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①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一角天空,默默地放射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 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教他们如何爱 如何为弱小者和善良者献出心力,既不高调,亦不卑微,一百年不间断,以一以贯之的从容和平淡,燃烧自己,烛照世间。这样的人,在这一百年中,即使不是仅见,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
②冰心是世纪的同龄人,也是世纪的见证人。清王朝覆灭时,她是少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她是青年;整个中年时期在离乱和忧患中度过。动荡和苦难,造就了她成熟的人生。饱经忧患的她,极大地延长了中年期。她似乎在向世人昭示,人的生命有多么大的承受力,她坚强地活着,体验那超乎想像的苦难并战胜它,从充满噩梦的昨日,直至舒展开放的今日。
③在冰心的文学世界里,大海和母亲是支持这个世界全部丰富性的两个基本意象。母亲的意象,是包容在大海这个大的意象之中的。冰心曾在诗中向造物者祈求,倘若生命中只有一次“极乐的片刻”,那么,她的愿望便是:“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春水》)
④在冰心的诗中,我 母亲 大海是三位一体的。人类各式各样的爱中,母爱最纯真 也最伟大。母亲对儿女之爱无须特意表现,是发自内心 自然而然的。子女对于母亲之爱的怀想与礼赞也如此。这是排斥了一切势利考虑之后的无私 无邪 无欲的高贵情感。冰心从母爱出发,推己及人,以一片婉转女儿心,传达出人间的万种柔情。
⑤大海博大涵容,它的宽广胸襟可以装下世间一切的苦厄 欢愉和忧思。它静如明镜,动有狂澜。在它碧波万顷的宁静中,包蕴着震天撼地的伟力。它的激情也是内蕴的,却夜以继日地起伏涌动,若人的生命之树常青!诚然,这位昔日的南国闺秀,有着一颗晶莹柔婉的女儿心,对母亲 对兄弟 对友人 对弱者;而大海的博大 雄健 恒久,却从另一面衬托了这位世纪老人的高远和伟大。
⑥在文学经历上,冰心是五四新文学的同龄人。她说过,是五四运动那“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压迫和呼唤”。冰心称这股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是“电光后的一声惊雷”,把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她的创作活动始于1919年,一直延伸到世纪末。五四运动中涌现了一批狂飙突进的猛将,如陈独秀 胡适 鲁迅等,他们是登高一呼从者如云的英雄式的人物。冰心不是这类英雄式的人物,她更“平常”,但她响应和参与了这种英雄业绩的创造和建设。她和“五四”一代人有着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反抗和批判。他们同样是新时代和新潮流的推动者,共同完成了中国20世纪伟大的精神革命。伟大的五四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对于旧文化和旧礼教的抗争,但“五四”并非一味地“破坏”,它有鲜明的建设精神;“五四”也井非一味地“激烈”,它的本质是温情和人性的”这些本质在那些猛将身上,是隐藏着和潜伏着的,而在另一类“非猛将”如冰心这样的人身上,则成为一种非常明显确定的品质。
⑦这是最丰富和最有创造力的一代人。在这个让人景仰的队伍中,走着我们的冰心先生。她是最先觉悟的那些女性中的一位。中西 古今文化的交汇和融合,在她那里造出了奇迹。她的创作服膺于“为人生”的理想;她发起和倡导了中国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她用通讯的方式写散文,她的《寄小读者》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她还是儿童文学热情的支持者和实践者。
⑧冰心毕生都在这样辛勤地创造着,直到生命的晚景,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而且愈到后来,性格中潜藏的刚烈之气愈为显扬。她正气凛然,疾恶如仇,所作短文如《万般皆上品》 《无士则如何》等,竟有匕首般的犀利!
