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1题。
道家的永恒价值
傅佩荣
老子有“小国寡民”的观念,庄子也向往“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君主有如高处的树枝,人民有如自在的野鹿)(《庄子·天地》),亦即都有“无为而治”的理想。这种理想在汉代初期形成“黄老治术”,与民休养生息。然而,一旦形成治术,落实为“用”,则其原始理想难免打了折扣。道家固然是如此,儒家呢?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情况也好不了多少。
如果即体言用,注定将会变质走样,那么在未能明体就想致用时,后果不是更加不堪设想了吗?于今之计,我们只能尽力准确地把握道家的思想,至于能否应用于生活中,则要看个人的造化了。今日处于“后现代社会”,对于传统基于理性所建构的价值观(如仁义、礼乐),全都加以质疑,形成“价值归零”的现象。譬如,近些年来蔚为流行的口语“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就是鲜明的例证。在古代,遭逢天下大乱,个人在社会上怀才不遇,所以一方面明哲保身,同时也培养悟道的智慧,冀求精神上的逍遥无待。在今日,则有民主制度保障人权,自由幅度少有拘限,信息设备又提供了无比开阔的虚拟世界。这真是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美丽新世界啊!然而,越是多样的选项,也将使选择越加困难,自由一变而为压力。因为在未能了解 “自我”之前,“自由”往往只是任性盲动或恣意盲从的代名词,其后果常为懊恼与悔恨,最后沦于“重复而乏味”的不堪之境
有一弊,也可能有一利。道家批判社会上的既成规范时,也说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的话,听起来有些后现代的意味。但是,这种“破”是建立在“让生命在道中安顿”的智慧上的,破小所以立大,要让自我回溯于一个完整而永恒的根源。任性不是自由,盲从更不是自由,只有回归于整体的道中,化解了身心的执著,开启了灵性的力量,以此为自我的真正主体,做到“外化而内不化”,然后才有自由可言。换言之,今日社会的外在自由,正是我们寻求内在自由的最佳契机。后现代社会所能提供的唯一优势,正是道家思想可以大显身手的新天地。
如果从哲学角度评估道家的得失,则正面的肯定是不言而喻的。西方学者习于以儒家为“伦理学”的宣讲者,我们的辩护是“儒家不仅只有伦理学的成分”;但是要揭示儒家的形而上学内含,总是难免多费唇舌而未必有效。至于道家,则自从老子说出了“道可道,非常道”一语之后,学者无不肯定“道”为形上学所欲彰显之本体,因而也对道家另眼相看,视之为极富智慧的哲学立场
9.下列不属于文中所提的“价值归零”的两项是( )( )(5分)
A.对传统给予理性所建构的价值观全加以否定 |
B.这些年流行的“只要我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口语 |
C.在某一领域已经很成功的人士,从一个新的领域开始 |
D.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E.在信息世界里寻找无尽的自由
10.文章中的画线句“美丽新世界”指的是什么?(3分)
11.从文中概括道家的价值 (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海明威已经达到了人生的辉煌顶点,他将要面对死亡。当初他写《午后之死》的时候,也许只是为了让人更多了解斗牛这一看似野蛮残酷却包含了许多文化因素和精神因素的活动,没有想到过自己过了人生的正午之后将如何去死。而现在,他正越来超接近于面对这样的问题。他首先面对的是不少亲友的相继离去。
②他母亲格雷丝由于长期受血循环问题的困扰,终于在78岁的时候住进了医院,在医院里又由于轮椅翻倒,造成脑部伤害,导致记忆丧失,终于在1951年6月28日离开人世。临死前,海明威的妹妹玛德莱娜一直陪伴着她。虽然在她生前,海明威始终不能原谅她,对她的一些做法耿耿于怀,但他在生活上还是为母亲考虑得很周到。现在母亲去世了,他感慨万分。感慨中不仅包含着对母亲的怀念,包含着对母亲的复杂感情.而且也有关于自己的思考:父母一辈人的离去意味着死神将要找上他这一辈人的门来了。
