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0分 )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
材料三:

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
1215年   《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265年    孟福尔议会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1689年   《权利法案》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1721年    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832年    《议会改革法案》
19世纪50年代 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备
19世纪中叶   两党制度形成
1867年       第二次议会改革
19世纪晚期 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第三院”
1884年         第三次议会改革
1911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
1948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度

(2)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英国内战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十二铜表法》保留了许多原始的陈规陋习,如同态复仇,巫术惩罚,对债务人的残酷处置,禁止平民与贵族的通婚,等等。
——引自《西方文化史》
料二: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他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 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材料三:公元前3世纪中叶以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异邦人不能享受此法的保护,被称为公民法或者市民法,内容主要是有关罗马共和国的行政管理、国家机关及一部分诉讼程序的问题。公民法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法律的主体范围狭小、内容保守、形式主义色彩浓厚、保留大量氏族残余等。随着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罗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公民法不足以解决帝国疆域内出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在罗马逐渐形成了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这就是有名的万民法。
材料四: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和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欧美各国在不同程度上无不受到罗马法的影响。20世纪初罗马法的影响经过日本,延伸到了中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指出罗马法存在的缺陷。(6分)
(2)、据材料三说出公元前3世纪中叶以来罗马法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指出发生变化的背景。(8分)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出罗马法对世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并分析其影响深远的原因。(8分)
(4)、你认为罗马法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4分)

中日两国政府为了克服不时干扰双边关系的历史问题,2006年起开展共同研究计划,各自派出10名历史学家,一起研究两千年来的中日关系。2010年1月30日,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方委员会在北京公布了《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日学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有所接近。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中说:“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材料二:图为出版于某年12月6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最醒目的是图画新闻“战争后旅顺的惨状”,该报记者以近三分之一的版面描绘了日军侵占辽东、血洗旅顺、屠杀中国军民的场景,其暴行赫然纸上,让人怵目惊心。
材料三:西方学者写的《菊花与刀》,它认为日本文化“知耻而不知有罪感”,形成了日本的耻感文化。只有羞耻之别,没有善恶之分;不懂安心,只知心安,侵略无罪。耻感文化核心依然是天皇。近代历史上所有的侵略都是天皇号召、国民效忠参与下完成的,天皇不谢罪,个人绝不认罪;若天皇投降,全体臣服。

材料四:在二战结束50周年的时刻,我们愿向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的受难者,表示哀悼。我们回顾世界现代史上殖民统治和侵略的种种行为,我们承认过去进行这类行为和给其他国家公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造成的痛苦的事实,深表遗憾。我们作为国会议员,必须放弃我们对这场战争的不同观点,吸取教训,协助建设一个和平的国际社会。
——日本众议员1995年6月9日《终战决议》
材料五: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推动中日交往频繁的重要因素有哪些?(8分)
(2)、材料二中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报道的是中日的什么战争?根据材料三,说明为何日本军队在战争中对平民如此残忍地大开杀戒?(5分)
(3)、日本报纸《时事新报》的战地新闻报道的发现有何意义?(4分)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日本众议院1995年6月9日的《终战决议》为什么是错误的?(6分)
(5)、中目联合声明的签署有何重大意义?(3分)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归并各小都、乡邑、聚(村落)为大县。全国凡四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作三十一县),每县置一县令,掌管全县政事,消除领主政治的残余影响。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臣等所居即天子之土,臣等所牧即天子之民,安能私有乎?今谨收集版籍(注:“版”是指各藩的领地;“籍”是指领地上的人民)奉上,愿朝廷处置。
——摘自《萨、长、土、肥四藩主奉还版籍奏文》(明治二年)
朕惟值此更新之际,如欲内以保安亿兆,外以与各国对峙,宜使名实相副,政令归一。朕前听纳诸藩奉还版籍之议,新命各知藩事,使之各奉其职……今更废藩为县,务除冗就简,去有名无实之弊,无政令多歧之忧。
——摘自《废藩置县诏书》(明治四年)
(1)指出材料一所述的改革措施。据材料二,概括废藩置县的过程。
(2)据上述材料,归纳两场改革的共同内容。综合以上材料,分析说明这一改革内容在作用上的相似之处。
B.[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私人企业和私人的主动性应该成为“国家主义”的基础。然而,鉴于这个大民族和大国的整个需要,并且考虑到私人资本不能做很多事情,因此经济应该由国家控制。
——摘自凯末尔《土耳其国家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凯末尔认为,尽管考虑到私人企业和活动仍然是我们的基本主张,但我们的主要政策之一是国家积极关心涉及民族普遍性问题和重大利益问题,特别是国有经济问题。
——摘编自《现代土耳其》
材料二到30年代末,土耳其全国铁制品生产的100%,钢制品生产的80%,水泥制品生产的55%,均被国有苏美尔银行所控制。而国有埃蒂银行则控制了土耳其全部的煤炭和铜矿生产。
——摘编自《危机中的土耳其:从国家主义到新殖民主义》
(土耳其由)1927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仅占0.14%的比例,逐渐上升到了1939年的0.23%,成为在当时除了苏联和日本以外,工业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最快的国家。
——摘自《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1)据材料一,概括凯末尔对私人企业的认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凯末尔的“国家主义”。