⑨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
课文中涉及到得五四新文化运动得重要人物有___________(除本文提及外)。
作者认为冰心是“世纪的见证人”,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五四运动中的“猛将”与“非猛将”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
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依照作者思路,全文可分为四个层次,其中第⑥段应归为第二层次。
B.第③段中引用了《春水》的话是为了阐明冰心对母爱的强烈渴望。
C.冰心文学世界中的两个基本意象都表现了关爱众生的人间柔情。
D.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

E.本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
F.冰心晚年笔耕不辍,创作风格愈加刚烈犀利,显示了疾恶如仇的性格。
依照文意,概括冰心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
五四运动对冰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中国侠文化
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不是一个体现在正统化的经书典籍中记载的、可用简明的术语所确认的精神现象,而是一种历史存在与文学想象、社会体验与心理认证、当代世界与价值特指的不断地整合与融会的动态过程。
具有特指意义的“江湖”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可谓源远流长,而侠文化与其更有着最为直接的,乃至非其莫属的文化对应效应。事实上,“侠”与“江湖”在中国人的心中从来就是一种必然性的对应关系,“江湖”与“侠”的这种必然联系蕴涵着侠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特产的某些基本特征,侠文化话语所言说的江湖世界可以被指认为平民化的乌托邦,它存在于如下两个层面:其一,在“空间”和“人”的意义上,侠文化要营造虚伪的“江湖”是正反乌托邦的合体,它一方面可能是与昏暗朝廷相对立的政治意义上的理想社会和代表正义、公道的侠客,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充满杀意和诡计的险恶空间以及被欲望所扭曲的兴风作浪者。其二,在心态的意义上,“狂欢”与“救赎”成为江湖乌托邦主题的二重奏。江湖世界的人物之所以向往并快意于现实之外的“江湖”生活,是因为他们只有身在“江湖”才能逞情使性、施展才华并体现出其最有可能的价值,而一入官场、再大的英雄豪杰也必须收心敛性,故难免顿失风采;与此同时,侠客之意义还在于为失序的江湖重新赋予秩序,竭尽个人之所能拯救江湖世界的危机。于是在这两层意义上,侠文化构造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体现出充分的世俗关怀的理想空间和想象世界。也因为这样,中国早期武侠小说中的“江湖”经过无数说书人和小说家的渲染和表现已逐渐走出历史,演变为一个带有象征色彩的文学世界。
问题的实质还在于,古代文学中作为侠客行侠仗义的活动场所的江湖世界最为理想化的表达无疑当推“水泊梁山”。如果说,古代小说中江湖世界主要是以下面乌托邦形象出现,而且其“狂欢”基调的凸显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救赎”的精神诉求,那么,圆满而充分地表达了侠文化中“江湖”的价值内涵的应该是“五四”以来的武侠小说,当然,仅以武侠小说来求证侠文化对“江湖”这一文化范畴的价值表述显然是省力又讨好的事,对问题进一步探究便会了解到,“武林”的被废芜和“江湖化”空间以其历史的模糊性和文化的多义性而凸显,这在20世纪众多的非武侠小说中并不少见。准确地说,这是一种牵涉到被逐与自我放逐的泛江湖化空间,泛乌托邦境况。
传统侠文化中有关“江湖”乌托邦的表述,文学创作作为虚构性质的类似乌托邦式的文类特征,大众乌托邦的冲动和渴求都融会在阅读的快感中。
从原文看,下列对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是当代世界与价值特指等不断整合与融会的一个变化过程。
B.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不是一个体现在正统的经典书籍中记载的可确认的精神现象。
C.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是社会和人们心理一致认证的结果,不能用简明术语来确认。
D.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是一种在历史存在与文学想象等方面相互作用而不断形成的。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侠文化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具有特指意义的“江湖”,有着文化对位效应,两者表述形式不一样但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B.侠客的意义只在于为失序的江湖重新赋予秩序,只有身在“江湖”才能逞情使性、施展才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际价值。
C.“水泊梁山”所代表的江湖世界,“狂欢”的基调凸显淡化了“救赎”的精神诉求,不能表达侠文化中“江湖”价值内涵。
