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提起癌症,人们就不禁联想到生命与死亡的较量。多年来,白衣天使们拿起放疗、化疗、中草药等“各式武器”打击癌魔,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如今又有几种重兵器出现在围剿癌魔的战场上,在它们的威慑下,癌魔正在节节败退。
说起体内的脂肪,不少人就会眉头紧锁,因为过量的脂肪不仅导致肥胖,而且还是多种疾病的诱因。但是,最近,通过一项医疗实验,美科学家发现,只要稍加改造,脂肪细胞也能变废为宝,具有神奇的功能。脂肪细胞的构造就如同眼前的肥皂泡一样,是中空的小囊泡,外表覆盖着油脂。利用这一特点,科学家们能够把它改造成射向癌细胞的“导弹”。以往,人们常让病毒来充当向人体内输送药物和基因物质的载体,但“恪尽职守”的人体免疫系统常常会把它们当作“入侵者”加以抵抗,造成排异反应。而经过改造的脂肪细胞与人体细胞的结构极为相似,很容易通过免疫系统这一关,有利于抗癌药物顺利抵达病灶处发挥应有疗效。目前,医生已利用脂肪细胞运载一种名叫“阿霉素”的抗癌药物对癌症患者进行治疗。
科学家观察发现,肿瘤是一种无限制增生的细胞团伙,自我复制能力极强,如果不加干预,这个团伙就会不断壮大。要想打败它们,我们不仅需要在战略、战术上下工夫,还需要具有强有力的攻击武器。在现代战争中,导弹能紧紧地跟踪目标,并能准确地击中,那么能不能研制出一种武器用来跟踪癌细胞,并且消灭它们呢?
前不久,一种治疗癌症的激光技术在重庆问世,国际医学界认为,这是人类抗癌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这种新技术的关键就在于它治疗癌症时动用了一种新式武器——“光化导弹”。这种紫红色的液体就是“光化导弹”的“弹头”,名叫血卟啉。它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它与恶性肿瘤有着不同寻常的亲和力;第二,它对光、α、β、γ等射线及氧化剂非常敏感。这两个特点就是杀死癌细胞的关键。我们先把血卟啉通过静脉滴进人体,它不久就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恶性肿瘤组织,并与之紧密结合。此时,我们用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这些肿瘤,它里面的血卟啉就会产光化反应,并发出荧光。利用这些荧光我们就可以对肿瘤组织准确定位,然后,用另一种波长的激光进行照射,对光很“敏感”的血卟啉就会使出杀手锏,与激光里应外合,产生出秘密武器单价氧,用它能直接“引爆”杀死恶性肿瘤组织。而且整个过程有惊无险,对人体的正常组织没有任何损伤。
目前“光化导弹”治疗法已进入临床阶段,为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生带来命与健康。如果说脂肪细胞“舍己度人”地运载抗癌药物是打赢了一场地下战,那么“光化导弹”就是里应外合打了一场漂亮的立体战。现在,越来越多的治疗癌症新式武器在临床当中大显神威,为我们降伏癌魔开辟了一条又一条希望之路。虽然我们与癌魔的战斗尚未结束,但可以预言,人类必将成为最终的胜者。(《灭癌导弹》作者叶传蔚 2003年6月27日央视国际频道《发现之旅》)
1.下列对“光化导弹”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光化导弹”是一种紫红色液体,学名叫血卟啉,它可以直接杀死恶性肿瘤且对人体正常组织无害。
B.“光化导弹”是一种用于治疗癌症的激光技术,它最先由我国医学界研制成功并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它在治疗癌症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C.“光化导弹”是以脂肪细胞为载体,以血卟啉为“弹头”的一种治疗癌症的激光技术,目前它将用于临床治疗,给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D.“光化导弹”是利用血卟啉的“亲癌性”和“感光性”特征,从而杀死癌细胞,保护正常细胞的一种激光技术。
2.下列对“光化导弹”灭癌过程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以脂肪为载体将“弹头”血卟啉运入人体,使之与恶性肿瘤组织紧密结合,然后用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确定肿瘤组织的准确位置,最后用另一种波长的激光照射,使血卟啉产生杀死癌细胞的单价氧。
B.采用静脉注射的方法将血卟啉送入人体,使之与癌细胞结合,接着用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确定癌细胞的准确位置,然后用另一种波长的激光照射,使血卟啉产生单价氧,从而“引爆”并消灭癌细胞。
C.通过静脉将血卟啉滴进人体,具有“亲癌”特性的血卟啉随血液循环进入癌细胞,并与之紧密结合,然后用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给癌细胞定位,再用另一种波长的激光照射,使血卟啉产生单价氧,从而“引爆”并消灭癌细胞。