阅读下列中外交通史的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板块一古代城市交通管理

(1)据上表内容,概括中国古代中后期城市交通管理的特点。
板块二近代城市交通与公共秩序
《上海洋场竹枝词》:“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谁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
《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载:“过往车轿必须靠马路左侧通行;独轮车必须在马路左侧紧靠人行道通行,不准乱窜。”
(2)以上竹枝词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交通出现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于哪一类城市?据上述两则材料,指出采取的解决办法。
板块三近现代铁路建设与发展嬗变
19世纪后期四国铁路里程统计表(单位:千米)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等

(3)据以上统计表,比较19世纪后期中外铁路建设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据图与《南昌铁路局史志》材料,概述福建铁路建设的发展变化。
板块四综合探究交通发展的轨迹
(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总结我国交通管理与建设的发展史,并说明交通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工业革命不仅造就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改变了整个世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造就了巨大的工业生产力,工业化国家用大量而丰富的工业品来换取其他地区的农产品和原料。英国率先成为“世界工场”,随后其他欧美工业国也开始分享英国这一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交通运输的改进和和通讯技术的发明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贸易更加快捷。……铁路和港口成为世界贸易的动脉。
——岳麓书社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工厂法上的第一个条例,它规定,车间的墙壁和天花板应该每年用石灰刷白两次;……工厂必须为男女两性儿童安排分别宿舍,并有足够数量的床铺;工作时间决不允许超过12小时;在学徒的头4年中,教育是必须要做的事;视察员发现工厂有传染病的话, 有传染病的话,他们有向保安审判官所属郡法院提出报告的任务…… 这项法令创立了一个在英国19世纪期间起了很大作用的制度,而且各文明国家都采用了这个制度,即对工厂的监督。必须承认,这项法令的实施效果几乎等于零,即使认真实行,也只不过提供一些微乎其微的补救而已。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材料三 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在济贫院,受救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这是一种带有劳动改造性质的规定。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靠劳动谋生。院内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为劳动者的“巴士底狱”。
——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史》
李世安《 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问题的历史考察>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四 马克思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资本的积累、城市的扩展和‘美化’,灾祸越来越严重,以致在1847年到1864年间,仅仅由于害怕那些对‘上流人士’也绝不留情的传染病,议会就制定了不下十条卫生检查法令,在某些城市,如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地,破了胆的资产阶级还通过他们的市政当局来进行干涉。不过,西蒙一声在他的1865年报告中任然大声疾呼:‘一般来说,这些灾祸在英国还没控制住’”
——王钰《世界经济通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工业革命怎样改变了世界?
(2)材料二、三反映了英国工人处境的哪些信息?(不得摘抄原文)
(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三、四,分析英国政府制定1802年工厂法条例和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 》的原因,并评价英国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