D.传统侠文化中有关“江湖”乌托邦的表述,给具有乌托邦的冲动和渴求的大众带来了许多的阅读乐趣和不尽的阅读快感。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价值的不断变化,侠文化中的文化内涵也会相应地有所不同。
B.“五四”以来的武侠小说充分表达了侠文化中“江湖”的价值内涵,因此其艺术也体现了武侠小说的最高成就。
C.侠文化构造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体现充分的世俗关怀的理想空间和想象世界,导致了当今许多人沉湎于武侠小说。
D.剔除侠文化中的不健康因素,充分发挥其倡导代表正义和公道的积极内涵,是有利于当今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答题
荧光蛋白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日本化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三人,以表彰他们发现和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质”(简称GFP)技术。
绿色荧光蛋白分子的形状呈圆柱形,就像一个桶,负责发光的基团位于桶中央。装在“桶”中的发光基团对蓝色光照特别敏感。当它受到蓝光照射时,会吸收蓝光的部分能量,然后发射出绿色的荧光。
在大自然中,具有发光能力的生物有不少,萤火虫是陆地上最为人所熟悉的发光生物。在海洋里,某些水母、珊瑚和深海鱼类也有发光的能力。事实上,大多数动物的发光机制是两种物质——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合作产生的结果。不同发光生物的荧光素和荧光素酶结构是不一样的。因此,这些生物的发光本领,只能是它们自己的“专利”。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科学家下村修从美国西岸打捞了大量发光水母,带回位于华盛顿州的星期五港实验室中进行研究。这些水母在受到外界的惊扰时会发出绿色的荧光,这位科学家希望找到这种水母的荧光素酶。然而,经过长期的努力,仍然毫无收获。他大胆地假设,这种学名叫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的发光机制也许并不是常规的荧光素/荧光素酶原理。他想,可能存在另一种能产生荧光的蛋白。此后,他进行了更多的实验,终于搞清楚了,在这种水母的体内有一种叫水母素的物质,在与钙离子结合时会发出蓝光,而这道蓝光未经为人所见就已被一种蛋白质吸收,改发绿色的荧光。这种捕获蓝光,发出绿光的蛋白质,就是绿色荧光蛋白。
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光机理比荧光素/荧光素酶要简单得多。一种荧光素酶只能与相对应的荧光素发光,而绿色荧光蛋白并不需要与其他物质合作,只需要用蓝光照射,就能自己发光。
在生物学研究中,科学家们更多的是利用这种能自己发光的荧光分子来作为生物体的标记。将这种荧光分子通过化学方法挂在其他不可见的分子上,原来不可见的部分就变得可见了。生物学家一直利用这种标记方法,把原本透明的细胞或细胞器从黑暗的显微镜视场中“纠出来”。
可惜的是,传统的荧光标记在发光的同时,会产生具有毒性的氧自由基,导至被观察的细胞死亡,这叫做“光毒性”。因此,在GFP发现以前,科学家们只能通过荧光标记来研究死亡细胞静态结构。相反,GFP的光毒性非常弱,非常适合用于标记活细胞。生物学家们可以用GFP来标记几乎任何生物分子或细胞,然后在蓝光照射下进行显微镜观察。原本黑暗或透明的视场马上变得星光点点——那是被标记了的活动目标。对生物活体样本的实时观察,在GFP发现和应用以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然而,自GFP发现起经过了二十多年,才有人将其应用在生物样品标记上。1987年,道格拉斯•普莱沙克隆出了GFP的基因序列。1993年,在普莱沙的基础上,马丁•沙尔菲成功地通过基因重组的方法使得除水母以外的其他生物(如大肠杆菌等)也能产生GFP,这不仅证实了GFP与活体生物的相容性,还建立了利用GFP研究基因表达的基本方法,而许多现代重大疾病都与基因表达的异常有关。至此,生物医学研究的一场“绿色革命”揭开了序幕。
此后,谢尔盖•路基亚诺夫又从一种珊瑚中分离出了与绿荧光蛋白类似,但能发出红色光的荧光蛋白,预示着荧光蛋白可以有不同的颜色。美籍华人钱永健系统地研究了绿色荧光蛋白的工作原理,并对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化学改造,不但大大增强了它的发光效率,还发展出了红色、蓝色、黄色荧光蛋白,使得荧光蛋白真正成为了一个琳琅满目的工具箱,供生物学家们选用。目前生物实验室普遍使用的荧光蛋白,大部分是钱永健改造的变种。有了这些荧光蛋白,科学家们就好像在细胞内装上了“摄像头”,得以实时监测各种病毒“为非作歹”的过程。
下列对“绿色荧光蛋白”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置于蓝光灯之下,能发出绿色荧光的物质。
B.是从水母中提出的呈圆柱形的、中央基团能发光的蛋白分子。
C.是分子呈圆柱形,中央基团吸收蓝光,改发绿色的荧光的蛋白物质。
D.是能够作为生物体活细胞标记的蛋白质。

下列对原文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日本科学家下村修是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者。他不止发现了水母在受到外界的惊扰时会发出绿色的荧光的现象,更研究出水母的发光机制的关键物质绿色荧光蛋白。
B.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的发现,其科学价值还是隐形的,经过二十多年,不少科学家的继续奋斗,才使生物医学研究的一场“绿色革命”揭开了序幕。