D.采用静注射的方法将血卟啉送入人体,血卟啉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肿瘤组织并与之紧密结合,然后用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给癌组织定位,再用另一种波长的激光照射,使血卟啉产生单价氧,从而“引爆”并消灭癌组织。
3.根据文中所给的信息,下列表述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A.治疗癌症的方法很多,但传统治疗癌症的方法都未能解决“既能杀死癌组织又能保护正常组织”的难题,“光化导弹”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B.以脂肪细胞为载体运载“阿霉素”的治癌方法和“光化导弹”的原理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前者打的是“地下战”,后者打的是“立体战”。
C.脂肪细胞之所以能变废为宝,成为灭癌的功臣,是因为它的结构与人体细胞的结构极为相似,能轻易通过人体免疫系统,将药物送到病灶。
D.以前,医生常以病毒为载体输送治癌药物,但由于病毒与人体细胞的结构有差异,往往难以通过人体免疫系统这一关,因此治疗效果并不好,接下来尝试着以脂肪细胞为载体,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光化导弹”既能杀死肿瘤组织,又能保护人体正常组织,所以同以病毒为载体及以脂肪为载体的治癌方法相比,具有的优越性。
B.“光化导弹”既能杀死肿瘤组织,又能保护人体正常组织,这一技术的临床运用标志着人类在与癌症的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C.尽管“光化导弹”这一新式治癌武器仍没能从根本上消除癌症给人类带来的恐惧和痛苦,但它的发明无疑为人类的抗癌斗争翻开了新的一页。
D.“光化导弹”其实是一种激光技术,其先进的治癌理念和有效的治疗手段,必将让人类在不远的将来彻底战胜癌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山峦
筱敏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被历史称之为贵族革命。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匍匐于王权靴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然而,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一群心怀使命感的贵族青年站到了起义队伍的前列,并且沿着这条因自由的火把而延伸的道路,走到了绞刑架下或者西伯利亚矿坑的底层,要理解这种崇高的生命必须有同样崇高的心灵。一位政客说:欧洲有个鞋匠想当贵族,他起来造反这理所当然,而我们的贵族闹革命,难道是想当鞋匠?这样一种无耻的“幽默”,除了表明其躯壳能增长腐质土的堆积,其灵魂卑贱地受着王权专制的役使之外,难道可以给予崇高的生命些许蚀损么?
百余名十二月党人带着镣铐到西伯利亚去了,并将在苦役和囚禁之下终其一生。他们的罪证是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与同情。在那条被他们的歌声和镣铐敲击过的驿道上,那条漫长的,永无终了的,直插入蛮荒和苦难的驿道上,远远地追踪而来的,是他们年轻的妻子。
这些年轻的女性,这些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的玫瑰花丛中长大的女性,这些曾在宫廷的盛大舞会上流光溢彩的女性,这些从降生之日起,就被血缘免除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的女性。歌剧院中不曾演过,恶梦中也不曾见过,那些属于旷古和别一世界的悲剧,突然集中在一个流血的日子里,利刃一样直刺人体内。生活因此断裂。狂泻的泪水,突然就把她们冲到春季的彼岸了。
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肌肤,触摸过岩壁的锋利和土地的粗砾,我们凭什么确知自己的存在呢?如果没有一座灵魂可以攀登的峰峦,如果没有挣扎和重负,只听凭一生混同于众多的轻尘,随水而逝,随风而舞,我们凭什么识别自己的名字呢?面对昏蒙了数百年的天空那一线皎白的边幕,那一线由她们的丈夫们的英勇而划开的皎白的边幕,选择难道是必要的吗?
像踏过彼得堡街角的积雪,她们踏过沙皇那纸特许改嫁的谕令,在“弃权书”上,签署她们从此成为高贵的标志的姓名:放弃贵族称号,放弃财产,放弃农奴管理权,甚至放弃重新返回故乡的权利;——难道那一切是人的真正的权利吗?那些虚荣的玩具曾经掏空了多少生命?在目睹了男人们英勇的佩剑刺穿天幕,流泻出一线自由的颜色之后,她们就从庸常走向一种崇高的义务。怎么可以忍辱屈膝,把青春重新搅拌入豪奢的腐朽和华贵的空洞呢?
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从此,她们站到悲惨和苦难之中了。——到囚徒那里去!女性的爱,其最本质的激情是母性。于是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她们的臂弯里,不是有一种浴雪的乔木在生长么?
