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材料反映了当时世界文学发展的特点是

A.东方文学开始占据主流地位 B.东西方文学已融为一体
C.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D.东方文化从属于西方文化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现代报刊业走向繁荣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从1953年开始,我国以156项重点建项目为骨干,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建设,这156个重点项目中能源是建设的第一重点(占33.3%),其次是国防工业(占28.2%)。机器制造业居第三位(占15.4%)冶金工业局第四位(占12.8%),这四大工业合计占90%。这一时期重点建设项目的分布反映了“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是( )

A.集中力量以优先发展重工业 B.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装备农业
C.加强农业和工业消费品生产 D.发展生产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有历史学家评论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中国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这从根本上取决于()

A.社会主义商品体系的建立 B.指令性经济计划的实施
C.国家宏观调控的执行 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1958年的《红旗》杂志转引了毛泽东的一句话: “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的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政府()

A.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B.希望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北京大学教授王东在《中国共产党怎样破解了历史与现实难题》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20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这两个时期的相同点是()

A.一定程度上受“左”倾思想影响 B.完成了对所有制性质的根本变革
C.大力引进和运用国外的先进经验 D.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进行探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