C.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成功地通过基因重组方法,证实了GFP与活体生物的相容性,建立了利用GFP研究基因表达的基本方法。在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展应用上居功至伟。
D.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研究GFP的贡献一是对荧光蛋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化学改造,二是实时观察生物活体样本,监测各种病毒“为非作歹”的过程。

下列对原文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一切水母的发光机制并不是常规的荧光素/荧光素酶原理而是存在另一种能产生荧光的蛋白。这种捕获蓝光,发出绿光的蛋白质,就是绿色荧光蛋白。
B.萤火虫、珊瑚、和深海鱼类等大多数动物的发光机制是两种物质——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合作产生的结果。
C.GFP能发出绿光的条件是蓝光照射;AEquorEA viCtoriA水母能不要外界蓝光照射而发出绿光,是因为它利用自身物质在与钙离子结合时会发出蓝光。
D.红色、蓝色、黄色等荧光蛋白的发光机制与绿色荧光蛋白是相同的。

下列推断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也属于仿生学的体系,这项伟大成就的取得, 充分证明,即使是完善的学科,也还有无穷的未知领域,也还有无限的研究价值。
B.美籍华人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这既是中国人的骄傲,也应该引起中国人的思索和反省。
C.GFP对生物活体样本的实时观察的伟大突破,证明了科学技术具有无穷意义, 这促使人们以更大的兴趣和勇气,挑战现实中的难题。
D.科学家的伟大,不止是从平常现象发现不平常的问题,而且能研究出科学的原理 ,乃至发展到实际的应用。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尊重自然生命
王凤春
现代人类已经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据专家的粗略估计,地球生态系统40%多的初级生产力已被人类占有。人类留给其他生命的只有一些支离破碎的栖息地,它们大多在置于被保护的地位时,才有在自然中生存的机会。很多自然保护者艰苦跋涉难得一见他们要找寻的野生动物;现实中,野生动物几乎难得对人构成伤害。
虽然动物袭人的事件很少,但它毕竟对一些人的生命和财产构成了危害。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怎样理解和处理相关事宜呢?
我们暂不考虑那些生态中心主义者的关于人与其他生命都有其固有价值、相互平等的立场和观点,不妨从自然为我所用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从人类共同利益、个人利益及人类相应的道德和法律规范几个角度看一看。
当前,随着对地球生态系统科学认识的加深,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作为生命支持体系、作为各种潜在资源的价值了。稍有生态常识的人都明白,人类进一步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行为等于是自掘坟墓。让其他生命生存,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利益。
因此,人类应当不再侵蚀自然生命的栖息地,不再和它们争夺生存空间,留给其他生命一些独立的生存空间。在人们的行为对它们有可能造成干扰和危害时,要谨慎行事,若无充足理由,没有权力毁灭其他生命。这是人类对待已很脆弱的自然生命的道德和法律底线。
现在,有那么多的社会团体专门从事自然保护,有那么多的法律文件专门用于保护自然,要求人们承担尊重自然生命,谨慎行事的道德和法律责任,已经成为最具有影响力的道德和法律规范了。
人类的共同利益要求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给自然生命独立的生存空间。如果自然生命同人类各有其生存空间,它们怎么会闯入人的家园、对人构成伤害呢?但是,在人类足迹遍及全球的时候,许多情况下人们还要同自然生命共享资源,共同生活在一个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自然生命可能更加脆弱,需要被置于更加受保护的地位。为此,一些人在正当情况下将因保护自然生命的共同利益,遭受不得利用自然资源的损失,个别情况下还会受到自然生命的侵害。我们找寻的办法不是摆脱约束,报复自然生命,而是由政府对个人正当情况下受到的损害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并采取措施预防意外的发生。正如一些地方庄稼受到大象践踏,人的生命受到大象威胁时,最好的办法可能就是政府拿钱让与大象争夺栖息地共同生活在自然保护区的农民迁离。大象只有这么一点点自然栖息地了,农民在政府和社会帮助下则可能找到更好的家园。
人们需要坚决维护若无充足理由,没有权力毁灭其他生命这样的道德和法律底线。否则,将有可能打开滥用和残害自然生命的大门。一个偷猎者丧命于野生动物,人们为他叹息;但如果他声称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打死了受保护的野生动物,人们仍然不能让他逃脱法律的惩罚。
下列不属于要尊重自然生命的理由的一项是()