当她们以永诀的伤恸吻别熟睡的幼子,以微笑排开威吓和阻挠,任由恐怖和厄运箭矢一样穿过她们身心,孑然跋涉数千俄里,采到她们的丈夫身边的时候,——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十二月党人要“起义”,要“闹革命”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根据本文第四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5分)
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传统和小传统
“五四”反传统主义所打击的主要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即封建专制制度和维护封建制度的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儒家伦理,也就是封建礼教。但文化传统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人类学家一般把占据社会主流位置的文化形态及其传衍,叫做大传统;把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的世代相传,叫做小传统。大传统被时代精英检讨、反思、添加、融合的几率比较多,而且受制于最高统治者的政策,因此相对变易比小传统要快一些。小传统则表现为地区与族群的风俗和习惯,是长期形成的,往往由一种集体无意识来维系,因此变易得相当缓慢,而且困难得多。“五四”先进人物把家庭和家族骂得一塌糊涂,但“五四”时期和“五四”以后,中国的家庭和家族照样运转,看不出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遭到“五四”精英痛批的“孝”这种家庭伦理的核心道德,在1949年以前以及以后的长时期,仍然是维系家庭血缘纽带的基本规范。
对小传统的大破坏,是“五四”过了50年之后的所谓“文化大革命”。这是一次以“革”文化“命”为目标的彻底摧毁传统的非理性的运动。“五四”反传统基本上是理性的运动。理性地反传统,是思想和思想的冲突,主要打击的是传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大传统。非理性地反传统,是情感的发泄,直接遭殃的是民间文化、民间习俗和民间信仰。古人说:“礼失,求诸野。”这是说当主流文化形态因社会权力结构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的时候,官方已经不再流行的礼仪秩序,还可以在民间找到。原因就在于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比大传统更具有稳定性。小传统和过去连接得更紧密,传统文化的密码在小传统里埋藏得更深邃。大小传统的关系,是互动互补的关系。传统社会主要通过家庭的网络在伦理上把民间小传统和社会大传统连接到一起。没有大传统,小传统得不到礼仪习俗的思想资源;没有小传统,大传统便失去辐射全社会的功能,主流文化的根基会不牢固。
如果一个民族的大传统被彻底清算而又不及时修补,小传统遭到根本的破坏却不知道破坏的严重程度,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就流失得差不多了。由于信仰的原因,我们的文化是比较松散的,传统也是比较松散的。所以传统社会大传统的传衍,并不那么顺利,儒家思想从汉到清经过无数次变易,孔子也成了“圣之时者也”。倒是小传统的传衍稳定而少变易。但“文革”把小传统彻底破坏了,连每个家庭对传统文化遗存的零星收藏大都付之一炬,更不要说鼓励子女揭发父亲、妻子揭发丈夫、学生揭发老师、同事揭发同事、朋友揭发朋友、街坊揭发邻里。稍带一点传统意味的道德,全部荡然无存。
“五四”时期的反传统,是学问与知识的清理,纵使批判得过了头,也是有识之士的愤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反传统,是无知者对传统的毁坏。
(节选自刘梦溪《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卷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封建专制制度和维护封建制度的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儒家伦理在“五四”时期的反传统中受到了打击。 |
B.人类学家一般把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的世代相传,叫做小传统,其表现是地区与族群的风俗和习惯。 |
C.受到五四先进人物痛骂的家庭和家族在五四前后照样运转,看不出什么根本性变化,这说明小传统的变易不仅相当缓慢,而且困难得多。 |
D.由于小传统比大传统更具稳定性,所以,当主流文化形态发生变化时,还可以在民间找到官方不再流行的礼仪秩序。 |
E.“文革”时期,子女揭发父亲、妻子揭发丈夫、学生揭发老师、同事揭发同事、朋友揭发朋友、街坊揭发邻里这些小传统都遭到破坏。下列关于“大传统”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传统也是一种文化传统,人类学家一般把占据社会主流位置的文化形态及其传衍,叫做大传统。 |
B.大传统变易非常快,因为它受制于最高统治者的政策,被时代精英检讨、反思、添加、融合的几率比较多。 |
C.一个民族的大传统如果被彻底清算,就要及时修补,以减少这个民族文化传统的流失。 |
D.在我们的传统社会中,大传统的传衍不那么顺利。这跟我们的文化比较松散、传统比较松散有关。 |
根据文意,第二段画线的句子“大小传统的关系,是互动互补的关系”应该如何理解?
