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击空明兮溯流光溯:逆水而上
B.倚歌而和之倚:循、按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攻下
D.横槊赋诗赋:一种文体

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苏子愀然何以其然也
B.侣鱼虾而友麋鹿而今安在哉
C.渺沧海之一粟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寄蜉蝣于天地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望美人兮天一方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白露横江
D.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B.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外貌之下,这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C.全文不论是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D.就情感线索而言,文章表现出作者“悲—乐—悲”的情感变化。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洛阳。
五月,兵皆罢归家。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之卒十万可:大约
B.淮阴先,不利合:会合
C.鲁父老项羽头示:给……看
D.陛下而侮人慢:简慢无礼

下列加横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鲁降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B.此其所以我擒也鲁楚坚守不下
C.项羽仁爱人得地不予人利
D.臣等死守之常身翼蔽沛公

下列各组中,最能表明高祖善用谋略、富于心计的一组是
①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
②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
③陛下慢而侮人
④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⑤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洛阳

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刘邦高度评价了张良、萧何和韩信,突出了他们不凡的才能,其实,他更是在炫耀自己的英明。
B.汉王再三推让不登皇位的原因,他自己假惺惺地解释为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又说自己不贤而不想徒拥虚名。
C.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有很多,但在高祖看来,其主要原因是项羽不会使用人才。
D.汉王一方认为,刘邦虽对人轻侮傲慢,却能与天下同利,充分发挥手下将领的作用;项羽虽仁义爱人,却缺乏宽广的胸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才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仕隋为马邑郡丞。会高祖(李渊)击突厥,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太宗寻召入幕府。
萧铣据荆州,遣靖安辑之,其年八月,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擒也。”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纵兵击破之。至江陵,屯营于城下,铣甚惧,始征兵于江南,果不能至。靖又破其骁将杨君茂、郑文秀。铣遣使请降,靖即入据其城,号令严肃,军无私焉。
或请籍铣将拒战者赀以赏将士,靖曰:“王者之师,义存吊伐,百姓既受驱逼,拒战岂其所愿?宜弘宽大,以慰远近之心。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但恐自此以南城镇各坚守不下,非计之善。”于是遂止。江汉之域闻之,莫不争下。以功授上柱国,封永康县公,检校荆州刺史,乃度岭至桂州,遣人分道招抚其大首领冯盎等,靖承制授其官爵。凡所怀辑九十六州,户六十余万,优诏劳勉。太宗嗣位,拜兵部尚书。
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 (《旧唐书·李靖传》有删改)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壮其言壮:认为……有气魄
B.遣靖安辑之辑:平定
C.或请籍铣将拒战者籍:登记
D.靖承制授其官爵承:秉承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自锁上变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靖岂敢孤军而至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D.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靖正碰上唐高祖李渊去攻打突厥,李靖通过观察,知道他有夺取天下的意图,于是自己戴上枷锁,将前往扬州向朝廷报告。
B.李靖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攻打萧铣,使得萧铣遣使请降。占领城池之后,军令如山,纪律严明,没有私下掳掠的情况。
C.李靖越过南岭,采取了正确的招抚策略,秉承皇帝旨意授予当地大首领适当官爵,使岭南九十六州,六十余万户人民归入唐朝版图。因此,李靖受到皇帝的慰劳鼓励。
D.太宗准备对突厥用兵,任命李靖为代州行军总管。他率领骁骑三千,出敌不意,插到恶阳岭,使敌人十分惊慌,最后克复定襄,威振北狄,足与当年渭水之战相媲美。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擒也。(3分)
▲▲
(2)王者之师,义存吊伐,百姓既受驱逼,拒战岂其所愿?(4分)
▲▲
(3)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3分)
▲▲

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 题。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性审慎,不妄交游。元颢入洛,以元邃为东徐州刺史,邃引徽为主簿。颢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广集宾友,叹徽有古人风。寻除太尉府行参军。
孝武初,文帝与语,奇之。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
(刘彦)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曰:“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
十二年,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边人乐而安之。徽性勤至,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后虽历公卿,此志不懈。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俗官人皆通饷遗。徽性廉慎 ,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乃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长幼闻之,皆况来就读,递相谓曰:“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七》)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吏宾客并委去委:抛弃。
B.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图:图谋。
C.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微:暗中。
D.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谢:致谢。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欲以权略致之②作《师说》以贻之
B.①遂叱而缚之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①既至,止于宾馆②徘徊于斗牛之间

