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杜 袭
后 ( 杜 ) 袭领丞相长史,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太祖还,拜袭附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徒洛、邺者,八万余口。夏侯渊为刘备所没,军丧元帅,将士失色。袭与张 、郭淮纠摄诸军事,权宜以 为督,以一众心,三军遂定。太祖东还,当选留府长史,镇守长安,主者所选多不当,太祖令曰:“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 ? ”遂以袭为留府长史,驻关中。时将军许攸拥部曲,不附太祖而有慢言。太祖大怒,先欲伐之。君臣多谏:“可招怀攸,共讨强敌。”太祖横刀于膝,作色不听。袭入欲谏,太祖逆谓之曰:“吾计以定,卿勿复言。”袭曰:“若殿下计是邪,臣方助殿下成之;若殿下计非邪,虽成宜改之。殿下逆臣,令勿言之,何待下之不阐①乎 ? ”太祖曰:“许攸慢吾,如何可置乎 ? ”袭曰:“殿下谓许攸可如人邪 ? ”太祖曰:“凡人也。”袭曰:“夫惟贤知贤,惟圣知圣,凡人安能知非凡人邪 ? 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人将谓殿下避强攻弱,进不为勇,退不为仁。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②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今区区之许攸,何足以劳神武哉 ? ”太祖曰:“善。”遂厚抚攸,攸即归服。注:①不阐:不开明。 ②鼷 x ī鼠:鼠类中最小的一种。
1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绥怀开导 ②可招怀攸 ③臣方助殿下成之 ④虽成宜改之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2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袭与张 、郭淮纠摄诸军事 纠摄:纠集整顿
B 权宜以 为督 权宜:暂时采取的适宜的措施
C 皇皇而更索 皇皇:心神不安的样子
D 时将军许攸拥部曲 部曲:私人的队伍
3 对下列文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太祖逆谓之曰 ②何足以劳神武哉
A ①太祖迎接杜袭对他说 ②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圣明威武呢
B ①太祖迎接杜袭对他说 ②为什么要动用我们的神武之师呢
C ①太祖迎头拦阻着对杜袭说 ②为什么要动用我们的神武之师呢
D ①太祖迎头拦阻着对杜袭说 ②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圣明威武呢
4 对“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现在是豺狼当路,原先是狐狸当路 B 现在豺狼当路,狐狸却走在前边
C 不应在豺狼当路的情况下先打狐狸 D 虽有豺狼当路,但应先打狐狸
5 对“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一句译得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听说千钧重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万石重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B 我听说千钧重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能盛万石粮食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C 我听说张力上千钧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发动扳机;能盛万石粮食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D 我听说张力上千钧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发动扳机;万石重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6 文中多次出现“太祖”“殿下”两种称谓,二者全指曹操。有时称“太祖”,有时称“殿下”,这是因为 ( )
A 二者全是尊称,有时称“太祖”,有时称“殿下”,是为了使文章用词富于变化。
B 在作客观叙述时称“太祖”,在写对话时称“殿下”。
C 太祖是曹操的庙号,是文章作者陈寿对他的称谓;当时曹操被封为魏王,所以杜袭尊称他“殿下”。
D “太祖”比“殿下”地位更尊,所以歌颂他时称“太祖”,批评他时称“殿下”。
7 文中用“骐骥”“豺狼”来比喻人,二者分别指的是 ( )
A 杜袭 张鲁 B 杜袭 刘备 C 张 张鲁 D 张 刘备
8 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文中写了杜袭在“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时立下了战功,并劝曹操不要攻打许攸。
B 杜袭“驻关中”的任务是防备刘备军队的侵犯,他的官职是留府长史。
C 杜袭的主张是正确的,后来许攸的归服证明了这一点。
D 杜袭不怕“太祖横刀于膝”积极进谏,并善于用比喻说明道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用斜线(/)给下面划线部分的文言文断句 (不超过6处)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答苏武书>>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
【注】①贰师:指贰师将军李广利。②上:汉武帝。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步兵五千人单于庭涉:到,进入。
B.斩车辐而持之徒:仅仅。
C.单于其后遮:遮盖。
D.犹有得归报天子者脱:逃脱。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陵军队骁勇善战的一组是 ()
①力扼虎,射命中②千弩俱发,应弦而倒③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
