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黄香传
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也①。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丧,乡人称其至孝。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香家贫,内无仆妾,躬执苦勤,尽心奉养。遂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初除郎中,元和元年②,帝诏香诣东观,读所未尝见书。香后告休,及归京师,时千乘王冠,帝会中山邸③,乃诏香殿下,顾谓诸王曰:“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左右莫不改观。后诏诣安福殿言政事,拜尚书郎,数陈得失,赏赉增加,尝独止宿台上④,昼夜不离省闼⑤,帝闻善之。
……
延平元年,迁魏郡太守,郡旧有内外园田,常与人分种,收谷岁数千斛,香曰:“《田令》‘商者不农’,《王制》‘仕者不耕’,伐冰食禄之人⑥,不与百姓争利。”乃悉以赋人,课令耕种,时被水年饥,乃分奉禄及所得赏赐班赡贫者。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荒民获全。后坐水潦事免,数月,卒于家。
所著赋、笺、奏、书、令,凡五篇。子琼,自有传。
——选自《后汉书·文苑列传七十上》
〔注释〕①江夏:古代郡名,今属湖北省。②元和:东汉章帝年号(公元84年)。③邸(dǐ):古代侯王在京城的任所。④台:古代官署名。⑤省:这里指尚书省。省,官署名。⑥延平:东汉殇帝年号(公元106年)。⑦伐冰食禄之人:指做官的人。伐冰,凿冰。《礼记·大学》:“伐冰之家,不畜牛羊。”朱熹注:“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者也。”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除郎中除:任命,授职。 |
B.时千乘王冠冠:位居第一。 |
C.助官禀贷禀:给与谷物,同“廪”。 |
D.后坐水潦事坐:因犯……罪或错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乃诏香殿下知彼知己,胜乃不殆 |
B.乡人称其至孝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C.乃悉以赋人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
D.数月,卒于家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 |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文强忠孝仁爱、严于律己的一组是()
①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丧…… ②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 ③香家贫,内无仆妾,躬执苦勤,尽心奉养。 ④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⑤拜尚书郎,数陈得失…… ⑥延平元年,迁魏郡太守。 ⑦香曰:“……伐冰食禄之人,不与百姓争利。”乃悉以赋人,课令耕种。 ⑧后坐水潦事免,数月,卒于家。
A.①②⑤⑦ | B.①③⑤⑦ | C.②③⑥⑧ | D.③④⑤⑧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黄文强为人至孝,躬执苦勤,而且博学经典,究精道术,文章写得好,所以不仅深受太守刘护爱敬,而且得到皇上器重,任用郎中之职。 |
B.黄文强当尚书郎时,多次向皇上陈述政事得失,而且常住官署,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因此得到皇上称赞和赏赐。 |
C.延平元年,东汉易主,黄文强被贬为魏郡太守,但他仍然爱民如子,把郡中旧有的内外园田分给百姓耕种,在饥荒时又把自己的俸禄和受到的赏赐分发给贫穷的灾民。 |
D.因为水灾之事,黄文强被罢免了魏郡太守的官职,过了几个月便死于家中。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
(2)后诏诣安福殿言政事,拜尚书郎,数陈得失,赏赉增加。
(3)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荒民获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道同,河间人。其先蒙古族也。事母以孝闻。洪武初,荐授太常司赞礼郎,出为番禺知县。番禺故号烦剧① ,而军卫②尤横,数鞭辱县中佐吏,前令率不能堪。同执法严,非理者一切抗弗从,民赖以少安。未几,永嘉侯朱亮祖至,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动。土豪数十辈抑买市中珍货,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同械其魁通衢,诸豪家争贿亮祖求免。亮祖置酒召同,从容言之。同厉声曰:“公大臣,奈何受小人役使!”亮祖不能屈也。他日,亮祖破械脱之,借他事笞同。富民罗氏者,纳女于亮祖,其兄弟因怙势为奸。同复按治,亮祖又夺之去。同积不平,条其事奏之。未至,亮祖先劾同讪傲无礼状。帝不知其由,遂使使诛同。会同奏亦至,帝悟,以为同职甚卑,而敢斥言大臣不法事,其人骨鲠 可用,复使使宥之。两使者同日抵番禺,后使者甫到,则同已死矣。县民悼惜之,或刻木为主祀于家,卜之辄验,遂传同为神云。当同未死时,布政使③徐本雅重同。同方笞一医未竟,而本急欲得医,遣卒语同释之。同岸然曰:“徐公乃亦效永嘉侯耶?”笞竟始遣。自是上官益严惮,然同竟因此取祸。
[注]①烦剧:事物多而杂乱②军卫:镇守一方的军士。 ③布政使:明代官名,为一省的行政长官。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先蒙古族也先:祖先 | B.辄巧诋以罪诋:诬蔑 |
C.亮祖破械脱之械:脚镣和手铐 | D.徐本雅重同雅:高贵 |
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动富民罗氏者,纳女于亮祖
出为番禺知县或刻木为主祀于家
A.两个“为”相同,两个“于”不同 |
B.两个“为”不同,两个“于”也不同 |
C.两个“为”不同,两个“于”相同 |
