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的生成受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控制,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于肾脏,可促进骨髓内造血干细胞的分化、成熟和血红蛋白的合成,并促进成熟的红细胞释放.机体缺氧时可刺激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性性激素通过影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而作用于造血过程.为了探究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因素,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和用品:(略)
步骤和方法:
1.取3只体重及健康状况相近的家兔,分别标记为1、2、3号兔,分别测定它们的红细胞数量。
2.对3只家兔做以下实验:
(1)用纱布捂住1号兔的鼻腔和口腔,使其缺氧30秒;
(2)对2号兔静脉注射睾丸酮(一种雄性激素)1 mg;
(3)对3号兔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ml.
3.让3只家兔处于同一条件下30min后,再次分别测定其红细胞数.
分析上述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结果分别是
1号兔红细胞数 ,2号兔红细胞数 ,3号兔红细胞数 ;
(2)本实验还缺一组实验,该组的设计是 ,它的作用是 .
将动物致病菌的抗原基因导入马铃薯制成植物疫苗,饲喂转基因马铃薯可使动物获得免疫力。以下是与植物疫苗制备过程相关的图和表。请根据以下面的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在采用常规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中,使用的DNA聚合酶不同于一般生物体内的DNA聚合酶,其最主要的特点是。
(2)PCR过程中退火(复性)温度必须根据引物的碱基数量和种类来设定。表1为根据模板设计的两对引物序列,图2为引物对与模板结合示意图。请判断哪一对引物可采用较高的退火温度?__________。
(3)为将外源基因转入马铃薯,图1步骤⑥转基因所用的细菌B通常为。
(4)对符合设计要求的重组质粒T进行酶切,。假设所用的酶均可将识别位点完全切开,请根据图1中标示的酶切位点和表2所列的识别序列,对以下酶切结果作出判断。
①采用EcoRⅠ和PstⅠ酶切,得到_________种DNA片断。
②采用EcoRⅠ和SmaⅠ酶切,得到_________种DNA片断。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在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FP)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绿色荧光蛋白能在蓝光或紫外光的激发下发出荧光,这样借助GFP发出的荧光就可以跟踪蛋白质在细胞内部的移动情况,帮助推断蛋白质的功能。下图为我国首例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克隆猪的培育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注:图中通过过程①、②形成重组质粒,需要限制性内切酶切取目的基因、切割质粒。限制性内切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性内切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在质粒上有酶Ⅰ的一个切点,在目的基因的两侧各有1个酶Ⅱ的切点。
(1)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上述两种不同限制酶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能否连接起来?并说出理由:
(2)过程③将重组质粒导入猪胎儿成纤维细胞时,采用最多的方法是。
(3)如果将切取的GFP基因与抑制小猪抗原表达的基因一起构建到载体上,GFP基因可以作为基因表达载体上的标记基因,其作用是。获得的转基因克隆猪,可以通过对抗原表达基因的改造从而解决的医学难题是:可以避免。
(4)目前科学家们通过蛋白质工程制造出了蓝色荧光蛋白,黄色荧光蛋白等,采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制造出蓝色荧光蛋白过程的正确顺序是:(用数字表示)。
①推测蓝色荧光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和基因的核苷酸序列②蓝色荧光蛋白的功能分析和结构设计序列③蓝色荧光蛋白基因的修饰(合成)④表达出蓝色荧光蛋白。
下图是某种遗传病的家族谱系,请据图回答(以A、a表示有关基因)
(1)该遗传病是受常染色体的上的性基因控制的。
(2)Ⅱ—5号和Ⅲ—9号的基因型分别是和。
(3)Ⅲ—10号基因型是;他是杂合体的概率是。
(4)Ⅲ—10号与一个患此病的女性结婚,则不宜生育,因为他们生出病孩的概率为。
下面甲、乙、丙、丁四图分别表示某种生物(图中只显示其中的两对染色体)的四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请据图回答问题:
(1)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是图_____________。(2)属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是图_____________。
(3)属有丝分裂的是图_______________。
(4)这一生物是动物还是植物_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
(一)下面是关于生命科学发展史和科学方法的问题:
(1)孟德尔在总结了前人失败的原因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经八年观察研究,成功的总结出豌豆的性状遗传规律,从而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请回答孟德尔采用方法;发现了遗传规律:;。
(2)1903年萨顿在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通过方法推论得出的二者的关系。后由摩尔根用果蝇作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中,1944年艾弗里在格里菲斯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找出了导致细菌转化的“转化因子”,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则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入到细菌内的是噬菌体的,从而把DNA与蛋白质分开。
(二)下表是大豆的花色四个组合的遗传实验结果,若控制花色的遗传因子用A、a来表示。请分析表格回答问题。
组合 |
亲本表现型 |
F1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
|
紫花 |
白花 |
||
一 |
紫花×白花 |
405 |
411 |
二 |
白花×白花 |
0 |
820 |
三 |
紫花×紫花 |
1240 |
413 |
(1)大豆的花色中,显性性状为花。
(2)组合一中紫花基因型为,该组合交配方式为。
(3)组合三中,F1中紫花基因型为,F1中同时出现紫花与白花的现象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