A.人类留给其他自然生命的只有很少的生存空间,它们只有得到人类的尊重和保护,才有在自然中生存的机会。
B.其他自然生命与人一样,都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都有其固有价值,和人类是相互平等,没有贵贱之分。
C.让其他生命生存,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利益。
D.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命的支持体系,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各种潜在的资源,具有利用价值。

作者认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了,其根据是什么?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人们对地球生态系统科学的认识加深了。
B.有那么多的社会团体专门从事自然保护,有那么多的法律文件专门用于保护自然。 C.要求人们承担尊重自然生命,谨慎行事的道德和法律规范,已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
道德和法律规范了。
D.在正当情况下受到自然生命的侵害时现在的人们并不是报复自然生命,而是由政府对个人受到损害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并采取措施预防意外的发生。

下列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球生态系统将近一半的初级生产力已被人类占有,所以现实中野生动物很难对人的生命和财产构成伤害。
B.若无充足理由,没有权力毁灭它们生命,这是人类对待已经很脆弱的自然生命的道德和法律底线。
C.作者认为,野生动物是理应受到保护的,偷猎者丧命于野生动物,是咎由自取不值得一提。
D.许多情况下,人还是要同自然生命共同生活在一个空间;在人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时,人可以采取撤离的办法。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中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人只是组成生态系统的一个部分和一个环节;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人是自然的主宰,其他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服务的。
B.为了维持物种的多样性,对已经很脆弱的自然生命我们要加以保护,而那些数量比较多的自然生命,如果不是特别的需要,我们也不能随意毁灭它们。
C.珍稀的野生动物是我们必须保护的对象,即使我们的生命受到了威胁,甚至是被野生动物杀死,我们也不能打死它们,否则逃不脱法律的惩罚。
D.现在,有那么多的社会团体专门从事自然保护,有那么多的法律文件专门用于保护自然,说明人类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融入科技元素的时装
我们有iPod和黑莓手机,手指轻轻触屏就可以选项。我们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我们变得机械化了,什么东西都分门别类。而时尚设计师也开始将高新科技元素融入服装中。
近年来,背包里开始设计有专放iPod的口袋,手袋一般也都有专放手机的小袋子。如今,前卫的时尚业开始将新科技置于衣料中,而不仅仅是为这些好玩的小玩意儿提供存放空间。
这种新科技服装有时看上去像是来自科幻片,有的像是情绪戒指,这种服装可以依据穿衣者的举止来感觉和判断他的心情,并据此播放适当的mp3歌曲。创新是不受限制的,有时看起来也可能很荒唐。荷兰乌得勒支艺术学院的大学生埃里克设计出一种高科技牛仔裤,在大腿部位装有无线电蓝牙键盘,后兜里放有鼠标,膝盖上装有话筒。有些人或许会觉得这种在大腿上敲键盘的方式有点儿不雅,但它凸显了这种高技术在推动服装技术的发展。还有人利用一种镍钛记忆合金,改变服装面料的质地,使之发光的嵌料可以移动,就像是它们在呼吸,有点儿像珊瑚随潮水移动一样。
英国服装设计师侯赛因•卡拉扬被公认是高科技服装的创始人,他两次荣获“年度最佳英国设计师”的美称。伦敦设计博物馆正在举办一场有趣而诱人的展览,其展出的全是卡拉扬的杰作。这些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他15年的设计生涯。其中的一件作品是由水晶和激光制成的服装,可以产生艳丽的光影闪烁的效果,还有两件带液晶显示屏的衣服,上面显示的是水底世界。卡拉扬认为,将科技融入时装是“创新的唯一途径”。
高科技服装设计师并不期望他们的作品很快会在大街上流行,但他们认为他们的努力正在慢慢引导时尚业的创意思维。纽约的服装设计师张安骅用热变色布料设计了一款皱褶叠层服装,它可展现出一幅纽约市地图。生产防寒服的奥尼尔公司研制出一种内置GPS定位系统的导航滑雪服。其袖筒上装有液晶显示器,可以显示滑雪者的坐标和地理信息,还可以导航。
(《参考消息》摘引美国《新闻周刊》2009年4月20日一期文章,略有删节)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所说的融入科技元素的时装的一项是 ( )

A.近年来,服装设计行业设的专放iPod的口袋,以及专放手机的小袋子。
B.埃里克设计出的在大腿部位装有无线电蓝牙键盘,后兜里放有鼠标,膝盖上装有话筒的牛仔裤。
C.纽约服装设计师张安骅用热变色布料设计的一款皱褶叠层服装。
D.奥尼尔公司研制出的内置GPS定位系统的导航滑雪服。

