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日寇入侵内蒙古西部,成吉思汗陵的安全受到威胁,国民政府将成陵西迁至甘肃榆中县兴隆山。这一行动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 )
A.体现了国民党的民族平等政策 |
B.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共同抗日 |
C.促进了民族融合 |
D.使文物免受日本侵略者的破坏 |
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 )
A.19世纪70年代 | B.19世纪80年代 |
C.19世纪90年代 | D.20世纪20年代 |
据钱穆《国史大纲》记载:“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由此可知当时( )
A.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得以强化 | B.君权不断被削弱,相权得以强化 |
C.地方权力削弱,中央权力加强 | D.相权对君权有制约作用 |
古代有位思想家提出“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这位思想家是 ( )
A.老子 | B.李贽 | C.朱熹 | D.王阳明 |
《韩非子》里记载了一则“郑人买履”的故事,“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从中得出的最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 B.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 |
C.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D.家庭手工业发展 |
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
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
C.倡导文艺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
D.这一方针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提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