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秋天,沿着乡路回家
彭学明
①我是从祖国的心脏北京出发的。
②坐在飞机上时,我就对每一片云朵,格外亲切。因为这些云朵都是飘往故乡的,都带着阳光的韵脚,与我一同赶路。
③现在,我出差邵阳,走在邵怀和怀新的高速公路上。那些云朵,也赤着脚板跟了过来。一朵,两朵,三朵,碗碗花般开在天上,与地上的野花遥遥对望。
④虽是秋天,万物却都刚刚苏醒一样,一切正在生长。春天的脑袋在山影间露出来,对我们挤眉弄眼。雨洗晴好,风揉地绿。这新的绿,这鲜的色,这柔的光,这嫩的唇,都湿湿的、亮亮的,染山山青,染水水绿,染花花开,染鸟鸟鸣。那些鸟,就站在秋色的枝头,新奇而快乐地转着头,点着尾,原地转身一跳,又一跳,那树上树下的景色就被它看了个够。它也许很奇怪,已是秋天了,这树上树下怎么还会长出这么多绿色的小芽,奇怪那花骨朵儿怎么还一山一山地凝结着,奇怪那花朵绽放时怎么那么好看。于是,这些鸟就高兴地在那里拼命地跳跃、歌唱。
⑤这鸟,实在不知道该怎样描绘这秋天的春色,就只好在长一声短一声的鸣叫里,打量十月。十月笑了,深一脚,浅一脚,走进了乡间的田野,走进了农家的庄园,和乡亲们一道打扮秋天。乡亲的泥腿,裹满了十月的阳光,一片金色。金色染上稻谷,四处翻滚金色稻浪;金色染上包谷,包谷好像肥牛壮马;金色染上大豆,大豆爆裂一阵阵芳香。那红红的李,那刺刺的栗,那黑黑的葡萄,都一山一山地挂着,一个比一个香甜,一个比一个好看。它们是乡亲们在春天里栽种的汉字和音符,现在熟成文章和锦书了,比作家们的小说耐读,比画家们的丹青好看。
⑥一个个村庄掩映在一片片绿色里,散落在一片片金色中。或密密麻麻一大片,相亲相爱,或稀稀落落几小栋,寂静安详。虽有琉璃的瓷砖楼阁不时跳出视野,但更多的是木板瓦房忽隐忽现。儿时的农家就是这样的,朴素、端庄、恬静、大方。那木板的瓦房,那飘荡的炊烟,那长满庄稼的田野,那没有高墙的院落,才是乡村的正色,很地道,很民间,也很中国。如果,农村都变成了瓷砖和琉璃,变成了街道和高墙,那么乡村的滋味就没了。每一个城市的发展都不以一大片乡村的终结为代价,每一个乡村的变化也不以牺牲其本质为目标。
⑦是的,有乡村,就有城市。乡村和城市,是公路两边的客人,打马而过,就安家落户了。乡村悠闲古朴,显示的是宁静和强劲的生命;城市忙碌新鲜,彰显的是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城市和村庄,本互不相识,但因了高速公路的联姻,有了感情,成了亲戚。城市里的人到乡村来踏春野炊,村庄里的人到城市里去打工挣钱,一来二去,城市和村庄就相互依靠,血脉相连了。城市有难,村庄会给城市修一栋楼,送一袋粮;村庄有难,城市会给村庄搭一座桥,给一只船。上次南方的雪灾,这次四川的地震,我们就充分感受到了城市与村庄的这种默契和深情。现代的高速公路,是什么呢?是连着城市与乡村的筋骨,是连着乡村和城市的血脉,是人类写在大地上的、最长最美的诗。
⑧离开湖南短短5年,高速公路居然星罗棋布、四通八达了,这不免让我有很多感慨。现在,又欣闻我湘西吉首至茶峒的高速公路很快就要全线贯通了,我更加欣喜若狂,因为那是我的根和家,是我留在家乡的一颗永不停息的心脏。有一条最近的路连通我跟家的距离,接通我与家的血脉,哪能不高兴?