③果然,在同一年的10月初,海明威接到了前妻保琳去世的噩耗。当时因为海明威和保琳的儿子在洛杉矶遇到点麻烦,保琳前去看望儿子,结果突然发病死在医院里,最后诊断是肾上腺髓质瘤导致的突发性死亡,享年56岁。海明威虽然和保琳已经离异,但由于两个儿子的纽带始终联系着他们,保琳也不相信别人对海明威的许多指责和攻击,和海明威保持着融洽的关系,尤其是前面已经提到过的,保琳竟然和玛丽相处得像朋友一样,使海明威感到很欣慰。可是现在保琳却去世了,这更使海明威感到死亡的威胁正在临近。
④1952年2月,又一死讯传到海明威这里:他长期以来的出版商查尔斯·斯克里布纳因心脏病发作,突然去世。那一天,海明威看着雷电交加、海浪滔天的景象,仿佛天地都在为此震惊。海明威给斯克里布纳夫人写信,称斯克里布纳是他最亲密的朋友,为失去这样一个可以推心置腹的好人感到痛心。不久,他把新出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献给查尔斯·斯克里布纳和5年前去世的斯克里布纳出版社的老编辑帕金斯。
⑤自《老人与海》发表以后,他还在继续创作,但是他对自己的作品很不满意。他又过越了悠闲自在的生活,每天喝酒、钓鱼或者重复二三十年代他做过的那些事情,在巴黎会朋友,在西班牙看斗牛,到非洲去狩猎。1953至1954年间他第二次到非洲狩猎时和第一次一样倒霉:第一次他遇上大肠感染,要没有飞机及时救他去医院,恐怕会很麻烦;这一次他连着遇上两次飞机事故,依次是飞机碰上了架在山谷里的电线,电线缠住螺旋桨,亏得飞机驾驶员沉着处理,紧急着陆在一块空地上,算是一场虚惊,可是当海明威和玛丽第二次登上飞机的时候,他们遇到了更大的麻烦,飞机刚一起飞就掉了下来,机身起火,他们把头顶上的玻璃打碎以后爬了出来。海明威肩部头部都受了伤。当时世界各地的报纸纷纷给海明威登讣告,海明威虽然没有死,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他原先的脑震荡后遗症变本加厉,他的肝脏、脾脏、肾脏都有问题,左眼有偶发性失明,左耳失聪,脊稚骨破裂等等,他逐渐成为一个身体衰弱多病、性情忧郁的老人。
⑥他晚年有两个红颜知己,一个是1930年出生的意大利姑娘阿德里安娜·伊万吉奇,海明威1948年在意大利遇见她的时候,她还不到19岁。她后来还由母亲陪着到哈瓦那海明威的家里小住。还有一个是1940年出生的瓦莱莉.丹比一史密斯,海明威请她担任自己的秘书。虽然海明威很喜欢她们,但她们都没有构成对玛丽和海明威之间的婚姻威胁。也许他更多地对她们倾注了父亲对女儿的爱,他称她们为“女儿”,作为对自己没有女儿这一事实的补偿。
⑦古巴爆发了革命。海明威同情卡斯特罗,认为应该由卡斯特罗这样的人来掌握政权,但是他又担心卡斯特罗以后不会让他这样属于有闲阶级的美国人在古巴呆下去。1959年4月,在卡斯特罗建立新政权三个月以后,海明威买下了爱达荷州凯彻姆西北一英里地方的一栋二层小楼,迁往那里居住。
⑧海明威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心情也更为沉重。一个无法再写出好作品的作家究竟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呢?他的精神忧郁症似乎已经难以克服。玛丽和朋友们极力想办法送他到医院治疗,采用电休克疗法。但是他却想到了自杀。他爱好的斗牛士们站着迎接死亡,他也要以这种悲壮的姿态来结果已经没有存在价值的自己。由于他爱好摆弄枪支,他选择角枪来自杀,这样更具有男子汉的气概。当初他父亲也是用枪自杀的。
9他的自杀倾向引起了玛丽和其他人的注意,家里的所有枪支都被锁进了地下室。可是地下室的钥匙却在厨房窗台上一眼就能看到。
⑩1961年7月2日是一个星期天,海明威像往常一样很早就醒来了,他穿起他的睡袍,直奔厨房而去,他知道地下室的钥匙在那里放着。他到地下室选了一把双筒猎枪,装上子弹,然后回到上面,来到客厅旁边的休息间,设法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脑袋……