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徽“不妄交游”,但遇到知己却又不轻易放弃,这一点在元邃被囚车押往洛阳时他与“上吏宾客”的不同举动便足以证明。
B.申徽办事认真,深得文帝的信任,做大行台郎中时,国家有关文书往往出自他的手笔。河桥之战,军队失利,申徽忠于职守,得到了魏帝的称赞。
C.申徽在捉拿刘彦时表现出了他的谋略,先派人规劝试探,不成后,又亲自出面假装帮助刘彦,按事先商定的计划终于达到了智擒刘彦的目的。
D.申徽做官一向勤奋、尽职、廉洁,面对百姓的拥戴,却感到有愧,他将这种感受以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首诗也受到了百姓的欢迎。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武初,文帝与语,奇之。
              ▲                      (2)计君之咎,实不容诛。
              ▲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小题。
余自燥发时,则知吾吴中有文先生。今夫文先生者,即无论田畯妇孺,至“文先生”啧啧不离口,然要间以翰墨得之。而学士大夫自诡能知文先生者,则谓文先生负大节,笃行君子,其经纬足以自表见,而惜其掩于艺。夫艺诚无所重文先生,然文先生能独废艺哉?造物柄者不以星辰之贵而薄雨露,卒亦不以百谷之用而绝百卉,盖兼所重也。
文先生者,初名璧,字徵明。寻以字行,更字徵仲。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或疑其不慧,温州公独异之曰:“儿幸晚成,无害也。”先生既长,就外塾,颖异挺发,日记数百千言。尝从温州公官于滁,以文贽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为诗以赠。归为邑诸生,文日益进。年十六,而温州公以病报,先生为废食挟医而驰,至则殁三日矣。恸哭且绝,久之乃苏。郡僚合数百金为温州公赙,先生固谢不受曰:“劳苦诸君,孤不欲以生污逝者。”其郡吏士谓温州公死廉而先生为能子,因修故却金亭以配前守何文渊,而纪其事。先生服除,益自奋励,下帷读,恒至丙夜不休。于文师故吴少宰宽,于书师故李太仆应祯,于画师故沈周先生,感自愧叹,以为不如也。吴中文士秀异祝允明、唐寅、徐祯卿日来游,允明精八法,寅善丹青,祯卿诗奕奕有建安风。其人咸跅弛自喜,于曹偶亡所让,独严惮先生,不敢以狎进。先生与之异轨而齐尚,日欢然亡间也。
俞中丞谏者,先生季父同年也。念先生贫而才先生,欲遗之金,谓曰:“若不苦朝夕耶?”先生曰“朝夕饘粥具也。”俞公故指先生蓝衫曰:“敝乃至此乎?”先生佯为不悟者,曰:“雨暂敝吾衣耳。”俞公竟不忍言遗金事。一日,过先生庐,而门渠沮洳,俞公顾曰:“通此渠,若于堪舆言,当第。”先生谢曰:“公幸无念渠,渠通,当损傍民舍。”异日,俞公自悔曰:“吾欲通文生渠,奈何先言之?我终不能为文生德也。”先生业益精,名日益重。
(节选自王世贞《文先生传》)
[注]①要间:要,大体;间,偶或。②跅弛:放荡。③曹偶:同辈。④沮洳:低湿。⑤堪舆:风水。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学士大夫自诡能知文先生者诡:假称,妄言
B.先生与之异轨而齐尚尚:崇尚,喜好
C.俞公竟不忍言遗金事竟:竟然
D.通此渠,若于堪舆言,当第第:科举考中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示文徵明品德高尚的一组是()
①无论田畯妇孺,至“文先生”啧啧不离口②先生为废食挟医而驰③颖异挺发,日记数百千言④庄公读而奇之,为诗以赠⑤先生佯为不悟者,曰:“雨暂敝吾衣耳。”⑥公幸无念渠,渠通,当损傍民舍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②⑤⑥ D.①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学士大夫认为文徵明的书画才能掩盖了他出众的道德品行,但是王世贞认为就像上天不因为看重星辰而鄙薄雨露一样,人们评价文徵明时也不应该重德轻艺。
B.小时候文徵明并不出众,到八九岁时说话都不很清楚,有人怀疑他不聪明;长大以后他勤奋学习,常常读书到深夜还不肯休息,因而学业精进。
C.文徵明对父亲非常孝顺,父亲去世后悲痛欲绝,郡里的同僚凑集了几百金资助他办理丧事,文徵明认为如果接受将有污先父清廉之名,因而没有接受。
D.文徵明不仅刻苦读书,还广泛地向自叹弗如的人学习。如他向李应祯学习书法,向沈周学习绘画,与擅长书画的祝允明、唐寅等人交往,使自己在德艺两方面日益精进。

