
序号 |
提问人 |
籍贯 |
提问内容 |
回答要点 |
27 |
某君 |
广州 |
请问照相新法 |
详细介绍 |
43 |
卓君 |
烟台 |
西人饮苦酒(啤酒),言能补身,不知用何料何法制成,能否多饮? |
发表专文详细介绍 |
83 |
友人 |
金华 |
西国如何治疗烧伤.烫伤。 |
介绍具体方法 |
135 |
友人 |
上海 |
美国近有人以电线传声,数十里之远能闻知何人言语,此事甚奇而不可解,何理?中国人能造否? |
传声电器,新发明不久之新法,介绍原理 |
材料三
图一 1905年前后,中国有人仿造了 图二 清朝末年,东洋的黄包车进入
木制自行车,这种自力更生的成果很 中国,成为达官贵人的奢侈品
快就被引进的金属自行车淹没了。
材料四 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挂灯曰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社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铁路发展对英国所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三反映了社会生活习俗变化中的哪些现象?
(3)材料四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在对待外来文化上存在什么倾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以上这些现象(或倾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