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3年8月27~29日,举世瞩目的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首次六方会谈最大的成功是确认了朝鲜半岛的无核化,启动了和平解决朝鲜半岛的历史进程。这次会谈为继续通过对话方式解决朝鲜半岛问题奠定了基础,向着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以后的关于朝鲜半岛局势问题虽一波三折,但和平解决一直是主流得到共识。
(1)朝核的六方会谈指的是哪六方?
(2)首次六方会谈的成功举行说明了什么?
(3)首次朝核六方会谈是中国倡导并推动的,中国为什么要这样做?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首次六方会谈的成功有什么重要意义?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胡锦涛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些论断都是对世界历史发展经验的总结,请回答:
(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2)简要阐述17世纪至20世纪初自然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荣革命”之后,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辉格派和托利派为 代表的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合一致赶走了国王詹姆士二世。新的国王是被议会“邀请”来的,国王权力的来源已不是上帝而是议会了……。英国(权利法案)明确了国王必须根据国会意愿行使行政权力的基本原则……18世纪初开始,辉格党在英国长期当政,议会制度逐渐确立,内阁责任制度开始形成。
——王觉非《欧洲五百年史》
材料二:伊藤博文说;“一国之权力,以君主大权为其枢轴,凡百权利皆由来于此。”依此原则。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大皇总揽统治权”,天皇可以解散议会、批准立法。任免文武官员,
军队只对天皇负责等。关于议会,内阁,该宪法规定:“凡是法律都要经过帝国议会的承认”,“大皇经帝国议会承认施行立法权。”“行政权统一于帝国内阁”,“凡大政必由内阁及各部施行,不出二门,”伊藤博文说,内阁“一方面对君主负有政治责任,另一方面对议会也负有同样责任。”
材料三:因为国家乃一公体而非私体,宪法赋予国家各个机关以适当的职守,使整个机体循环有序,君主要在“宪法的范围内行其大权”。
——清水伸《明治宪法制定史》
(1)近代英国和日本建立了什么类型的政治体制?建立的背景分别是什么?
(2)分别概括两国君主与议会(内阁)之间的权力关系?
(3)列举中国近代主张仿效英、日政体的两个著名资产阶级政治派别及其所发起的政治运动。
17世纪的中国和欧洲几乎同时产生了要求社会变革的进步思潮:中国的思想家黄宗羲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欧洲启蒙思想兴起。可是当时的中国却未能掀起如欧洲启蒙运动般的思想解放运动。试结合17世纪中国和欧洲的社会状况,分析评价这一历史现象。
右图是一张摆满棋子的中国象棋棋盘,请回答下列问题
(1)棋子中的“炮”,有时也写作“石”字旁。“火”旁的“炮”出现最早不会早于中国什么朝代?
(2)作为封建时代中央官职的“相”曾一度被称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中国历史上,“相”何时开始设置何时淡出历史舞台?
(3)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部的两对基本矛盾之一,唐宋时期,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传说象棋是舜的弟弟象发明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参阅下图
![]() |
材料二:“西欧与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友,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的那种挑战。”
━━ 摘自《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材料三: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与世界社会隔绝的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材料四: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国际环境,尤其是欧洲发生的变化,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机会”,“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善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美国战后在欧洲实施了什么计划?其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一中美国的目的能否实现?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尼克松在任期间,在调整与中国关系上进行了哪些活动?有何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70年代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