“五四”时期的反传统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反传统主要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素芭(节选)
一天,在加尔各答的一座住宅里,素芭的母亲在仔细地为她梳妆打扮:把她的头发扎起来,编成发辫,在发辫上扎上彩带,给她戴上首饰——这样就破坏了她那自然的美。素芭的两眼在流着泪水。她母亲担心她会把眼睛哭肿,于是就狠狠地责骂她,但眼泪是不会顺从责骂的。
新郎和他的朋友一起来相亲了。父母惶恐地忙碌一番,仿佛是天神亲自降临人间,为自己挑选祭畜来了。母亲在背后大声训斥女儿,致使素芭的眼泪加倍地流淌。就这样她被带到了来相亲的人面前。
相亲的人看了好一会儿,说道:“还不错。”
特别是当他看到姑娘啼哭的时候,就意识到:“她一定有一颗温柔的心。她今天在与父母分别的时候这样难过,那么将来对我也会是如此。”姑娘的眼泪只会提高她的身份,这就如同珍珠会提高海蚌价格一样。因此,他再也没有说什么。
查过历书之后,在一个吉日良辰为他们举行了婚礼。素芭的父母把哑女交给别人之后,就回到乡下的家里去了,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新郎在西部地区工作。婚后不久,他就带着妻子到那里去了。
没过一周,大家就知道了,新媳妇是个哑巴。如果谁还不知道的话,那也不是她的过错。她并没有欺骗任何人。她的两只眼睛已经述说了一切,可是并没有人能理解。她望着四周,说不出话来。她看不到懂得哑人语言的、从小就熟悉她的那些人的面孔。在这个小姑娘永远沉默的心中,发出了一种无休止的不可名状的哭泣,但是除了神仙再也没有谁能听到。
这一次,她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的察听,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文中划线的“父母惶恐地忙碌一番”和“他们踌躇满志”中素芭的父母为什么会“惶恐”和“踌躇满志”,请分别加以说明。
⑴“惶恐”是因为
⑵“踌躇满志”是因为你认为素芭哭泣的原因是什么?
“素芭因远嫁而哭得像泪人儿似的,可是她的父母把哑女交给别人之后,踏上了回村的归途, 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这里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用意是什么?
对小说结尾“这一次,她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的察听,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是悲剧,有人认为是喜剧。你是如何理解小说的结尾这句话的含意的,试分析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语言是心灵的桥梁周伟东
①精神的堕落是从语言开始的。如果一个时代的语言,除了偶尔玩弄一些洋泾浜的新词汇以外,再也了无新意;如果生活中的对白都成了白开水,报纸上的社论成了死教条,作家失去了想象力,学生的作文干瘪得像公文,主谓宾的搭配陈旧如生锈的链条;如果在这个时代里不再有人写文学性很强的信件,指望这个时代富有激情和创造力,怕是痴人说梦了。
②灵感来自自由,文章出自随意,此为网络为文之道。缺乏思索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时下大是流行的BBS文章的苍白便逐渐暴露了出来。原本试图通过BBS用中文的砖石架一座思想的风雨廊桥,让寻找情感彼岸的人们内心有所宣泄、寄托和自得的满足,而最终却只能是贫血、低智、啰嗦、车轱辘故事……
③语言的贫乏本质上是心智的贫乏,而心智的贫乏下的倾听与阅读就如同遥望风景时却满眼都是凡夫俗子呆滞的表情。一切深奥的思想都蕴涵于语言之中。思想不必仰仗理论,因为思想首先表现为语言。而那些BBS文学中随意创作信手拈来的语言文字是否就是思想就另当别论了。
④当我们追溯着时间的河流,与先秦的那些智者们相遇,我们很难分清刻在竹简上隽永的话语哪些是思想哪些是语言。仅将语言视为一种载体,试图将语言从思想中剥离出来是可笑的。思想之美统一于语言之美中,对于精深奥妙的中文,对于听泉眠云、饮露餐菊的智者,尤为如此。语言与文化的其他因素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都有赖于某种物质形式才能得以保存,比如乐音离不开笙管笛箫,雕刻离不开泥土金石,物质的流失与毁灭对于文化的损害是难以避免的,惟有语言可以口口相传,并进入灵魂深处,被智慧的人们赋予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线索。当然,语言与文化的其他层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毕竟,语言的对象是物。物质世界的嬗变,古典生活器具和生存方式的流逝,也必将导致语言本身及其传播媒体的变化。语言和传统的进化是历史必然。然而纵观时下作家语言之邋遢,学者文句之夹生,又教人如何能够对眼下这些的时髦文本产生文化上的信赖?更何况那些所谓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宣泄,爱写不写,随心所欲,写自己,自己写,轻松的环境,轻松的心态,随意的潇洒……有人把这叫做进步,其实所谓的进步也只是一种好听的命名而已,我们完全可以命之以另外的名字。这使我想起梭罗的名言:“文明改善了我们的房屋,却没有改善房屋里的人。”很多人认为21世纪里中国文化是强势文化,却不知长此以往,丧失了民族智慧的中文将如何孕育思想,没有思想的文化又将在哪里着陆?
