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生物研究性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人类的遗传病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发现甲种遗传病(简称甲病)在患有该病的家族中发病率较高,往往是代代相传;乙种遗传病(简称乙病)的发病率较低。以下是甲病和乙病在该地区万人中表现情况统计表(甲、乙病均由核基因控制)。

       
 表现型
有甲病、无乙病
 表现型
无甲病、有乙病
 表现型
有甲病、有乙病
 表现型
无甲病、无乙病
性别:男  性
279人
250人
6人
4465人
性别:女  性
281人
16人
2人
4701人

 
请根据所给的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回答:
(1)控制甲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_________,控制乙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________,主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要进一步判断甲病和乙病的遗传方式还要采取什么方法?
(3)下图是该小组的同学在调查中发现的上述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甲病与正常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乙病与正常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请根据家族系谱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Ⅲ10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Ⅳ11是男孩,则该男孩同时患甲病和乙病的几率为__________________,只患甲病的几率为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Ⅵ11是女孩,且为乙病的患者,说明患病原因。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些癌细胞分泌免疫抑制因子以抵抗人体免疫功能,其机制是:进入肿瘤组织周围的免疫细胞会分泌与细胞凋亡相关的蛋白质分子﹣Fas,而肿瘤细胞能分泌一种FasL,FasL与Fas结合后激活免疫细胞的凋亡信号途径,诱导免疫细胞凋亡.请分析回答:
(1)图中表现了细胞膜的 功能.
(2)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致癌因子使 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癌细胞细胞周期比正常细胞的周期更 (长,短),细胞表面的 减少,细胞黏着性下降,导致癌细胞容易在机体内分散和转移.
(3)图中的效应细胞应是 ,它是由 增殖、分化来的.
(4)效应细胞中与Fas分子合成、分泌相关的细胞器有
(5)激活细胞凋亡信号途径是通过激活相关 的活动实现的.正常情况下,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 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重要作用.

黑腹果蝇的灰体(B)对黑体(b)是显性,长翅(D)对残翅(d)是显性。科研人员用灰体长翅(BBDD)和黑体残翅(bbdd)果蝇杂交,F1个体均为灰体长翅。
(1)科研人员用F1果蝇进行下列两种方式杂交时,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组别
杂交组合
子代
雄蝇
雌蝇
实验一
F1雄蝇×黑体残翅雌蝇
灰体长翅占50%
黑体残翅占50%
灰体长翅占50%
黑体残翅占50%
实验二
F1雌蝇×黑体残翅雄蝇
灰体长翅占42%
黑体残翅占42%
灰体残翅占8%
黑体长翅占8%
灰体长翅占42%
黑体残翅占42%
灰体残翅占8%
黑体长翅占8%

①由实验结果可推断, B/b和D/d基因在_________(填“常”或“性”)染色体上,且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②两组实验杂交实验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是:F1_________果蝇在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_________发生了片段交换,发生这种交换的原始生殖细胞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
(2)科研人员得到了隐性纯系小翅果蝇,用这种果蝇与纯系残翅果蝇进行杂交实验,对其基因遗传进行研究。

组别
杂交组合
F1
F2
雄蝇
雌蝇
雄蝇
雌蝇
实验三
残翅雌蝇×小翅雄蝇
长翅128
长翅117
长翅301
小翅302
残翅201
长翅598
残翅199
实验四
小翅雌蝇×残翅雄蝇
小翅156
长翅164
长翅303
小翅299
残翅202
长翅297
小翅301
残翅201

①根据实验_________的F1结果可知,控制小翅的等位基因M/m位于_________染色体上。实验三中F2代果蝇长翅:小翅:残翅的比例为_________,说明果蝇翅形的遗传符合_________定律。
②实验三中纯系亲本的基因型是分别为________;实验四中F2长翅、小翅和残翅的基因型分别有_______种。

棉铃虫的Bt毒蛋白抗性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为研究抗虫棉种植区中棉铃虫Bt毒蛋白抗性基因频率的变化,科研人员连续三年将实验室饲养的纯合抗性雌虫与在田间随机捕捉到的雄虫单对杂交,随后单独孵化雌虫所产的全部卵,得到单雌系。孵化过程中用Bt毒蛋白基因高表达的棉叶饲喂单雌系幼虫5天,检测幼虫体质量,结果如图所示。

(1)科研人员将饲喂5天后存活的幼虫达到虫体质量≥0.6mg的单雌系定义为抗性单雌系,由抗性基因遗传规律分析,理论上抗性单雌系中的幼虫是抗性基因的_________(填“纯合子”、“杂合子”或“纯合子及杂合子”)。幼虫体质量为0 mg,表明该单雌系的幼虫全部死亡,推测其父本_________。
(2)统计2012 年的实验结果可知,抗性单雌系占所有单雌系的百分比为_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1位),该百分比明显高于2010年,推测田间棉铃虫种群的抗性基因_________高于2010年。
(3)通常在田间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植少量非转基因棉或其他作物,该做法能使棉铃虫种群_________。

小叶章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入侵某苔原生态系统形成斑块。科研人员采用样方法对小叶章入侵斑块进行群落调查,结果如下表。

植物种类
高度(cm)
生长型
对照
轻度入侵
中度入侵
重度入侵
高山乌头
20-40
多年生草本



+
藜芦
50-100



+
毛蕊老鹳草
30-80



+
大白花地榆
50-80


+
+
小叶章
60-90

+
+
+
牛皮杜鹃
10-25
灌木
+
+
+

笃斯越桔
10-15
+
+


(1)调查时,科研人员要在小叶章入侵斑块_________选择若干个1m×1m 的样方,统计样方内的植物_________、株数、高度等信息,通过记名计算统计出整个群落中植物的_________。以相邻的本地牛皮杜鹃群落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分析。
(2)随着入侵程度的加深,灌木逐渐消失,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类明显_________,植株的高度_________。
(3)小叶章不同入侵程度下,群落的_________空间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表明小叶章入侵会使群落发生演替,这种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_。

科研人员以大鼠神经元为材料,研究细胞外ATP对突触传递的作用。

(1)在突触前神经元上给予一个电刺激时,产生_________传至突触小体,引起神经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2)Glu是大鼠神经元的一种神经递质,科研人员分别用Glu受体抑制剂、ATP处理离体培养的大鼠神经元,检测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表明,ATP对突触传递产生_________。
(3)科研人员用Glu和Glu+ATP分别处理突触后神经元,检测发现两组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无差异。由此推测ATP对突触_________(结构)没有直接的作用。
(4)科研人员给予突触前神经元细胞一个电刺激时,能够引起细胞膜上CA2+通道的开放,CA2+流入细胞,使_________与_________融合,递质释放。由图2所示实验结果分析,ATP能够_________。

(5)综合上述结果推测,ATP对神经元之间信号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