D.两个“为”相同,两个“于”也相同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豪数十辈抑买市中珍货抑买:压价购买 |
B.同械其魁通衢通衢:四通八达的大道 |
C.其人骨鲠 可用骨鲠:指耿直 |
D.自是上官益严惮严惮:非常怨恨 |
以下小题的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①民赖以少安②亮祖不能屈也
A.①百姓信任他因而稍微安定②亮祖不能屈从于他 |
B.①百姓依靠他而稍微安定②亮祖不能屈从于他 |
C.①百姓依靠他而稍微安定②亮祖不能使他屈服 |
D.①百姓信任他因而稍微安定②亮祖不能使他屈服 |
①会同奏亦至②笞竟始遣
A.①随后送道同奏章的人也到了②打完了竹板子才让他走 |
B.①正赶上道同的奏章也到了②打完了竹板子才让他走 |
C.①正赶上道同的奏章也到了②竟然打了竹板子才让他走 |
D.①随后送道同奏章的人也到了②竟然打了竹板子才让他走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道同严正刚直的一组是
①非理者一切抗弗从②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动
③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④同积不平,条其事奏之
⑤县民悼惜之⑥遣卒语同释之
A.①②⑤ | B.②④⑥ | C.②③⑥ | D.①②④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同担任番禺知县,不像以往的县令那样处于被动局面,而是严明执法,抗拒当地军卫骄横非理的行为,使当地百姓能稍微安定。 |
B.道同严惩不法土豪,当时权贵朱亮祖受土豪家贿赂,置酒召道同说情,道同严词拒绝,后来朱亮祖擅自放了土豪,还借他事打了道同。 |
C.富民罗氏娶了朱亮祖的女儿,他的兄弟便依仗权势大做坏事,道同追究惩处他们,朱亮祖却把他们抢了回去。于是道同把朱亮祖的所作所为上奏朝廷。 |
D.朱亮祖先弹劾道同讪傲无礼的情况,皇帝便派使臣诛杀道同,后因见道同奏章而悟,又派使臣前去宽恕道同,但道同已在后一个使者来到之前被杀害。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学进士业。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夔,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迁鸿胪卿。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从伐宋。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太行贼陷潞州,杀其守姚璠,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未几,民颇安辑。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颜色不动,从容对曰:“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少顷,怒解。因召潞军曰:“吾始命戮汝,今汝使君活尔矣。”皆感泣而去。朝廷闻而嘉之,拜左谏议大夫,知潞州事。百姓为之立祠。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今以好言诱我,是欲杀我耳。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节度使。天德元年,以病致仕。卒,年六十。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杨建中榜及第。(节选自《金史·沈璋传》)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
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璋为人谦恭,不贪钱财。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后随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他却分文不取。 |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他主潞州事,召回逃亡的人,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地说这是我的职责。 |
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他挽救了士兵,士兵感动,朝廷嘉奖他;担任左谏议大夫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
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升任利涉军节度使等职;因病辞官,去世,儿子封赐进士。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2)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
文言文阅读。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隙:暇,空闲的时候 |
B.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回:曲折 |
C.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披:拨开 |
D.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 缘:攀缘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1)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B.(1)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2)吾尝终日而思矣 |
C.(1)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D.(1)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用来说明“西山之怪特”的一组是()