⑨春天时,我带着春天离家。秋天时,我把春天留下。
⑩不管那琴弦一样悠远的高速公路,会不会为我弹上几曲家乡小调,我都会年年如此,携乡愁回家。
我要去家乡看望我的乡亲。我要去家乡看望我的乡情。
我要昼夜不舍地,带去所有游子对家乡的问候和报答。
(选自2008年12月5日《光明日报》)文章第②小节“坐在飞机上时,我就对每一片云朵,格外亲切。因为这些云朵都是飘往故乡的,都带着阳光的韵脚,与我一同赶路。”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④⑤两小节在描写上有哪些主要特色及表达效果?这与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联系?
“春天时,我带着春天离家。秋天时,我把春天留下。”请结合前文理解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
第⑥节写道“如果,农村都变成了瓷砖和琉璃,变成了街道和高墙,那么乡村的滋味就没了。”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这样说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少诗史或诗选都把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作为唐代诗人的开端,把他的《野望》作为唐诗的开篇,这当然无可非议,因为他恰好是初唐最年长的杰出诗人,《野望》恰好是初唐最早的优秀诗篇。但是,有时历法意义上的时间顺序会引起人们对诗史意义上的时间顺序的误解,不知什么时候起,人们把王绩看成是开唐一代诗风的诗人,把《野望》看成是“第一首真正的唐诗”,觉得这样一来王朝断代与诗史分期就可以取得一致。其实,这种沿袭了明、清人现成说法的观点并没有多少根据,因为王绩的诗虽然不大有六朝繁缛密丽的风气,但有的是魏晋人尤其是阮籍、嵇康特别是陶渊明的影响,还不能算是史诗意义上的“唐诗”——尽管他的人与诗在时间上都已进入了唐朝——何况,学习与模拟的榜样并不能以年代早晚分出等级高下,诗歌语言不是酿造的酒浆,窖藏越久就越好,诗史上创辟新风也不是寻源溯流,回复越古老的时代就越新,在这一点上或许可以参照中国古老的故事“五十步笑百步”。当然,王绩越过六朝去学习魏晋人的诗,使他的诗歌语言比较朴素质直,诗歌意境比较自然恬淡,所以在读惯了六朝以来秀词丽句之后,人们突然读到这样的诗,就好比差不多吃腻了大鱼大肉想吃蔬菜或看腻了雕梁画栋亭台楼阁后突然看到一片朴素的田园风光一样,惊喜之余要格外赞叹,像那个清代的贺裳就想把陶(渊明)、王(维)并称的“王”换成王绩的“王”,觉得“辋川诚佳,太秀,多以绮思掩其朴趣,东皋潇洒落穆,不衫不履”,但他没有看到王绩与陶渊明的不同,王绩的回归田园多来自道家追求自然的理念,他的退隐醉乡也出于全身养性的理想,他祖传的“东陂余业”,“园林幸足”(《游北山赋序》),也使他的隐士生活过得悠闲舒适,因此他诗里那种“乱头粗服”就和真正衣衫蓝缕的农夫不同,他诗里的田园乡村仿佛是大观园里“隐隐露出一带黄泥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挂着“杏帘在望”酒旗的稻香村,他诗里那种着意恬淡的意境就仿佛当着官的贾政却说“(稻香村)未免勾起我归农之意”。所以,虽然王绩的诗风在唐初的确令人耳目一新,但既不能说他回归到了魏晋时代,也不可说他已开创了唐代诗风,而《野望》尽管平淡自然让人读来流畅上口,但他的意境情调,既不能等同于陶渊明式的淳厚朴淡,它的语言形式也不能等同于唐人五言律诗的整齐圆熟,他和他的诗仍然处在六朝诗向唐代诗的过渡之中。下面关于王绩诗歌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绩的诗歌深受魏晋诗人的影响,摆脱了六朝诗歌繁缛密丽的风气。 |
B.王绩诗歌的语言朴素质直,意境恬淡自然,与陶渊明的诗歌如出一辙。 |
