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
季羡林
在中华民族中,汉族不能算一个宗教性很强的民族。我们信仰的宗教最大最古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土生土长的道教,一个是外面传进来的佛教。除了道士和和尚尼姑以外,老百姓信这两种宗教都信得马马虎虎。佛教庙里面有时有道教的神,反之变然。然而佛道两种庙里有时竟会出现一个孔子、一个关圣帝君文武二圣人。在过去,有钱的阔人家里办大出丧,既请和尚念经,也请道士,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一团和气,处之泰然。整个中国历史上没有一次宗教战争。
然而在利用宗教达到政治目的的或其他目的的方面,汉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却表现出了非凡的本领,其他民族望尘莫及。专就弥勒而论,他本是佛教中的未来佛,在佛教教义中有突出的地位。然而一到中国,人们把他塑在每一所佛教庙里。一进山门,首先看到的那一位肚皮肥大、胖胖的、而含微笑的佛就是弥勒佛,让人们觉得好玩。其他佛爷像前香烟缭绕,热热闹闹;他的像前则往往是烟消火灭,冷冷清清。
可是,换一个场合,当皇亲国戚或达官贵人,甚至平民老百姓,想进行政治斗争的时候,却忽然想起了这一位佛爷,觉得他这个未来佛爷的头衔颇可以加以利用了。
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位女皇帝唐代的武则天,以一妇女而贬子窃位。公元690年(载初元年,天授元年),沙门怀义与法郎等十人进《大云经》,陈符命,说武则天是弥勒下世,当代唐作阎浮提主。则天大喜,制颁天下,到处建立大云寺。武则天本人未必相信什么未来佛。有人说她是弥勒降生,从佛教教义上来看是荒唐可笑的。然而对武则天来说,这却是天大的一根稻草,非牢牢抓住不可。到了695年(证圣元年,天册万岁元年),她又给自己加上了“慈圣越古金轮圣神皇帝”的头衔,“慈氏”就是弥勒佛的意译。可见她真正俨然以弥勒佛自居了。
《隋书》卷三《炀帝记》上:“(大业)六年(610年)春正月癸亥朔旦,有盗数十人,皆素冠练衣,焚香持花,自称‘弥勒佛’,人自建国门,监门者皆稽首。即而夺卫士仗,将为乱。齐王胨遇而斩之。于是都下大索,与相连坐者千余家。”同书载:“(大业)九年(613年)十二月丁亥,扶风人向海明举兵作乱。”这个向海明也自称是“弥勒出生”。到了唐代,甚至唐代以后,这样的事情屡次发生。农民也有假“弥勒降生”的名义聚众兴兵者。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
中国人利用宗教信仰达到政治目的,对象决不止弥勒一个。利用佛教其他神灵者有之,利用道教者有之,利用摩尼教者有之。我认为,连太平天国也是利用耶稣教的,洪秀全并不是虔诚的耶稣教徒。
总之,汉人对宗教并不虔诚,但是利用宗教却广泛而精明。这在汉族的民族性是优是劣,由读者自己评断吧。
1.作者在第一段中例举“佛教庙里有时有道教的神”、“既请和尚念经,也请道士”是为了
证明他的什么观点?
答:
2.请分别说明以下二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他的像前则往往是烟消火灭,冷冷清清。
(2)汉人对宗教并不虔诚,但是利用宗教却广泛而精明。
答①
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鱼
镜湖里有大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鱼,就是说不是一米两米的大鱼,而是,三四十米的大鱼,和往来的游船仿佛。
有关镜湖大鱼的事情虽不及喀马斯湖大鱼影响广泛,但也终于是沸沸扬扬的了。
这是个噱头吗?抑或是炒作?都不关我的事,我用这样的语气叙述和任何传媒不搭界,只因为——等一下!