①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②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③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④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⑤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①②⑤ |
以下对本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游众山写起,然后笔锋一转,写宴游西山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第一段对第二段起衬托作用。 |
B.全文紧扣“始”字落笔,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始指异之”,再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结束全文。 |
C.西山之怪特美和作者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美相互映照,作者的“情”与西山的“景”完全融为一体,最后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 |
D.作者陶醉于西山风景的“怪特”之中,不觉“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作者醉倒山中,无法行走,以致天黑了还没有能够回去。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父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 焉。
会奉诏命,聘贵人于魏,因 表留臻参丞相军事。追录臻父旧勋,赐爵关内侯,转为户曹掾。文帝即王位,为散骑常侍。及践阼,封安国亭侯。帝幸广陵,行中领军,从。征东大将军曹休表得降贼辞:“孙权已在濡须口。”臻曰:“权恃长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伪辞耳。”考核降者,果守将诈所作也。
明帝即位,进封康乡侯,加侍中。诸葛亮寇天水,臻奏:“宜遣奇兵入散关,绝其粮道。”乃以臻为征蜀将军,假节督诸军事,到长安,亮退。还,复职,加光禄大夫。是时,帝方隆意于殿舍,臻数切深。及殿中监擅收兰台令史,臻奏案之。诏曰:“殿舍不成,吾所留心,卿推之何?”臻上疏曰:“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臣每察校事,类皆如此,惧群司将遂越职,以至陵迟矣。”
幽州刺史毋丘俭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未有可书,吴、蜀恃险,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臻曰:“俭所陈皆战国细术,非王者之事也。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且渊生长海表,相承三世,外抚戎夷,内修战射,而俭欲以偏军长驱,朝至夕卷,知其妄矣。”俭行,军遂不利。
后迁为司空,徙司徒。正始中,进爵长垣侯,邑千户,封一子列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辄遣使祠 焉祠:祭拜 |
B.及践阼践阼:即位;登基 |
C.诸葛亮寇天水寇:侵犯 |
D.未可卒平卒:最终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应三公之辟杳不知其所之也 |
B.战于荥阳而卒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绝其粮道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D.而俭欲以偏军长驱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俭所陈皆战国细术,非王者之事也。文中哪几件事能体现卫臻的深谋远虑?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下面文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足为外人道也 |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从而师之 |
D.如怨如慕不绝如缕 |
下面文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B.则群聚而笑之顺风而呼 |
C.句读之不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D.居是州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下列各文句中均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徘徊于斗牛之间⑤用心一也⑥师不必贤于弟子⑦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⑧吾从而师之
A.①③④⑤⑥⑦ | B.①②③⑤⑦⑧ |
C.①②③④⑥⑧ | D.①②③⑤⑥⑧ |
下列文句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B.不拘于时,学于余 |
C.客有吹洞箫者 |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对下列句子当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②粪土当年万户侯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⑤假舟辑者,非能水也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⑦西望夏口⑧顺流而东也
A.①②⑧∕③④∕⑤∕⑥⑦ | B.①②∕③④⑦∕⑤⑧∕⑥ |
C.①∕③④∕②⑤⑧∕⑥⑦ | D.①∕③④⑧∕②⑤∕⑥⑦ |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C.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翻译上述文段中划线的文言语句。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