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濉溪县2009届高三第四次月考29题)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每一代人都继承了前一代人创造的文化遗产,每一代人又把自己继承和创造的一份文化遗产传给后代,这种薪火相传的过程就构成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青少年应当成为文明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最近拟举办“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请根据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展览一: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中西文明的对照
⑴下表是展览中对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人物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
|
中国 孔子 |
古希腊 苏格拉底 |
时代特征 |
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铁农具、牛 耕出现,井田制瓦解;百家争鸣。 |
① |
思想观点 |
② |
知识即美德 “认识你自己” |
评价 |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孔子被尊称为圣人。 |
③ |
展览二: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存在的对西学的争论:
甲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
乙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丙认为乙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其意在“扬已抑人”。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⑵比较指出,甲、乙、丙三人对待西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⑶某中学准备就丙的观点开展一项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确定一个课题。
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展览结束语:与中外历史文化巨匠握手,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以下是展览的结束语:“21世纪是东方的时代”,这是近年颇为鼓舞人心的预言。在21世纪新形势下,“与中外历史文化巨匠握手,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
⑷请根据结束语及以上材料和问题,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
在欧洲方面,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1939年9月)
材料二
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
--摘自《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1941年12月)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国际背景。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改革开始于农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我国农村改革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材料一
1978年冬,小岗村的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大包干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革如同释放了魔力,次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达13.3万斤,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进入新时代,小岗村大力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颁发股权证,实现了村民"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转变,2017年,小岗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
材料二
为发展农村生产力,满足广大农民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的期盼,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业改革发展的文件。如1982年发布《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肯定"包干到户"等形式的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1991年颁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把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为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2016年制定《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推进"三权分置"改革;2018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导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深入。
(1)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先进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3)请就新时代青年学生如何发扬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提出三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