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半坡等遗址的陶文)                       (商代甲骨文)
材料二
                 
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材料三  马致远的元散曲《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什么现象?有何意义?
(2)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哪些有关宋代绘画特点的信息?体现了宋代怎样的社会风貌?
(3)材料三的元曲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时代风貌?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1920年代,“联省自治”思潮风潮风靡一时,梁启超、蔡元培、章炳麟等人也主张依照美国联邦制,由各省自制省宪法,实行自治,先后得到各省地方军阀的响应。孙中山认为联省自治阻碍他统一全国的大业,主张中国传统的中央集权式政治体系。1922年,孙中山组成联军欲进攻江西,开始武力统一中国行动。1926年蒋介石发动北伐战争,进入湖南,进而统一中国,联省自治的主张遂不了了之。
—百度词条《联省自治》
材料三在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中,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独立,成为“独立和自由的国家”,但“美利坚合众国”这个国名却是在1781年3月美国《邦联条例》生效时才最后定下来,即便如此,美国仍就是13个独立国家的反英联盟。现代意义上的美国联邦政府,只是在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被各州批准以后,于1789年4月正式成立的,至此,美国在法律上才成为一个统一和独立的国家。这样一种独特的建国史使州和联邦的关系成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美国究竟是联邦政府拥有唯一的主权,还是各州和联邦同时拥有主权,就成为美国建国初年争吵不休的问题。
——任东来《美国宪法的“默许权力”和联邦至上原则》
请回答:
(1)针对材料一中提及的这场著名辩论,秦始皇做出了怎样的决定?有何进步性?(6分)
(2) 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民国初年“联省自治”运动高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民国初期和美国独立初期两国面临的相同政治问题是什么?中美两国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有何启示?(10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所谓宪法者,就是将政权分几部分,各司其事而独立。各国宪法只分三权,没有五权。五权宪法是兄弟所创。
从前在东京同盟会时,本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党纲,预计革命成功就要实行五权宪法。不想光复之后,大家并不留意及此,多数心理以为推翻满洲就算了事。所以民国虽成立了十年,亦没有看见什么精彩,比前清更觉得腐败。这个缘故,我们也就可以知道,不用兄弟细说,必以五权宪法为建设国家的基础。我们有了良好的宪法,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家。
现在英国并不是行三权政治,实在是一权政治。英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是国会独裁,行议会政治;就是政党政治,以党治国。孟氏发明三权分立学说未久,就有美国的革命,订定一种宪法。美国即根据孟氏的三权分立学说,用很严密的文字订立成文宪法。孟氏乃根据英国的政治习惯,草成此种三权分立主张。后来日本的维新及欧洲各国的革命,差不多皆以美国为法订立宪法。英国的宪法并没有什么条文,美国则有极严密的条文,故英国的宪法又称活动的宪法,美国的宪法是呆板的宪法。英国以人为治,美国以法为治。英国虽是立宪的鼻祖,然没有成文的宪法。以英国的不成文宪法拿来比较我们中国的宪法,我们中国亦有三权宪法,……一是君权,一是考试权,一是弹劾权。而君权则兼有立法、行政、司法之权。
五权宪法,分立法、司法、行 政、弹劾、考试五权,各个独立。从前君主的时代有句俗话叫“造反”,造反就是将上头的反到下头,或是将下头的反到上头。在从前的时候,造反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这五权宪法,就是上下反一反,将君权去了,并将君权中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权提出,作三个独立的权。行政设一执行政务的大总统,立法就是国会,司法就是裁判官,与弹劾、考试同是一样独立的。
——摘编自《孙大总统五权宪法讲演录》(1921年1月版)
(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提倡“五权宪法”的目的。
(2)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对英国和美国政治、法律方面认识上的错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孙中山“五权宪法”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大事年表(部分)
1853年在家乡安徽参与帮办团练,抵抗太平军。
1861年组建淮军。
1862年率淮军调上海,升任江苏巡抚。
1863年奏准设立上海广方言馆,培养外语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人才。
1865年署理两江总督,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
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1872年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实行官督商办。
1874年与日本代表签订《北京专约》。奉召进京见恭亲王奕,力陈中国修建铁路的重要,亦因阻力太大,未能实行。
1875年与英国代表签订《烟台条约》。开始着手组建北洋海军。
1879年架设大沽北塘与天津之间电线。奏设上海机器织布局,官督商办。
1881年未经奏报修成开平煤矿唐山至胥各庄铁路,约10公里。
1885年与法国代表签订《中法新约》。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1895年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与日本代表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同情维新变法,暗中回护个别“新党”人士。
年底被任命为勘河大臣,复勘山东黄河工程。
1901年与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十一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
材料二过去说李鸿章崇洋迷外,投降卖国,……现在大幅度转变到说李鸿章有爱国主义思想,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戏剧式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呢?我认为,李鸿章还是李鸿章,这种戏剧式的变化,是政治上的需要反映到了我们的历史研究上来,……我们的历史研究,仅仅服从某个时候,某种政策的需要,非带片面性不可。
——陈旭麓《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1988年)
(1)依据材料一所述史实,概括说明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经西汉一代的变化,郡级政区(郡与国)比秦代大幅度增加。……因此西汉末年的郡国总数增至103,共统辖1587个县级政区,平均每个郡国的管理幅度为15个县,也还算适宜。但是对中央政府而言,直接管理百来个郡,幅度确实太大了,因此汉武帝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14部,作为监察区。首都周围诸郡由司隶校尉部所辖,其他郡国则分属13个刺史,每部设刺史1人,按六条规定监察地方长官的行为,但不管理地方行政事务。……这种以小官监察大官的制度颇为有效,郡太守都能克尽职守,奉公守法……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自联邦宪法生效之日起,州丧失了作为主权政府的地位,仅能行使其保留权,既未让与联邦政府又未被禁止行使的各种权力。由于州的权力是与州俱生而来的,所以各州的保留权不像联邦的权力那样,被州宪法详细列述,界限十分明确,甚至使州的保留权与联邦的授予权的界限也模糊不清。……
地方政府,由州政府设置或撤销。地方政府的权力是由州政府授予的。城市的宪章由州议会颁布,并根据州议会的意志予以废除或修改。未经州议会的同意,地方政府不能采取任何新措施。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州立法机关控制市的权力开始放宽。到20世纪,新英格兰和中西部地区的某些州开始实行与地方政府分权。
——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材料三 “扁平化管理”是相对于传统的等级结构管理模式而言的。传统组织的特点表现为层级结构,即在一个企业中,其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组成一个金字塔状的结构。董事长和总裁位于金字塔顶,他们的指令通过一级一级的管理层,最终传达到执行者;基层的信息通过一层一层的筛选,最后到达最高决策者。而扁平组织则是指当企业规模扩大时,改变原来的增加管理层次的做法,转而增加管理幅度。当管理层次减少而管理幅度增加时,金字塔状的组织形式就被“压缩”成扁平状的组织形式。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西汉和美国地方行政管理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的不同原因。
(2)运用材料三相关理论评价汉代和美国的行政管理制度。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确定往往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社会发展的推动。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元、天宝中……是以进士为士林隼逸,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成出于是。——(唐)杜佑《通典》卷15(选举三)
清代乾隆年闽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美才,其术美善于此。”一“入彀”一“牢笼”、“疆策”,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
材料二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一一张之洞等在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1)据材料一,指出杜佑和鄂尔泰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2)“忠孝”观念在我国渊源流长,两宋有重大发展,20世纪初有人强烈抨击,列举这两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方面有什么特点。指出这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4)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