翻译下列句子。
(1)其人咸跅弛自喜,于曹偶亡所让,独严惮先生,不敢以狎进。

(2)念先生贫而才先生,欲遗之金,谓曰:“若不苦朝夕耶?”

(3)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张衡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王义方.泗州涟水人,孤且窭①,事母谨甚。研究经术,性謇②特。举明经,诣京师,客有徒步疲于道者,自言:“父宦远方,病且革,欲往省,困不能前。”义方哀之,解所乘马以遗,不告姓名去,由是誉振一时。不肯造请贵势,魏征异之,欲妻以夫人之侄,辞不取。俄而征薨,乃娶。人问其然,曰:“初不附宰相,今感知己故也。”
素善刑部尚书张亮,亮抵罪,故贬吉安丞。吉安介蛮夷,梗悍不驯,义方召首领,稍选生徒,为开陈经书,行释奠礼,清歌吹舞,人人悦顺。久之,徙洹水丞。而亮兄子皎自朱崖还,依义方。将死,委妻子,愿以尸归葬,义方许之。以皎妻少,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显庆元年,迁侍御史。时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权用事,妇人淳于氏有美色,坐事系大理,义府悦之,托大理丞毕正义枉法出之。高宗又敕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按其事,正义自缢。义方以义府奸蠹害政,将加弹奏,以问其母。母曰:“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义方乃奏曰:“天子置公卿士大夫,欲水火相济,盐梅相成,不得独是独非也。今陛下抚万邦而有之,蛮区夷落,罪无逃罚,况辇毂下奸臣肆虐乎?杀人灭口,此生杀之柄,不自主出,而下移佞臣,履霜坚冰,弥不可长。请下有司杂治正义死状。”高宗特原义府之罪,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岁终不复调,往客昌乐,聚徒教授。母丧,隐居不出。卒,年五十五。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
【注】①窭:jù 贫穷。②謇:jiǎn 正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是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且窭,事母谨甚孤:幼年死去父亲
B.义方召首领,稍选生徒稍:逐渐
C.杀人灭口,此生杀之柄柄:把柄
D.高宗特原义府之罪原:赦免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义方“仁义”和“忠诚”的一组是

A.①义方哀之,解所乘马以遗②请下有司杂治正义死状
B.①义方召首领,稍选生徒,为开陈经书②将加弹奏,以问其母
C.①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②初不附宰相,今感知己故也
D.①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②欲妻以夫人之侄,辞不取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义方自幼丧父,侍奉母亲非常恭谨。他饱读诗书,前往京城长安参加明经考试,途中遇到一个徒步赶路的人,了解情况后,就把自己的马送给他,没有告诉自己的姓名就离开了,因此美名振动当时。
B.王义方在朝中不肯走访请托权贵,因此魏征非常器重他,并要把夫人的侄女嫁给他,他婉言谢绝了。不久魏征去世,为了报答宰相的知遇之恩,王义方主动迎娶了魏征夫人的侄女。
C.中书侍郎李义府想占有姿色过人的罪囚淳于氏,要大理寺臣毕正义将她从监狱里弄出来。时任侍御史的王义方上奏高宗重新审理这个案子,但高宗认为他毁辱大臣,言词不谦逊,把王义方贬谪到莱州任司户参军。
D.王义方担任洹水县县丞时,好友张亮的侄子张皎临死前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希望把自己的尸体运回家乡安葬,王义方答应了他。张皎死后,王义方按照张皎的遗言,把他安葬在家乡原武,并在坟前祭告,最后将他的妻子儿女送回家。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皎妻少,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
(2)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