⑤真正好的语言是不能与思想分离的,五四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谁能说没敞开思想不表达情感?那些精微奥博、深透劲锐、惊心动魄之作,大都善于从文言中获取质感、力量、气韵与胸襟,而使人获得启迪的深思和激进的力量,时代要有生机,语文要有新意,否则山水人文转眼都老得优雅不起来了,也就失去生机失去生命。
⑥在文化意识上,我是如此的守旧,与此同时却也不甘心放纵自己化为故纸堆中的书蠹。我只希望在安装了空调设备的现代书房里,依然会有一盏传统的明灯照亮我的稿纸和电脑。新和旧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多少前朝旧宅的深深庭院里,处处是花叶掩映的古树。房子和树是老的,花和叶是新的。优雅的语文不可能洗尽铅华、摒绝丝竹。浓妆艳抹的时代固然已经远去,淡扫蛾眉的分寸又何尝不正是修养之所在。留住文字的绿意也罢,为红袖文化招魂也罢。我却总以为从语言中能寻找到中国文化的精神,从语言的酒窖中伊始发酵出中华思想的醇绵。就从个人而言,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真实流露涌动的情感,精炼的句读背后,潜藏的正是睿智的心神。“语言是心灵的桥梁”。下列说法不宜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A.灵感来自自由,文章出自随意 |
B.一切深奥的思想都蕴涵于语言之中 |
C.思想之美统一于语言之美中 |
D.真正好的语言是不能与思想分离的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如果缺乏思想,缺乏激情,即使玩弄一些洋泾浜的新词汇,也依然显得苍白。 |
B.第③段中,作者说“思想不必仰仗理论”,意思是说,理论常常以一种僵化的模式干扰思想的火花迸发。 |
C.五四时期的许多经典佳作其实都是从文言中获取了“质感、力量、气韵与胸襟”。 |
D.在作者看来,能够体现心灵睿智的语言应该具有精确、真实和精炼的特点。 |
第④段中,作者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其他因素相比,他们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是不相同的。语言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素芭(节选)
一天,在加尔各答的一座住宅里,素芭的母亲在仔细地为她梳妆打扮:把她的头发扎起来,编成发辫,在发辫上扎上彩带,给她戴上首饰——这样就破坏了她那自然的美。素芭的两眼在流着泪水。她母亲担心她会把眼睛哭肿,于是就狠狠地责骂她,但眼泪是不会顺从责骂的。
新郎和他的朋友一起来相亲了。父母惶恐地忙碌一番,仿佛是天神亲自降临人间,为自己挑选祭畜来了。母亲在背后大声训斥女儿,致使素芭的眼泪加倍地流淌。就这样她被带到了来相亲的人面前。
相亲的人看了好一会儿,说道:“还不错。”
特别是当他看到姑娘啼哭的时候,就意识到:“她一定有一颗温柔的心。她今天在与父母分别的时候这样难过,那么将来对我也会是如此。”姑娘的眼泪只会提高她的身份,这就如同珍珠会提高海蚌价格一样。因此,他再也没有说什么。
查过历书之后,在一个吉日良辰为他们举行了婚礼。素芭的父母把哑女交给别人之后,就回到乡下的家里去了,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新郎在西部地区工作。婚后不久,他就带着妻子到那里去了。
没过一周,大家就知道了,新媳妇是个哑巴。如果谁还不知道的话,那也不是她的过错。她并没有欺骗任何人。她的两只眼睛已经述说了一切,可是并没有人能理解。她望着四周,说不出话来。她看不到懂得哑人语言的、从小就熟悉她的那些人的面孔。在这个小姑娘永远沉默的心中,发出了一种无休止的不可名状的哭泣,但是除了神仙再也没有谁能听到。
这一次,她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的察听,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文中划线的“父母惶恐地忙碌一番”和“他们踌躇满志”中素芭的父母为什么会“惶恐”和“踌躇满志”,请分别加以说明。
⑴“惶恐”是因为
⑵“踌躇满志”是因为你认为素芭哭泣的原因是什么?
“素芭因远嫁而哭得像泪人儿似的,可是她的父母把哑女交给别人之后,踏上了回村的归途, 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这里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用意是什么?
对小说结尾“这一次,她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的察听,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是悲剧,有人认为是喜剧。你是如何理解小说的结尾这句话的含意的,试分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