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沃尔波尔写道:“英国上院……一直在挖空心思寻找办法以便更有效地进行可怕的黑奴贸易。”下列对英国黑奴贸易的叙述,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英国黑奴贸易以“三角贸易”的形式进行 |
| B.扩大了原始资本积累,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
| C.英国是最早进行黑奴贸易的国家 |
| D.其黑奴贸易为美洲的开发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
当前,国际上一些反华势力频频提出“中国威胁论”,这实际上是典型的冷战思维。“冷战”是历史的产物,是利益冲突国家之间除直接军事冲突之外的全面对抗。“冷战”局面的开始的标志是()
| A.铁幕演说 | B.杜鲁门主义出台 |
| C.马歇尔计划制定 | D.北约建立 |
“这真是一条遥远漫长的道路。这不单单指从华盛顿到北京相隔的空间距离……现在西洋头号强国的总统终于万里迢迢来到了北京进行访问。”《朝日新闻》所描述的这一事件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中美关系正常化 |
|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
| C.冷战时代的结束 |
| D.日内瓦国际会议成功举办 |
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
| A.英法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
|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 |
| C.孙中山宣誓就职的照片 |
| 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 |
一位历史学家在一篇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论文中,描述某一事件:“最重要的就是爱国主义运动。”一方面是反帝国主义运动……争回我国在青岛的主权;另一方面是促使青年人的自我觉醒。请问此事件可能是( )
| A.辛亥革命 | B.五四运动 |
| C.卢沟桥事变 | D.文化大革命 |
厦门环岛路上有一巨幅标语“一国两制,统一中国”。下列关于“一国两制”表述错误的是( )
| A.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
|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
| C.规定港澳台地区享有同样的自治权 |
| D.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