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杂剧的产生
“杂”与“剧”本为两个独立的字眼,唐人将其捏合为“杂剧”一词来概括某种表演形式时,自然要受到当时语言环境的影响。换言之,在“杂”与“剧”的诸种义项中,唐人的取义势必要打上时代的烙印。同时,“杂”与“剧”的组合也势必最能体现它所要概括的表演形式的基本特征,让人观其名而知其实。那么,最初的“杂剧”之名所要表达的特征是什么呢?其一是“杂”,也就是说,此种伎艺属于娱乐性质的俗乐而非雅乐,同时,该伎艺形式多样,杂七杂八。其次是“剧”,也即此伎艺包含了戏谑的科白形式。因其“杂”,所以杂剧最初包含了许多杂戏的内容,这是杂剧从散乐杂戏是脱胎的痕迹;因其有“剧”,故其表演中又包含了诨科对白的因素,这是杂剧区别于杂戏的重要标志。在这两个特点中,“杂”为形,“剧”为神,前者使杂剧形式多样化而具有综合性的优势,后者则使杂剧超越百戏的伎艺表演而升华为戏剧艺术。
明乎此,我们就知道最初时杂剧何以和杂戏混称,就能了解杂剧与诸戏的差别,就能明白杂剧之名,之所以有从诸多的歧称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因为杂剧本身包含杂戏的内容,所以杂剧有时也被称为“杂戏”、“百戏”、“角抵之戏”、“参军戏”等名(其例证说下节)。这些名称要么过于宽泛而不能体现杂剧这一表演形式的特点,如杂戏、百戏;要么过于具体而不能概括杂剧的基本形态,如角抵、参军,从而最终将冠名权拱手让给了“杂剧”。
由此,我们还明白了另一个问题:杂剧何以会在唐代产生。虽然与剧谈戏谑相近的俳优滑稽周秦就有记载,虽然与杂剧同属一路的散乐百戏先秦也已出现,但直到魏晋,二者一直局限在滑稽说白和伎艺性表演的戏路里,未越雷池一步。这一僵局,直到杂剧的问世才被打破。而杂剧之所以在唐代出现,是因为有了适宜的土壤,这一土壤就是魏晋以来盛 行的剧谈之风。剧谈作为一种戏谑斗嘴,不仅有诙谐滑稽,而且更强调“斗”即对抗性,其蕴涵的新的戏剧因素——“剧”,也即诙谐的话语冲 突很容易在这片活土上发育为新戏种。那么,剧谈之风自何而来?我以为来自魏晋的论难。论难不自魏晋始,但成为社会习尚则在魏晋。当时的士大夫受佛教玄谈的影响,好斗机锋,论难成风,王衍、王澄、谢鲲之辈皆为论难高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由于佛教论议的影响,论难逐渐向伎艺化、通俗化转变,由学术活动转化为民众的娱乐活动。剧谈就是一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戏谑性质的通俗论难。在斗口一义上,二者相通。《钓矾立谈》:“是以一时豪杰,如萧俨、江文蔚……之徒,举集其门。(韩)熙载又长于剧谈,与相反复论难,多深切当世之务。”这里,“剧谈”与“论难”并举,可见其意相近。当然,如前所述,剧谈更具有戏谑诮难之义。事实上,某些带有嘲诨意味的论难,已和后世的戏剧相当接近,如《启颜录》中有一段北齐弄痴人石动筒与法师的论难即是例子。
(节选自刘晓明《杂剧起源新论》)
1.“杂剧”之名所要表达的特征是什么?请简要作答。
答:
2.“杂剧”与诸戏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答:
3.作者认为杂剧产生于唐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4.根据文意作推断,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
A.杂剧脱胎于散乐杂戏,插科打诨、念唱做打等戏剧因素是不断增强的。 |
B.杂剧也称为“杂戏”、“百戏”、“角抵之戏”等,因为它们都属于娱乐性质的杂俗之乐。 |
C.论难剧谈谐趣的话语冲突是杂剧对抗性诨科的诱因,它促使滑稽戏语向具有对立冲突的杂剧转化 |
D.论难剧谈的盛行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倾向,使戏剧性的诨难成为一种被人接受的娱乐方式。 |
E.佛教的传播及其教义的影响是杂剧成为剧的重要原因。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让学术与思想贴近大地
吕绍纲
10月23日,北京大学中文系迎来百年庆典。
一个科系的历史,相对于国家史、民族史来说,似乎微不足道。但由于特定的机缘,却让其与民族国家的文化心路,唇齿相依。在百年纪念的特殊时日,循着这样的文化脉络,我们能获得怎样的启示?
