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结台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唐朝建立后,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赋役令》,其中租庸调制中有“损免”(亦称“灾免”,即因为受灾而减少或免去租庸调)制度的规定,其主要内容是:“诸田有水旱虫霜为灾处,据现营田,州县检灾(核实灾情),具帐申省,十分损四已上,免租;损六以上,免租调;损七以上,课役全免。若桑麻俱损者,各免调。若己役已榆(“榆”:缴纳的意思),听免其来年,经二年后,不在折限(“折”:减免的意思)。另据《唐律疏议》规定:“其应损免者,皆主司合言。主司,谓里正以上,里正须言于县,县申州,州申省,多者奏闻。”              ——《唐宋田赋的“损免”与“灾伤检放”论稿》
【材料三】“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备祲(注:不祥之气);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发赈(注:发仓救济)五曰减粜;六曰出贷;七曰蠲赋(注:免除赋税)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有一曰兴土筑;十有二曰集流亡。”                 ——《大清会典》
问题:
(1)据材料一,概况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提供的有关历史信息,说明唐朝前期对田赋灾免做出的原则性规定包括哪些方面?
(3)据材料三,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
(4)简要说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对救灾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
(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拉开序幕的。结合史
实加以说明。
(2)1 978年18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
允许“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报酬,实行超产奖励”。1980年4月,邓小平指出:“我赞成政策要放宽……有的可以包产到组,有的可以包给个人。这个不用怕。”随后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会议纪要,指出“没有什幺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1981年底,全国农村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肯定了土地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包产到户”在全国农村铺开,“大包干”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农村最“热”的词。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从“文革”结束到1982年农村经济体制经历的变化。与改革前相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经营方式、分配形式、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召开了6次全国代表大会,45次中央全会,制定了一整
套方针政策。请填写下表内容。

会议
内容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通过《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共十三大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六大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对外开放。试列举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基本经验。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2007年10月15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同志作了重要报告。报告中指出:“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重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1978年以来,在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中,我国是如何不断深化改革的?(6分)
(2)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3)社会面貌变化之一是我国民主法制不断完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4分)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




材料二:









农民踊跃报名加入合作社



农民拿着土地证申请加入合作社


材料三: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单位:万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农村变动”的主要措施及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时期中国的土地制度与过去比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这一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三,这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如何?从我国政府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状况的原因。
(4)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村的方针政策又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阐述这次重大调整的时代背景及作用。

中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都不能背离这一国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还存在一种“另类”的乡村政权,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红色苏维埃政权。中国的苏维埃政权虽然始终在农村,来源却很洋气,是直接从苏俄引进的。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张鸣《苏维埃乡村追求》
(1)材料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是指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2分)
材料二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神情隐秘而带悲壮地签订了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影响(5分)
(3)聆听历史,是一种智慧。综合上述问题,谈谈你的认识。(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归纳材料1中提到的威胁小农经济稳定的诸多因素
材料2建国初,人民政府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平均分配土地,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成为经济的主体。不久,多数农民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图景,生活积极性下降。1952年对山西49个村的调查,有1078亩土地被卖出;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农村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祁县的调查,在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有20户。
(2)根据材料2,在稳定的社会条件下,自耕农自身发展出现哪些新问题?
材料3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3)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
材料4“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4) 材料4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