下列各项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当今时尚服装设计师将高新科技元素融入服装中是为了取悦消费者。
B.有的服装设计师利用一种镍钛记忆合金,改变服装面料的质地,使之发光的嵌料可以移动,给人以动感。
C.高科技服装的创始人侯赛因•卡拉扬曾两次荣获“年度最佳法国设计师”的美称。
D.高科技服装设计师期望他们的作品能够很快在大街上流行,并能够引领时尚。

下列各项中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融入科技元素的时装可以判断并调节穿衣者的心情。
B.埃里克设计的那种时尚牛仔裤很不雅观,不会有发展的市场。
C.当今时尚的创意思维正在为高科技服装设计师的这一努力所引领。
D.奥尼尔公司研制的那种导航滑雪服,可以用于到寒冷荒芜地带探险的人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绿色荧光蛋白
在没有导航设备的古代,人们走夜路往往需要依靠北斗星判断方向。绿色荧光蛋白正是生物化学中的“北斗星”。在它的指引下,科学家在21世纪初深入大片未知的科学处女地,成果层出不穷。
瑞典皇家科学院把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者和推广者。其新闻公报说,绿色荧光蛋白“已经成为现代生物科学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它的帮助下,研究人员能够看到以前所不能见的新世界,这包括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过程和癌细胞的传播方式等。
20世纪,生物学先后出现两次革命:一是生物化学奠基,其成果包括建立了活体细胞代谢通道的基本原理、了解酶的功能、对蛋白质的结构解析达到原子水平等;二是传统基因学与核酸学结合,形成现代基因组学。通过利用大量的先进分析仪器,这门学科在近年取得包括破译人类基因组图谱等成果。但这两门学科都面临一个重大难题——缺少跟踪活体细胞内部和外部分子实时变化的办法。绿色荧光蛋白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难题。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介绍说,绿色荧光蛋白是研究中发现的一种副产品。本次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下村修和同伴在从一种特殊水母中提取水母素时,偶然发现一种在紫外光下发强烈绿色的蛋白。这就是现在大红大紫的绿色荧光蛋白。
此次同时获奖的马丁·沙尔菲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指出,水母素和绿色荧光蛋白发光原理不同。水母素仍是荧光酶的一种,需要荧光素才能发光。而绿色荧光蛋白本身就能发光。这意味着,绿色荧光蛋白可以很方便地被植入生物体内,作为一种指示剂,跟踪和判断生物细胞的分子变化。
第三位获奖者、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改造绿色荧光蛋白取得多项成果,世界上目前使用的荧光蛋白大多是钱永健实验室改造后的变种。现在的荧光蛋白不仅荧光更强,而且除绿色外,还可以呈黄色、蓝色,有的还可激活变色。
在绿色荧光蛋白与其他技术变革的共同推动下,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的预言正在成为现实。
1.下列对于“绿色荧光蛋白”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绿色荧光蛋白“已经成为现代生物科学最重要的工具”,堪称生物化学中的“北斗星”。
B.绿色荧光蛋白出现前,生物学界缺少跟踪活体细胞内部和外部分子的实时变化办法,绿色荧光蛋白的出现使这一难题获得解决。
C.因为绿色荧光蛋白本身就能发光,所以它便于植入生物体内。
D.绿色荧光蛋白除绿色外,还可以呈黄色、蓝色,有的还可激活变色。这些呈黄色、蓝色和可激活变色的绿色荧光蛋白均为钱永健实验室改造后的变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绿色荧光蛋白被发现前,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过程和癌细胞的传播方式等很难被观测到。对此,科学家深感苦恼。
B.绿色荧光蛋白的出现,使得传统基因学与核酸学结合,形成现代基因组学,取得了包括破译人类基因组图谱等成果。
C.绿色荧光蛋白是本次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下村修和同伴在从一种特殊水母中提取水母素时偶然发现的,因而说它是研究中发现的一种副产品。
D.水母素是荧光酶的一种,需要荧光素才能发光;而绿色荧光蛋白本身就能发光。这是水母素和绿色荧光蛋白根本上的不同。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者和推广者,这说明一项技术的推广与发现一样都很重要。
B.虽然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是在偶然情况下发生的,但这当中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C.虽然绿色荧光蛋白不仅呈绿色,但因为它在被发现之初呈现绿色,所以人们也就一直保留“绿色荧光蛋白”这一称谓。
D.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和使用,将极大地推动生物学的发展,实现生物学的第三次革命,使21世纪成为生物学的世纪。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