从倡导文学革命、肩起新文化运动大旗的陈独秀,到立志改造国民性、紧握鞭挞“吃人社会”投枪匕首的鲁迅;从促进国语统一运动中沈尹默等学者的坚定身影,到“以文章报国”莘莘学子的深厚情怀;在北大中文百年跌宕起伏的历史中,时代的主题虽在不断转换,但“阐学术之真谛,济苍生而文章”的精神始终薪火相传。前辈先贤不仅坚持做“一流的学问”,而且矢志于“经世之思想”。正是学术和思想的双重滋养,让北大中文教育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显示出一个科系非同寻常的意义。
有人说,北大中文系或可称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造梦工厂”,启蒙救亡之梦、文明昌盛之梦,梦梦相扣,少的是个人梦,多的是家国梦。
有的梦,已然实现,有的梦,还在路上。虽然时光移易,但“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的治学宗旨,“为国学问、报国文章”的精神期许,却在一个方面树立起让人尊敬的标杆。正因为有它,才能在历史黑暗混沌的“铁屋子”中,发出一声呐喊,点亮开启民智的灯火;才能在急功近利的众声喧哗中,重提精神守望,保留一份低调与朴素;才能以百年不变的热忱,坚守理想,贴近大地,融入国家思想文化建设的大潮。
为国为民,不落俗世。做有思想的学术,出有学术的思想,二者不可偏废。这样的追求,又何尝不是人文学科应有的品质?
既立足学术之根本,又保持人文关怀的品质,以思想造就“溢出效应”,尽可能服务国家民族发展的大主题,这是一代代先贤的执着理想,又何尝不是大学精神的真谛所在?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人慨叹,人文学科逐渐被边缘化。然而,可怕的,不是风光不再,而是忘却人间情怀,埋头自顾一亩三分地,失去了提出问题、创造思想的能力;可怕的,不是种种社会问题,而是自我的精神沉沦,插科打诨,人云亦云,缺乏对流俗的抵制和对责任的担当;可怕的,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忘却大学之道、丢弃文化启蒙,变成没有理想的揾食者。
站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历史节点,站在中西文化话语权依然不对等的今天,站在意识形态纷繁复杂的当下,我们将更清晰地认识到,人文学科不仅担负着传承文明、推进学术进步的重任,更担负着坚守民族国家文化与精神底线的重任。
让学术与思想贴近大地。纪念北大中文百年,也正是期望当代学人能有这样一种抱负,能重拾前辈先贤的遗风,从而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9日)“人民时评”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北大中文百年即是国家民族命运百年。 |
B.大学精神的真谛在于立足学术根本、保持人文情怀。 |
C.文化启蒙与国家思想文化建设仍是“在路上的梦”。 |
D.为国为民、不落俗世是人文学科的品质。 |
E.纪念北大中文百年的目的在于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自觉、自强。下列不能作为不少人慨叹人文学科“逐渐被边缘化”依据的一项是()
A.人文学科风光不再。 |
B.人文学科缺乏担当。 |
C.人文学科面临种种社会问题。 |
D.人文学科独善其身。 |
当代学人如何实现学术与思想贴近大地?请概括、分点作答。
发展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是什么?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东方腾起一条龙
本报北京4月18日讯(记者朱海燕江耀明)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开工,由此中国“经济起飞的脊梁”挺得更直。
上午9时,开工仪式在春阳送暖、万木摇绿的大兴举行。干练的温家宝总理微笑着拉去红绸,为京沪高速铁路有限公司揭牌。 这项世界注目的盛大活动,在和煦的东风中,仅用了10分钟。 新一届政府快捷务实的作风,和这一伟大的事件,将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是当今一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
全线设21个车站,设计时速350公里。双向输送能力每年达1.6亿人。 这条投资2209.4亿元的铁路5年建成后,北京到上海由10小时将缩至5小时。 此线贯穿沿线四省三市,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 四省三市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5%,人口占全国的26%,GDP占全国的40%,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最具潜力的黄金高地。 但历史也给我们呈现另外一面: 仅占全国铁路2%的既有京沪铁路,2007年,客运密度为4782万人公里,货运密度为6277万吨公里,分别是中国铁路平均密度的5.2倍和2.1倍,成为地球上最忙最累的铁路。
于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京沪高速铁路上马。 高铁建成后,京沪间实现客货分流,年货运能力将达1.2亿吨。 这项工程起步于1993年。近年来,我国围绕高速铁路技术完成了400多项科研试验,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同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铁路掌握了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制造技术。经过铁路第六次提速,掌握了时速200公里及以上成套技术,形成了自主技术体系,为京沪高铁提供了技术支撑。
发展高速铁路,是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举。高速列车每人公里燃料消耗比汽车低2.5倍,比中程客运飞机低4倍,占地仅相当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的1/2。
高速铁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1964年10月1日,第一条高铁在日本东海道问世后,很快迎来了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召开。
经过44年的提高和完善,目前已有11个国家和地区共1万公里高铁投入运营。至2020年,我国将建成18000公里高速铁路。
9时零8分,温家宝以洪亮的声音宣布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开工后,他和10位建设者一起挥锹,为工程奠基。