C.王绩的诗歌虽然显得“乱头粗服”,但与真正的田园诗歌的意趣并不相同。 |
D.王绩的诗歌虽然清新可喜,还只能算是六朝诗歌向唐诗过渡时期的作品。 |
下面对“五十步与百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作者对那种沿袭明清人现成说法的观点的委婉嘲讽。 |
B.意在强调六朝诗歌繁缛密丽的风气与魏晋诗歌的创作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
C.意在强调诗歌的进步不是简单地回复到古老的时代,而是要开创时代的诗风。 |
D.创辟新风不是寻源溯流,而要另辟蹊径,否则就如同是五十步与百步。 |
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读惯了六朝绮丽的诗歌,所以当人们读到王绩清新的诗歌时,那种“格外赞叹”影响了对其诗歌历史意义的正确评价。 |
B.作者认为历法意义上的时间顺序和诗史意义上的时间顺序不同,所以他不同意明、清人把王绩看成是开唐一代诗风的诗人的观点,认为这样的结论没有根据。 |
C.作者认为,王绩的诗歌不同于陶渊明的诗歌,除了他追求的理想不同之外,有以“东陂余业”,“园林幸足”为支撑的悠闲舒适的生活也是原因之一。 |
D.王绩的诗歌既没有回归到魏晋时代,也没有开创唐代的诗风,他只是成功地完成了由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良心的安抚
困难时期,粮食成了全社会的中心,天下事,再大也大不过粮食去。“民以食为天”的平淡警句,在那个时候,彻头彻尾地被我们所理解,牢牢地记在心上。
在普通的家庭里,一天要吃几两粮食,一顿又该怎样分配,成了大家要反复掐算计较的事情,决不可以有半点疏忽。
就是在粮食如此困难的时候,有一天,我的奶奶突然意外地扛回了一袋粮食,是捡来的。天上掉馅饼!足足三十斤重的白面。我们全家都愣了,呆呆地望着那袋粮食,不是大喜,而是惶恐。是谁丢的粮食?
奶奶说,也许是从自行车上掉下来的,也许是毛驴车上掉下来的,也许是大卡车……奶奶伸出冻红的手,说我守着这袋粮食,在路边等了两个小时。我们心情复杂地望着这袋粮食,谁也不知道怎么办。奶奶说,要不,咱就跟这个人买点粮食,只买一碗,只一碗!我们都不明其意。奶奶拿起碗,从口袋里舀出一碗,又将口袋扎紧,拿出十块钱来,将粮食又扛了出去。全家人如释重负。奶奶拿着钱,背着粮食,又到路边上去等候了。直到傍晚,夜幕降临,奶奶又将口袋背了回来。没有人认领这袋粮食。
第二天,我们又从口袋里“买”了一碗粮食,奶奶又拿出十块钱……整整三个月,我们全家怀着惶恐不安的心情,将一口袋粮食“买”光了。小柜上放下了一百多块不知该给谁的钱。在那个冬天,奶奶的心情一直很不安,像做了天大的错事。空空的粮袋,成了她最大的心病。她甚至神经质地一手攥着钱,一手拿着空粮袋子,三番五次地站在路边,等候那个丢粮的人。
岁月如梭,奶奶的不安,似乎一直都没有化解。后来的年份里,奶奶总要拿出家里的吃食送给邻居。甚至无故地塞给小孩子们钱,为他们买糖果。有一天,奶奶将父亲给她的工资一分不剩地全丢了。奶奶回来不是丧气,而是有些兴高采烈。她不断唠叨着,这就对了,这就对了,就算是还上了。原来,她还是想着那袋粮食。两件事情虽然风马牛不相及,但奶奶却像是做了某种道义上的补偿。奶奶的这种“交换”虽然可笑,甚至近于迂腐,但我们却能理解她的心情。
在奶奶的晚年岁月里,她因那一袋粮食,而做了许多的善事,很投入地去帮助别人。她常常帮得生硬过火,令人不解。但在奶奶的这些善举里,她的眉眼渐渐地舒展了,脸上渐渐地多了笑容。在她临去世的那年,她终于开心地说:奶奶到底还上了那袋粮食,一定是还上了,你们说呢?我们随声附和,使劲说,还上了,还上了!
奶奶是用了多少代价去偿还那袋粮食,我们说不清,奶奶心里自然有她自己的计算,也许是十倍,也许还不止十倍。从她津津乐道的言语中,我们觉得她是还上了!是多少倍地还上了!