11当年他很不情愿地在《午后之死》每一页校样上看到的“海明威之死”的字样,现在变成了现实。
12海明威的葬礼于7月5日举行,他被葬在两棵松树之间。参加葬礼的有玛丽和海明威的三个儿子,还有他的姐姐玛塞利娜、妹妹厄休拉和玛德莱娜,小弟弟莱斯特。瓦莱莉·丹比也出席了葬礼,她后来嫁给了海明威的小儿子格里高利·海明威。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海明威的《午后之死》让人更多地了解斗牛活动。 |
B.《老人与海》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为查尔斯·斯克里布纳和老编辑帕金斯所作。 |
C.海明威晚年的红颜知己,是一个19岁的意大利女孩阿德里安娜·伊万吉奇和曾担任他的秘书的瓦莱莉·丹比一史密斯。 |
D.海明威自杀身亡,既因为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也与其精神忧郁症有很大关系。 |
E.海明威选择用枪自杀,以死与病魔抗争,显得悲壮。结合全文,按时间顺序总结并排列出海明威达到人生辉煌顶点后的5个阶段。(5分)
一代文豪海明威自杀身亡,根据你对海明威的了解,谈谈你的看法。(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墙
梅苑
①当我第一次穿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时,我就非常喜欢它了。我爱上它的寂静,爱上那一大片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天空。
②以后,每一个早晨与傍晚,我都要走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每次我踯躅在途中时,总觉得这是我一天中最欢愉写意的一段时光。因为我可以抛开一切凡俗的琐事,可以洒落满腔郁闷,把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让它悠意驰骋,跃过绿绿的田野,跃过人与人组合的世界,跃进蓝蓝的天空,溶入纯净思想的领域里。
③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了,真的,太多了!有时多得使人无法用微笑去接受,但也无法拒绝。不如意,仿佛是生命中最自然的韵律,正如郁闷,是组合一个“真”的生命的音符。但是,过多的郁闷,总会使人感到生命的乏味,茫然自问:活着究竟为了些什么?为了些什么?为了抖落这些茫然的情绪,有时必须把思想的羽翼放纵,让它随意翱翔在苍茫的太空,让多幻的白云,提示我生命的短暂。让我把一切郁闷幻化成飘忽的白云,飘远、飘散。
④已忘了哪一个日子,这条僻静的小径突然砌起了一堵墙,一堵厚厚的、红红的、高高的、坚固的墙。隔开了那一片绿绿的田野,截断了自然与我的吻合。我无法再将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因为它无法跃过那堵墙----那堵高高的、厚厚的、红红的、坚固的墙。
⑤每天,我得在墙的阴影下走过,仿佛走在一条狭窄的暗道。看不见耀眼的朝阳,看不到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天空。这条小径也失去了昔日的僻静,因为有些人喜欢这堵墙,这堵阴阴暗暗而能躲避阳光的墙。所以,这小径变成一条普通的小路。为了进免阻碍交通,我再不能挪着极慢的步子踯躅,只像过往的行人一样匆匆来去。于是,这一段原属于欢愉的旅程,顿时失落了昔日的神怡。
⑥这原是一种微妙的意觉,我骤然由此领悟到善恶、美丑、得失相距的微少,少得有时我们无法用肉眼去衡量。你说这堵墙是自然的破坏者吗?然而,它却是时代的产物,它能替一些求庇护的人,挡住刺目的光线。墙又是时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装饰品。有人的地方,必须有墙。墙少的地方,只是落后地区。墙越多越高的地方,是最进步繁荣的都市,你能否认这句话的真理吗?然而,世界上许多罪恶的事,都在墙的阴影下产生,你又能否认吗?因此,你说:墙是庇护人类?还是纵容罪恶?
