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三:“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欲求之声,必求忠信之人;欲谋自强,必谋礼仪之士。”——大学士倭仁的奏折
请回答:
(1)归纳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不同之处。
(2)归纳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相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则材料所属的政治派别,并对其思想主张进行简要评述。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材料二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出:“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益薄,财力日益困穷。”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乘政……后人但言其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共移气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
————《日知录·宋世风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
(2)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各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3)材料二中王安石变法为了能得到贤才,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4)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唐太宗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见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
材料三 300年前,我国曾经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150年后,在新的海上航路使世界地域一体化的进程中,1840年西方的工业经济的产物——坚船利炮打垮了中国小农经济大刀长矛,其实直到1860年中国和印度还分居世界工业产量(以手工业产量为主)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秦王嬴政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2)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成今日之功”的原因。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伦威尔的主要活动

军事
领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击溃王军;远征爱尔兰、苏格兰
政治
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改善法律,有序行政
外交
颁布《航海条例》;进行英荷战争;与三国签约
文化
扶持文教;宗教信仰自由
经济
积极发展工商业


材料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进步的共和主义者赖德洛指出:“国家本来可能在一个短时期达到人类所向往的幸福境界,然而由于一个人的野心而使所有善良的人的希望破灭了。”
材料三“在我们的年代,许多人怀着巨大的敬意回忆起克伦威尔,他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请回答:
(1)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中军事、政治方面的哪些史实能够得出这一结论?
(2)材料一中的哪些史实可以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3)材料二、三在对克伦威尔的评价方面存在的共同局限是什么?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结合时代背景,你如何认识克伦威尔与资产阶级民主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材料一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年代
科技发明
(件数)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中国的世界记录》)

类别
数学
天文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9

⑴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特点,并举出一例中国古代影响世界的科技成就。
材料二 从17世纪中期开始,近代科学在一批巨人的推动下产生,在这批巨人当中,排在最中心位置的是一位妇孺皆知的人,他就是艾萨克·牛顿。
——《大国崛起》
⑵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把牛顿“排在最中心的位置”。
(8分,史实4分,历史结论4分。要求史实与历史结论一致。)
材料三 下列是两幅反映现代中国科技成就的图片

③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在哪些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请你再举一例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