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其重要背景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 |
| B.中美已经建交 |
| C.中苏关系正得到改善 |
| D.“文化大革命”结束 |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撰写《共产党宣言》时曾预言当时资本主义已走上穷途末路,死期临近。但是过了近半个世纪,恩格斯在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写道,过去的判断“是不对的,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资本主义还有很强的“扩展能力”。下列符合恩格斯这一论断的是
| A.巴黎公社失败 | B.欧洲三大工运失败 |
| C.俄国七月事件 |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
英国《独立报》在2010年5月发表文章指出,马克思150年前就预言到了这轮金融危机,马克思成了人们重新热议的人物。……经济不景气让马克思突然一夜之间又变身大明星,这主要是由于马克思( )
| A.发表《共产党宣言》160周年 |
| B.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导 |
| C.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剖析 |
| D.对俄国十月革命的精确预言 |
学者们喜欢这样形容德国:这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拷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当它用思想来拷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便有了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明德国在拷问世界的历史事实有
①德国的启蒙思想深化了欧洲启蒙运动
②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诞生
③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④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向二战中被纳粹德国屠杀的犹太人谢罪
| A.①②③④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根据德国“1871年宪法”,皇帝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而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总统权力不仅受到议会的制约,还受到内阁部长们的制约。下列有关两者差别的原因分析更为合理的是()
| A.维护统一成果是德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防止发生君主势力的复辟是法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 |
| B.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是德国迫切的政治目标,防止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是法国当时的政治目标 |
| C.维护德国军国主义传统是德国统治者的主要动机,平息共和派的不满情绪是法国君主派的主要动机 |
| D.实行君主专制很符合德国各阶级的政治利益要求,实现普选权是法国当时各阶级要共同争取的权利 |
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这反映了
|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
| 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
| C.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
| D.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