这件事,让我记了许多年,印象之深,永不可磨灭。尽管奶奶的做法近于可笑和迂腐,尽管她的举动是那么不可思议,但左右思量,却又觉得十分对称。人世间就是这样,良心是需要安抚的。后来我发现,凡是世上的好人,忠厚的人,都会有这般的迂腐。仿佛冥冥之中,与上帝早已签好的一张契约。守规矩,讲良心的人,都会遵守着这张冥冥中的契约。
世上有些事,我们大概永远也找不到债主,永远也不知道那个我们该去感恩报德的人是谁。甚至两下里,谁都不被对方所知晓。但我们却躲不过良心的自审。对于善良的人,活一生,莫过于良心上的安逸了。它是一种温暖,一种可靠,一种约定,人生是万万不能失去的。人自然需要许许多多物质上的东西,但往往更离不开良心上的安抚。
奶奶在还清了“债务”之后,每晚睡得特别踏实,夜夜香甜。记得有一句话: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枕着这个温柔的枕头,无论窗外有什么样的响动,我们都可以安然入眠。对奶奶而言,“良心”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人世间就是这样,良心是需要安抚的。”从全文来看,“良心”具有哪些特点?
为了安抚自己的良心,奶奶付出了哪些行动?请分条表述。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我们怎样完好安抚自己的良心?请联系社会生活谈一谈。不少于60字。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另一方面,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源源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场所而为人所追求。”“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赢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来没有中止过。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属于“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中的“自主性”的一项是( )
A.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
B.农村青年可以源源不断向城市流动。 |
C.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 |
D.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 |
科举制度的突然废除为什么会造成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使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保持着在农村的精英地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废除科举后,他们无法再充任该角色。 |
B.科举制度废除后,在城市的学堂及财富、名利、权力吸引农村知识分子源源不断涌入,使农村文化生态持续退化和空洞化。 |
C.科举制度废除后,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掌控了农村基层政权。 |
D.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不能给农村带来经济利益和文化提升。 |
下列有关文章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若干职责。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 |
B.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意思是农村士绅完全失去了做官从政的机会。 |
C.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原因就在农村精英文化系统维持了文化生态平衡。 |
D.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从此,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愿意去农村。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女儿的班主任
范子平
女儿换了班主任,回来就对我说,哎呀,俺班来了新班主任,教语文,可有意思了……
我打断话问她,这次考试成绩出来了没?你排第几?
女儿不接我的话,仍是一脸兴奋,说,俺班主任李老师可有意思哩!
我正色道,你已经高二,明年就高三,得订个计划,各门功课分数进展多少……女儿没等我说完就进了自己的房间。
慢慢地我还是发现了女儿的变化,比方说爱说话了,走路爱蹦跳了,对好多事感兴趣了……这应该没啥,青春期的女孩子嘛!但我关心的是,成绩有没有提高。
星期一下午按惯例是班会课。女儿放学回家,一脸的笑,说,班会课,班主任没讲几句,更没占住课堂时间让做作业、读课文。就是唱歌,唱民歌,也唱流行歌曲,还表演小品。女儿说,你不知道,李老师老歌新歌都会唱,顶上刘欢,顶上周杰伦……还演小品呢!李老师把领口一翻,表演街头流氓遇到便衣警察,可笑得很,全班开了锅!
我担心地说,得准备后年的高考,不能光寻开心啊!
女儿不屑,一边往里间走,一边说,爸你真的不懂……
语文课也传来新消息。那天讲曹禺的《雷雨》,李老师说,这节课你们都预习熟了,不用絮叨,我给你们唱唱电视连续剧《雷雨》的主题歌和插曲吧!女儿说,哎呀,李老师唱得好极了!全班同学不依不饶,拍手起哄要求再来一遍!后来,李老师表演《雷雨》,他又当周朴园又当鲁侍萍又当鲁大海,当谁像谁。要李老师演电视剧,肯定明星……
女儿说,作文课也轻松了。李老师说,课下咱各人自己练笔,课堂上咱轻松轻松!分组表演,演青春剧《课堂内外》。先自己报名。谁演金娜娜?谁演李毛毛?谁演那个不会扫地的王倩倩?我演那个忧心忡忡的徐老师……一堂课热闹得吵破天!女儿说,你看我满身的汗,现在都没落!