⑦在这里,你就可以看到善恶相距的微少,少得无法用真理去衡量。何况,真理也不是绝对的,都随着人类的思想而转移。正如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判墙的善恶。有时,你以为最美好不过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为完美。你最欣赏的人物,可能在别人眼中充满瑕痴。因为美丑、善恶、得失,还没有一定的标准界线,多少要掺入一些主观。所以,我们无须要求别人符合自己,也无须勉强自己去适应别人,这都是非常不智的。为什么不保持自己的独特?然而,人类就这样奇怪,总喜欢要求别人来符合自己,也喜欢委委屈屈地去适应别人,这是一种多傻的行为。像杀人吧,算是一种最罪大恶极的举动,但在战场上,杀人却是一种英雄的表现。又如眼前这堵高高的墙,有人喜欢墙下的阴暗,而我却怪它挡住了那充满生命力的阳光。
⑧墙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是人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有人的地方,必定有墙。幸而墙是一种有形体的实物,我们随时建筑,又可以随时拆毁。因此,墙只能发挥它的功用,而不能肆意地贻害。然而,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无形体的墙,使我们束手无策,因为它建筑在人类的心里。这些墙,又比一切有形体的场更厚、更高,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截开了无数个原该吻合的心灵。他们把墙作为一种庇护物,为了一份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常常在心中建起了一堵不必要的墙,又不愿意在墙上开一个窗,窥视一下外面的世界,只在墙内猜测墙外的变动,在墙内估计别人的用心。这样,人与人之间怎会不发生误解、仇视、纷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不拉得更长、更远?
⑨墙原是人类不可缺的东西,但建筑在人类心里的墙,却是一堵绝对多余的障碍物。正如我认为在这僻静的小径里,无须建起这一堵高高的琦。
(选自《梅苑作品选》)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是一篇侧重写意的散文,以“墙”为审美对象,立意巧妙,发人深思。 |
B.随着小径上突然砌起了一堵“墙”,作者发出了叹惜,这是从正面传导了对无“墙”世界的呼唤。 |
C.从情感上看,作者更喜欢“无形”的墙,对既庇护人类,又纵容罪恶的“有形”的墙深恶痛绝。 |
D.文章中对“有形体”的“墙”的利弊说,在全文中属于过渡,接下去对“无形体”的“墙”的评述,才是全篇的重心。 |
E.文中第⑥段中“这原是一种微妙的意觉”中的“这”指代的是“一段原属于欢愉的旅程,顿时失落了昔日的神怡”,此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所写的“墙”有两种,是哪两种?对这两种墙,作者分别抱什么态度?试加以概括说明。(6分)
文章第④自然段有两处给“墙”用了相同的四个修饰语,但语序不同,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80后作家”:游走在消费时代
青年女作家步非烟宣称要“革掉金庸武侠的命”;18岁的桂石被冠以“作家”头街后说,“‘80后’的我们并不是离经叛道者”;作家王朔接受杂志采访,对“80后作家”提出严厉批评……
日前,有关“80后作家”的话题再次泛起。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作家,吸引力一度主要集中在他们的固定读者群——中学生中间,但近年来,他们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不管是被批评,还是被追捧,都在引起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写作,也已超出了单纯的文学事件,而形成了一个文化现象。
“80后作家”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他们作品的传播机制与“70后作家”不同。“70后作家”的发表主要还是通过文学期刊,得到一定认可后,再出版成书,进入市场。而“80后作家”作品很少通过文学期刊与读者见面,他们要么通过网络发表作品,要么直接出书面对市场。他们与市场的关系更加直接,互动良好。
相对于“70后”以及此前的作家,“80后作家”拥有较为固定的读者群——中学生。中学生是目前文化市场独特的消费群体,他们人数众多,“80后作家”的作品自然而然拥有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从一开始就直接面对读者、面对市场,使“80后作家”对商业有着天然的敏锐嗅觉。