我的伯父住在镜湖边,是个老林业,年轻时在镜湖水运厂,专门把刚砍伐下山的原木放入湖中,排好,原木就在动力牵引下顺着湖水的流向被运出山外。我从来没亲眼见过水运原木的壮观场面,它像一种灭绝的动植物永远消失了,我只见过一幅版画,不过我觉得好在是一幅版画。
我的伯父安居山中,和伯母养了一头奶牛,两只猪,三箱蜜蜂,一群鸡,一条狗,侍弄一大块园子。
我那一次到伯父家,正是大鱼像流言一样泛滥的时候,有传闻有悬赏,但是从没有人通过任何方式捕捉到它,是的,从不。
我走进院子的时候,伯父和伯母在八月的秋阳里铰蜂蜜。伯父很神,他穿着一件半截袖的老头衫,露着两只黝黑的胳膊,一只脚踏着踏板,蜜蜂们“嗡嗡”地围着他转,我看得心惊胆战,尤其是伯父稀疏的头发里,伯母的鼻尖上有蜜蜂爬来爬去。
我把照相机、摄像机、远红外望远镜等等仪器,居高架在伯父的院子里,一排枪口一样对着湖面。在这些事情完成之前我没有说一句话,反之亦然,伯父伯母也并未理睬我。
然后我问伯父:“真的有大鱼吗?镜湖就在您眼前,您见过它吗?”
伯父沉吟了片刻,说:“你记好了,什么事情都不能让人知道。”伯父把“人”字说得很重:“人要是知道了,就没好了。要是人不知道这山里有大松树,那些大树就还活着,现在还活着,一千年、一万年也是它。人知道了,那些大树就没有了,连它们的子孙也难活。”
我当时心里充满了探索的热望,打断大伯:“求您说实话,到底有没有大鱼?”
大伯深深地看了我一眼,不吱声,我突然感到不同寻常的异样。首先是大黄狗,刚才还在我身边前钻后跳地撒欢,这一刻忽然夹起尾巴、耷拉着耳朵、耸着肩膀一溜烟钻进窗户下面的窝里去了。几只闲逛的鸡伸长了脖子偏着头,一边仔细谛听,一边高举爪子,轻落步,没有任何声息地逃到障子根去了。
我猛地领悟了伯父的眼神,随即周遭巨大的静谧漫天黑云一样压下来。阳光并不暗淡,依然透明润泽,但是森林里鸟儿们似遇到宵禁同时噤声,紧接着,平静如镜的湖面涌起一层白雾,顷刻一排排一米多高的水墙,排浪似的一层一层涌来,然后——等一下,你猜对了。
大鱼出现了!
大鱼又消失了!
一切恢复原样。
我七八个现代化仪器等同一堆废铁,是的,我没来得及操作。懊恼地坐在地上,看着鸡们重新开始争斗,大黄狗颠颠地跑出院子站在湖边高声大吠,森林里的鸟儿们的歌声循环往复,我忽然想:其它动物或者植物该是怎样的呢?