记者注意到,这个时间距1978年10月18日,邓小平登上日本新干线高速列车那一刻,将近30年。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为京沪高铁起航铺平了道路。
京沪之间,关于铁路的话题太多。1876年,上海至吴淞口的第一条铁路,和1881年建在北京附近的唐胥铁路,都短命告终。
京沪高速铁路,只有在共产党人手中才能梦想成真。(选自《中国铁道建筑报》)本文的标题“东方腾起一条巨龙”含义深刻,请从修辞角度入手分析其寓意。
本文穿插了大量的背景材料,请概括说明作者主要引用了哪几个方面的背景材料
本文见报之后,反映十分强烈。有上百家媒体对京沪高铁作了报道,而读者认为此篇是最深刻、最有力的一篇。请从新闻的特点和主题两个方面,分析本文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实用类文本阅读
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的文化老人陨落。
王世襄生于1914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朝中大官,母亲是书香门第,他年轻时就在燕京大学读书。王世襄虽然出身豪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画、陶瓷这些也都是通的,他更关注的却是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捉獾、养鸽、驯鹰、养狗等等。他的很多对于这些方面的研究,就不被许多人看成是学问。
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他被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少年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北京城可以算得上是小有名气。他玩过一只白鹰,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一袋洋面粉才两块五。王世襄头一次托人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
王世襄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判断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艰苦的学问。王世襄曾说: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
即使“雕虫小技”,王世襄都“玩”出了道道,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等等。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儿,同样都非常精深而成一领域之专家。2000年,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
王世襄于l940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国难频仍的年代,他们在荒野中寻找中华文明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重又缝合。l945年8月,日本投降。经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战乱损失的文物。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的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他得知沦陷时期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于是通过其父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终于没收了杨宁史的青铜器240件,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
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来抄家,就此保住了大批文物。
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收藏了那么多宝贝,却在晚年都拍卖回流到了社会。王世襄最终选择了“散尽”,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
王世襄自称“书呆子”,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风以及漫画家张光宇来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小院越来越热闹,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里
有一件物什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袁荃猷买菜用了多年的提筐。2003 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一”的情景。他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两个墓穴之间,能与妻子“生死永相匹”。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两个墓穴之间,能与妻子“生死永相匹”。
编选自《马未都忆王世襄: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一些人的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并不是否定钱钟书的国学大家的地位,主要突出了王世襄在民俗研究和文物收藏上的贡献。 |
B.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而对“玩物”投入热情,也说明了他的“杂”与“通”。 |
C.王世襄一生始终秉持研究与发展文化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有意识地关注“雕虫小技”,著述颇丰,他的《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锦灰堆》等书都代表其成就。 |
D.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收藏了许多宝贝,却在晚年散尽收藏,这表现他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也表现他性情豁达。 |