“80后作家”普遍重视读者和市场对他们作品的反应。他们中的不少人认为,读者的回应和市场的成绩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持续下去的动力和保障。但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转而为市场写作的同时,另一部分人也在努力强调自己在文学上的坚持。
享有不俗的市场影响力,使“80后作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但他们在文学上的成绩,则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消费时代的市场影响力,不等同于文学成就。“80后作家”的创作并未走出“成长”和“青春”的文学书写语系。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的创作,是建立在一定的阅读和社会经历基础上的,而在这两点上的欠缺,恰恰会对这些年轻作家的创作形成制约。
但不可否认,“80后作家”也确实为中国文学带来了一些新因素。
“80后作家”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解说青春期焦虑;另一类就是奇幻小说。张颐武认为,“奇幻小说中所表现的自由和想象是非常可贵的。奇幻文学的存在和发展,恰恰是既往的中国文学中最欠缺的,因此这也可以看作是‘80后’写作为中国文学带来的一股新风。” 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和文化都是滞重的,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开始变得轻灵,这为奇幻文学提供了空间。
“80后作家”张悦然认为,“对于前辈作家来讲,现实是沉重的山”,而“80后”眼前没有山了,于是他们更喜欢“往远处看,往玄处看。”同时她认为,奇幻小说的创作还有一个原因,“也许我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充裕,现实对我们的刺激不那么激烈,远方让我们更敏感,更向往。”
不少批评家都指出,以往的作家都能拥有较为广泛的读者群,而“80后作家”的读者却只集中在中学生中,这反映出一些创作上的问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年轻人写作,年轻人消费,是一种不健全的自我消化和自我循环,这样的创作很难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而这一群体自身,如被视为代表的韩寒、李傻傻、张悦然等,或表示对“80后”这一概念的不认同,或希望超越这一概念,在文学创作的路上走得更远。
李傻傻说,“80后作家”现在是一个被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文学概念,它所隐含的文学意义之外的商业性是值得警惕的。张悦然表示,文学作品应该是作者内心体验的外化,而“80后作家”这一笼统的称谓是不足以涵盖作家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张悦然在采访中说,一部作品真正吸引读者的是其内在的精神魅力,只有作品在读者的内心唤起了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得到读者和市场的肯定。她强调,一味迎合市场的写作并不是聪明的选择,因为,读者和市场的趣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这种变化也是无法预期的。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80后作家”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已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
B.“80后作家”的作品主要通过网络发表作品,或者直接出书面对市场。 |
C.“80后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缺乏一定的阅读和社会经历基础,这样对其创作会形成制约。 |
D.专家认为,“80后作家”现在是一个被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文学概念,它所隐含的文学意义之外的商业性是值得警惕的。 |
文中说,“80后作家”也确实为中国文学带来了一些新因素”。这里的“新因素”主要指的是什么?这种“新因素”是相对什么而言?(2分)
你认为,如何才能保持“80后作家”的健康发展?(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蒲公英情人
[美]欧•亨利