④陵军战一日数十合⑤四面射,矢如雨下⑤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分散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B.李陵非常勇敢。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匈奴难以取胜,准备撤兵。
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众突围,韩延年战死,因四百多人逃回塞内,李陵被迫投降。
D.李陵得到了司马迁的高度评价,认为可以和古代名将相比;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将司马迁施腐刑下狱。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陵军侯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
(2)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 夜 昏 怠 辄 以水 沃 面 食 不 给 啖 粥 而 读 既 仕 每 慷 慨 论 天 下 事 奋 不 顾 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醉书斋记清•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加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④,只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瞷(jiàn):窥视。③刺:名帖。④刘伶断饮:刘伶或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晨起,即科头甫:刚刚
B.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始进间:机会
C.只余酒脯,补五脏劳耶赚:获取
D.客伺久,辄大怒诟:责骂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竹床一,坐之不敢兴兵拒大王
B.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积土成山,风雨兴
C.或变味,亦不觉也臣死不避
D.余怅然久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
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B.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后的状态,展示
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
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

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
②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
③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山 魈[南朝·齐]祖冲之
宋元嘉初,富阳人姓王,于穷渎中作蟹簖。旦往视之,见一材头,长二尺许,在簖中而簖裂开,蟹出都尽。乃修治簖,出材岸上。明往视之,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王又治簖出材,明晨往视,所见如初。王疑此材妖异,乃取内蟹笼中,系担头归,云:“至家当斧破燃之。”
未之家三里,闻中倅倅动,转顾,见材头变成一物,人面猴身,一手一足,语王曰:“我性嗜蟹,日实入水破君蟹簖,相负已多,望君见恕。开笼出我,我乃山神,当相佑助,全簖得大蟹。”王曰:“汝犯暴人,前后非一,罪自应死。”此物转请乞放,王回顾不应答。物曰:“君何姓何名,我欲知之。”频问不已,王遂不答。家转近,物曰:“既不放我,又不告我姓名,当复何计,但应就死耳。”王至家,积火焚之。后寂然无复异。
土俗谓之山魈,云:知人姓名,则能中伤人,所以勤问王,正欲害人自免。
(选自《述异记》)
【注】 ①山魈(xiāo):一种猿猴。②穷渎(dú):小沟渠。③簖(duàn):插在沟渠中用拦捕鱼蟹的竹围栏。④材头:木头,木材。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材头变成一物向:原先
B.日实入水破君蟹簖比:最近
C.此物转请乞放顿:顿时
D.家转近去:距离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山魈奸诈的一组是()
①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②君何姓何名,我欲知之③当复何计,但应就死耳④我乃山神,当相佑助⑤频问不已,王遂不答⑥后寂然无复异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魈为了偷吃河蟹,毫不顾惜地把王某辛苦做成的蟹簖弄裂,弄裂后还要幻变成一段木头留在簖中,造成是上游冲下的一段木头把蟹簖撞裂,以致于蟹全部逃走了的假象,以此捉弄王某。
B.开始王某不以为意,后有所察觉,最后开始怀疑了:天下哪有这么巧的事情呢,放在岸上的木头怎么会自己长腿反复撞入蟹簖中呢?于是,他把木材带回家准备烧掉,这样一,山魈弄巧成拙,现出了原形。
C.山魈被王某抓住后,先是变成人面猴身恐吓王某,接着以佑助其捕蟹诱骗王某,最后频频问王某的姓名想设计加害王某,幸亏王某知道山魈的鬼蜮伎俩,最终将它烧成灰烬。
D.文中的山魈是世上恶人的写照,自己非但不劳而获,还要欺骗愚弄、甚至设计陷害他人,但恶有恶报,山魈被王某积火焚烧,“后寂然无复异”,曲折地表达了人们除恶务尽的愿望。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往视之,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
(2)乃取内蟹笼中,系担头归,云:“至家当斧破燃之。”
(3)开笼出我,我乃山神,当相佑助,全簖得大蟹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臣 闻 战 以 勇 为 主 以 气 为 决 天 子 无 皆 勇 之 将 而 将 军 无 皆 勇 之 士 是 故 致 勇 有 术 致 勇 莫 先 乎 倡 倡 莫 善 乎 私。此二者,兵之微权。英雄豪杰之士,所以阴用而不言于人,而人亦莫之识也。
(节选自苏轼《倡勇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