E.这篇人物传记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说明,展示了王世襄性格的不同侧面,记叙颇为生动,而评介性文字里又渗透着作者的敬佩之情。从全文看,文章表现了王世襄的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王世襄的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而他对自己的判断又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这篇传记标题《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既概括王世襄先生生平,又道出事理,颇有深意。请你就对“学问与乐趣”、“藏与散”这两组关系的理解,任选一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
病房里发生的事
邹厚龙
吴书记的脚崴了。
有个叫花桥场的村子突发洪灾,吴书记在深夜12点接到电话,便驱车赶到村里。
这时,夜色如墨,疾雨如注,他亲临现场指挥抢险,转移灾民,又急又忙,不慎摔进了一个泥坑,待他从地上爬起来,才发觉左脚一阵剧痛,他咬着牙,瘸着脚,继续坚持。
直到曙光初露,险情排除了,受灾群众安顿妥当,他才坐在一块石头上,把鞋子脱下来,发现脚脖子肿得像纺锤。
须在此卧床观察几天才行!”吴书记只得住院。同病室里还住着一个脑瘤患者,病魔在凶狠地折磨着这个可怜的乡下老头,他痛苦地抱着脑袋在床上打滚,凄惨的呻吟声像针尖一样刺耳锥心。吴书记凑近轻轻地问:“老人家,药不管用么,怎么治着还这样呢?”老头摇摇头。“唉,医生说非得动手术,可一趟手术下来费用
起码要上万块。”老头哀叹道,“可我没有钱,一块钱也交不起了,家里已为我把过年的猪都卖啦,还欠了一屁股债。”
“哦?那该如何是好呢?”吴书记流露出焦急的神色。
“现在,医生好像都不爱给我用药了,”老头伤心地说,“我只有躺在床上等死啦!” 吴书记双眉紧锁,脸上布满忧虑的神色,随即把兜里所有的钞票都掏出来递给他,老头感动得眼泪汪汪。不大工夫,吴书记受伤住院的消息不胫而走。真是个好时机呀,想谢恩的,想献媚的,想巴结的,都准备来病房探望一番,借此表示表示。于是,他的病室里开始热闹了。最先来探望他的是毛局长。他提来一袋新鲜水果,同时把几张大票子硬往吴书记的手里塞,但吴书记坚决拒收,搞得毛局长无所适从,十分尴尬。吴书记便说:“这水果我收下啦!”他拿出几个又红又大的苹果,递给了旁边病榻上的老头:“大伯,尝尝吧!”第二天一早,吴书记跛瘸着脚,悄悄溜出了医院,让前来探望他的人全扑了空。但这不要紧,他们都听说了同病房的老头就是他的大伯。他们就是来看吴书记的大伯的。病房里照旧人来人往,老头的病榻边围满了人。当然,来人都不会空手,他们肯定要送病人一份礼金。这使老头更加惶惶不安,他无奈地说:“唉,我不是他大伯,你们弄错啦!” “老人家,您就别装糊涂了。”来人说,“拿着吧,回去只要跟您的侄儿替我美言几句就行啦。”
后意味深长地笑道:“哈哈,坏事往往也能办成好事……”
下面对小说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二段中“夜色如墨,疾雨如注”的景物描写用了比喻手法,目的只是突出当时天气情况的恶劣。 |
B.当吴书记觉得自己的脚伤不重不想住院时,主治医生严肃地说:“在这儿,你是我的病号——得听我的!”这表明主治医生工作认真,做事严谨,对病人一视同仁,不因病人是书记就格外对待。 |
C.吴书记提前出院,许多来医院看望却扑了个空的人并不失望,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为看书记大伯而来的,他们真心希望大伯能早日康复。 |
D.本文善于捕捉人物的神态,如医生的“严肃”,书记的“淡然”、“焦急”、“忧虑”,毛局长的“尴尬”、“热情”,老头的“惶惶不安”都极为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
E.这篇小说通过描写吴书记因脚崴住院,各色人等都对书记极尽巴结、阿谀之能事,讽刺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表达对正义的呼唤。文章结尾引入深思。简要分析吴书记这一人物形象。
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
对于吴书记“变相收受礼金,帮助乡下老者”这一行为,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何为国学
方克立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13000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学无分中西”意义上说,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又边界不清,所以有学者主张慎用,而事实上它已广泛流行。 |
B.目前学界所言的“国学”,实际上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指称的是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 |
C.广义的国学的研究对象、范围,除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外,还包括传入中国的近现代学术文化中的西学和马克思主义。 |
D.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六艺之学”。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
B.狭义的国学概念既是![]() |
C.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
D.“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譬如“医家”,收录历代中医古籍一万三千余部,可归入“集”部。 |
B.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 |
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存在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说明现代学科具有很强的交融性。 |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既要对它心存敬意,又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批判和创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