和舒伦堡家庭餐馆达成的协议,是萨拉单枪匹马闯世界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这家餐馆紧挨着她租住的老式红砖房子。一天晚上,在餐馆用过晚饭以后,她顺手拿走了放在餐桌上的菜单。菜单上的字迹潦草的几乎无法辨认。第二天,萨拉给舒伦堡看了一张漂亮的打印菜单。菜名在右边排列得整整齐齐。老舒伦堡十分高兴。在萨拉离开之前,他欣然与她签订了协议:她负责餐馆里21张餐桌的菜单打印。早餐、中餐、晚餐各一份,菜单每日更新。作为回报,舒伦堡将把一日三餐送到萨拉的房间里。这个协议,双方都感到非常满意。现在在舒伦堡家庭餐馆用餐的人可以知道他们吃到嘴里的东西到底是何物了。而在这个阴冷的冬日里萨拉也有了食物得以果腹,对她而言这是眼下最要紧的事了。
尽管春天的月份来到了,那还不是春天。春天总是在该来的时候才来。街上一月份的积雪还冻得硬梆梆的。
一天下午,萨拉在房间里冻得直打哆嗦。除了打印餐馆的餐单之外,她无事可做。萨拉从摇椅里站起来,看窗外,已经是春天了。
事情还要从去年夏天说起,在萨拉到乡下去的时候,她坠入了爱河。在阳光农场逗留的两个星期里,她爱上了老富兰克林的儿子沃尔特。他们相偎而坐,他为她编蒲公英花环,他赞美说金黄色的花朵和她深棕色的头发是多么的相称啊。她害羞的把花环留在地上,跑回屋里,一路上不停地摆弄着手里的草帽。他们打算在春天结婚——“就在嗅到春天的第一丝气息时。”沃尔特是这样说的。然后萨拉回到城里,继续敲她的键盘。
一阵敲门声把萨拉从过去的幸福时光拉回到了现实里,一名侍者带来了第二天的菜单清单。萨拉在打字机前坐下。她是一个熟练的打字员,大概只要一个半小时,21张卡片就能准备妥当。萨拉的手指在键盘上灵巧地弹跳着,就像小虫在夏日的浅溪上翩翩起舞。她依次而下,细致地让不同长短的菜名在卡片上各就其位。就在她快要打到水果一栏的时候,萨拉突然冲着菜单哭了起来,眼泪从她充满绝望的心底深处涌了出来,盈满了眼眶。她已经有两个星期没有收到沃尔特的来信了。菜单上的下一道菜是蒲公英,——蒲公英和什么蛋?去它的什么蛋——蒲公英。沃尔特用金灿灿的蒲公英编织花冠,给他钟爱的女王,他未来的妻。
过了一会儿,萨拉强忍住了眼泪。卡片必须得打完。恍恍惚惚中她朝键盘伸出手。她的心思完全不在这上面,她满脑子里想的全是她在乡下的爱人。7点钟的时候,侍者送来了晚饭,顺道取走了菜单。7点半的时候,就到了萨拉读书的时间。她拿出书,把脚搁在箱子上,读了起来。门上响起了铃声,房东太太去开门。萨拉把书扔到一旁,竖起耳朵听着。楼下的大厅传来了一阵嘈杂声,萨拉跳了起来,夺门而出,书落在了地板上。
你一定猜着了吧!当她冲到楼梯口的时候,她爱的小伙子也一步三台阶的冲了上来,一把把她抱在了怀里。
“你为什么不给我写信?哦,为什么?”萨拉哭喊了起来。
“纽约可是个大城市。”沃尔特回答说,“一周前我一来纽约就去你的旧住址找你,发现你早在某个星期四就搬走了。我到处找你,还找了警察。”
“我给你写了信的。”萨拉用力地说道。
“没收到!”
“那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沃尔特笑了,笑得就像春天一样灿烂。
“今天晚上我到隔壁的舒伦堡餐馆吃饭,”他说,“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喜欢吃点时令蔬菜。我的眼睛在打印精美的菜单上找我要的东西,当我看到的时候,我跳了起来,弄翻了椅子,我大声的喊来了店主。他告诉我你住这里。”
“为什么?”
“走到哪儿我都能一眼认出你打的首行大写字母‘W’,它总是比同行的其他字母稍微偏上一点。”
他从口袋里抽出一张菜单,指着那一行。她认出那正是今天下午她打的第一张菜单,靠右手顶端拐角处还留有她的一滴泪痕。但在本来应该是植物名称的地方,对金色花朵的回忆让她的手指敲了错误的键,两个菜名之间有一段注释:“最亲爱的沃尔特加煮鸡蛋。”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萨拉的恋人沃尔特远在乡下农场,两人约好春天结婚,却意外失去联系,她每天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还得坚持工作,给一家餐厅打印菜单来维持生计。 |
B.本文用诙谐的语言,轻松的笔调,曲折的情节,表现一对恋人的悲欢离合,寄寓了作者对他们深深的同情。 |
C.本文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独具匠心的结尾以及让人读后产生“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魅力。 |
D.本文的两位主人公即使在最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表现出真诚的爱,正是这种爱让他们重逢。 |
E. 欧•亨利小说轻松的文字背后是内心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本文主旨就在于揭示现实的不合理,表现主人公在残酷的社会中承受的心灵创伤。小说中的萨拉具有美好品质,请找出两点并加以简要分析。
文中划线部分关于早春环境的描写有哪些作用?