这样下去会成……我决定去找班主任谈谈。我到了学校,女儿的班正上英语课,琅琅的读书声整齐而洪亮,看不出啥问题。我到语文教研组打听,说李老师在学校后院杨树林。我经过操场沿小路到后院,渐渐听到悠扬的歌声,歌词倒是和我们有关:“我们是学生家长,心情像茅草一样,随风摇摆,不问成绩闷得慌……”声音好听,我不由得品味欣赏起来,一直到下课的钟声响起,我看表已12点,只好转身走出校门……
期中考试后学校召开家长会,教导主任给家长们发了表格,让给每一位任课教师打钩评价。有六个选项:1、非常满意,2、满意,3、比较满意,4、一般,5、不满意,6、极不满意,要求马上撤换。首先是对班主任的评价。我犹豫了,平心而论,女儿那样喜欢他们的班主任;再说女儿活泼了愉快了,对学习感兴趣了,应该有班主任的功劳。但这是正路吗?我左顾右盼,别的家长也都抓耳挠腮。我犹豫好半晌,终于在班主任后边的表格上,在“4、一般”后边打了个钩。忽然,我的肩膀被重重一推,一个宽脸中年女人恶狠狠对我说,还“一般”哩!再和稀泥就把孩子害惨了!这也是学生家长,她的心情我理解——怕孩子成绩吃亏呗!我看好几个家长都和她一样鼓着眼气呼呼的样子,只好把“4、一般”后边的钩抹掉,在那个“6、极不满意,要求马上撤换”后边打了个钩。然后,我立即起身,好像办了亏心事一样低着头走出教室,可是手臂被拉住了,一看是女儿。女儿一脸严肃问,爸,你咋评价我们李老师?我躲避着女儿的目光,吱吱唔唔说,随大溜呗……女儿好像不出所料的神情,问,自从李老师接任班主任,这几个月时间,我各方面咋样?我只好据实回答,我看你吃饭香甜了,爱哼爱唱了。女儿说,我现在学习兴趣大多了!李老师不主张排队,说对学生是无益的压力,可学校却非搞统考排队。俺班总成绩从全年级第九名升到第四名!全班人学得多轻松多高效!我上次成绩全年级196名,这一次98名!你说李老师是行还是不行?
交谈着我已经被女儿拉进教室。女儿把那张评价表又找回来,说,爸,你改改,抹了,在这一点打钩!——女儿的手指坚定不移地点着“1、非常满意”那一栏。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的题目是《女儿的班主任》,然而统观全文,班主任始终没有露面。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不但没有削弱班主任的形象,反而使这一形象更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也为读者留有想象这一人物形象的余地。 |
B.女儿对新来的班主任如此感兴趣,正是由于班主任李老师的方法迎合了不爱学习、爱轻松热闹的学生群体的心理,所以,家长的担心也就不属多余。 |
C.文中写期中考试后学校召开家长会,下发对班主任满意度测评表。作者这样写除了有构成情节高潮的用意,还包含了对这种测评方法的合理性的质疑。 |
D.班主任李老师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打成一片,在无形中调整了学生心态,显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
E.文章倒数第二段,不得不通过女儿之口,以班级和个人的考试成绩名次来证明李老师是行的。这再次说明,教学成绩是衡量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的唯一标准。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根据提示作答。
答:①对待女儿前途:
②对待女儿成绩:
③对待班主任的新教法:
④对待传统教学: 女儿对班主任李老师态度的递进性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请按情节顺序的概括,给出文章内容中的具体表现。
答:①欣赏
②佩服
③支持维护 对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究竟是谁,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我”,有人认为是“女儿”,也有人认为是“班主任”。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加以说明。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塑料袋:“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
100多年前的某个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
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不可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再生利用,这在国内外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应该使用可降解塑料生产。
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不属于其根本原因的一项是
A.发明了塑料袋以后,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使用过于普及。 |
B.塑料袋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不可再生的材料生产的,造成的白色垃圾难以处理。 |
C.处理塑料袋造成的白色垃圾,一般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但挖土填埋污染土壤,高温焚烧污染大气环境。 |
D.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的塑料袋,虽轻便结实,但造成了环境污染。 |
对待这项“最糟糕的发明”的积极态度,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控制使用量,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 |
B.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 |
C.加强宣传,树立环保意识,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 |
D.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对可降解塑料袋包装材料的研制。 |
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
A.随着科技进步,不久,可降解的塑料将完全取代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塑料。 |
B.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就会意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自觉“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 |
C.在研制出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同时,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塑料袋将继续为人类造福。 |
D.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白色污染,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这一做法在世界各国将会普遍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