这篇小说以“蒲公英情人”为题,也有人以 “菜单上的春天”为题,两个标题各有所长,请选其中一个标题,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龙年谈龙
韩山元
生肖中的龙,还有作为节庆表演节目的舞龙,仍旧保留在全世界的华人生活圈当中,它是华人传统民俗的一部分,而民俗又是十分顽强的文化现象。
从动物学的角度来看,世上根本就不存在龙这种动物。远古的恐龙,跟华人崇敬的龙,舞龙舞狮的龙,外形完全不同。龙是古代华夏民族(后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古人对图腾的崇拜与敬仰,就跟现代人对国旗国徽的感情一样。图腾一词源自印第安语“totem”,意思是“标志”或“它的亲属”。上古氏族社会,人们以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或自然物象作为本部落的标志,从而建立起认同感,加强凝聚力,于是就有了图腾。
在炎黄时代,氏族部落何其多,每个部落的图腾都不同。当各部落要逐渐形成一个华夏民族的时候,用哪一个部落的图腾作为全体共有的图腾都不行,那就需要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新图腾。什么样的新图腾最能让大家心悦诚服呢?最好是将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地面跑的动物各取其一部分,组合成一种虚拟的动物,于是,就有龙的出现。两千年前汉代的王符称龙是“九似之物”,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大蛤蜊),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现代学者、诗人闻一多对龙做过深入研究,他说龙是以蛇为身,再结合多种动物而虚拟出来的。由此,我们不得不钦佩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与想象力,能把“陆、海、空”的动物综合起来,“集体创作”出这么一种奇妙无比的动物。
1970年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过“C”型玉龙,后经考古勘查确认,这件玉龙距今5000多年,但其造型简单,没有四肢,也没有鳞片。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发现了蚌塑龙虎,考古学家测定墓葬的年代在距今6500年前左右,那是更早的龙的雏形。可见,龙的形象不是一开始就如王符与闻一多所描述的样子,它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再往深一层去想,龙的出现其实是一种妥协、让步与融合的产物,它能维系各部落的和谐。如果每个部落都坚持用自己的图腾作为各部落的共同图腾,谁也不服谁,谁也不让步,那怎么能有龙这个共同图腾的出现呢?可见,要和谐就免不了妥协,没有妥协让步就不会有和谐,这不正是体现了中华民族注重与追求“和”的精神吗?
对龙的崇敬还表现在赛龙舟与舞龙等民间习俗中。据闻一多考证,赛龙舟是古代吴越(江苏、浙江一带)民间祭龙的活动,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舞龙则是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也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体育与文娱活动。从唐代一直到现代,舞龙已是中国人逢年过节常见的体育与文娱表演。中国人出洋,又把这一习俗带到世界各地,就跟赛龙舟一样,世界各地舞龙队伍,也有非华人参加了,民俗不分种族与国籍,这不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吗?
今天,全世界的华人还需要“龙”作为共同的图腾吗?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不过我们至少能看到,生肖中的龙,还有作为节庆表演节目的舞龙,仍旧保留在全世界的华人生活圈当中,它是华人传统民俗的一部分。(选自《联合早报》,原文有删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龙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的原因的一项是
A.和现代人对国旗国徽的感情一样,古人对龙有着特殊的崇拜和敬仰之情。 |
B.龙是让华夏各部落都能接受、能让大家都心悦诚服的一种图腾。 |
C.将多种动物各取其一部分组成一种虚拟的动物,有广泛的认同感。 |
D.龙是把“陆、海、空”的动物综合起来,“集体创作”出的奇妙动物。 |
下列各项中,对龙的文化内涵概括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A.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表明我们的祖先有着非凡的智慧和想象力。 |
B.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的精神,赛龙舟与舞龙的活动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 |
C.表明我们的祖先有着非凡的智慧和想象力,也架起了与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桥梁。 |
D.表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和”的精神的重视和追求。 |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肖中的龙和表演节目中舞动的龙都是世上不存在的动物,但它们是华人传统民俗的一部分,是一种文化现象。 |
B.从内蒙古赤峰市出土的“C”型玉龙,到河南濮阳出土的蚌塑龙虎,表明龙的形象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
C.赛龙舟和舞龙起初都是祭祀活动,赛龙舟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舞龙则是起源于汉代,后来逐渐成为一种体育与文娱活动。 |
D.生肖中的龙和舞龙依旧是华人民俗的一部分,但今天却很难肯定地说全球华人仍需要以龙作为共同崇拜的图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