伯父却淡淡地说:“我们活我们的,它们活它们的,不相犯。”
又说:“你倒是个有缘的,有的时候它几年也不会出来一次。”伯母在旁边连连点头。
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我都住在伯父家里。我睡得很少,吃得也很少,基本没有说话,但是心里很静,很熨帖。伯父伯母每天仍然愉快的忙碌着,两只猪、一头牛短促的呻吟和悠长的叹息互相唱和,呈现的都是生命的本来面目。我不知道是哪一天晚上,伯母拿来自酿的山葡萄酒,我和伯父喝着唠着,就听见了伯父给我讲的又一个惊人的森林故事。
野人?外星人?等一下,别猜了,你猜不对。而且,我和伯父一样,不会说出一个字。
打死也不说。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用镜湖里有大鱼的传说,设置悬念,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写我为了求证传说的真实性,特地去拜访住在镜湖边的伯父做了铺垫。 |
B.小说第六段运用外貌、动作、神态描写,描绘了伯父伯母生活的画面,表现了他们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田园生活。 |
C.小说中的“我”想拍到大鱼出现的画面,在伯父院里架设了现代仪器。作者把这些仪器比作“一排枪口”,暗示“我”的行为可能造成对大鱼的危害。 |
D.作者写道“我睡得很少,吃得也很少,基本上不说话,但是心里很静很慰帖。”是因为“我”很懊恼没有拍下大鱼,于是我只好我”静下心来,等待大鱼的再次出现。 |
E.以第一人称“我”的讲述来通贯全篇,以叙述自己所见所闻来突显故事的真实性,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小说的主题,给人以启迪。小说题为“大鱼”,却始终没有出现大鱼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描述大鱼的。
结合文本,请探究人的好奇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早期的某一个段落,历史学与文学曾经浑然一体。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既是历史事件的记载,又存在强烈的美学特征。历史学与文学的分道扬镳意味着另一个文化阶段的开始。显而易见,历史学更多地负有特殊的责任。从“史官”的设立到修史的慎重严谨,历史学的记载、叙述以及形形色色的褒贬时常与涉及江山社稷的大是大非联系起来。孟子曾经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是历史叙事不露声色的政治倾向。因此,历史学热衷于注视各种宏大的巨型景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政治风云,外交形势,社会制度,革命运动,诸如此类的显眼事件往往是历史学的注视焦点。多数时候,帝王将相理所当然地充当了历史著作的主要人物。
相对地说,文学认领的是各种具体的人生故事,现实主义之后的文学明显地转向了底层,转向了普通大众的悲欢离合。文学带来的喜怒哀乐源于日常生活的各种经验、细节,而不是高瞻远瞩的宏论。一首小令或者一篇美文仅仅抒写了些许人生感慨;即使像《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这种鸿篇巨制,人们读到的仍然是一个个人物的曲折命运,而不是包罗万象的历史全景。为了强烈的戏剧效果,为了逼真的现场气氛,文学甚至享有一个特权:虚构。现今,历史学与文学的分工日益清晰:当前者精确地提供某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数据或者翔实陈述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时,文学正在栩栩如生地想象一条街道,一幅肖像,或者一批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
然而,这并不是文学与历史相互分离的证明。相反,“历史”始终是文学围绕的一个中心词。这不仅表现于一批以历史故事为主轴的“演义”小说,不仅表现于迄今盛行的历史小说或者历史戏剧,更为重要的是,“历史”的理解、再现时常成为鉴别文学价值的内在尺度。“诗史”是杜甫赢得的一个崇高赞誉,巴尔扎克自称要做法国历史的书记员,恩格斯在典型人物背后察觉到某种“历史潮流”,并且提出了“美学的”与“历史的”相结合的批评标准……或许,亚里士多德关于诗比历史著作更富于哲学意味的观点已经包含了重要的启示:文学不负责陈述已发生的事情,“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显示的是另一种史识。如果说,历史学擅长居高临下地处理历史,那么,文学考察的是历史与人生的复杂互动。没有完全脱离宏观历史的具体人生,正如没有完全脱离具体人生的宏观历史;但是,文学主要承担这个命题的上半部分:历史如何造就各种不同的人生,同时,每一个体如何在自己的位置上理解和承受来自历史的压力。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是:
A.文学的特点与历史学的特点的区别 | B.历史学的特殊责任 |
C.文学与史识的关系 | D.文学的历史走向 |
下对文中引例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孔子《春秋》成书,说明历史真相的力量。 |
B.引《红楼梦》和《战争与和平》,说明学鸿篇巨制的文学写的仍是日常生活的人生故事。 |
C.引杜甫得到“诗史”的赞誉,说明文学的成就之一在于历史的再现。 |
D.引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说明文学显示的是另一种史识。 |
文中证明“‘历史’始终是文学围绕的一个中心词”的主要论据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海固少年
季栋梁
前不久,与朋友有约,走了一趟西海固。那是夏日,干旱正无情地折磨着这块土地。车窗两边的土地上罩着一层薄薄的蝉翼般透明的浅绿,看不到农人,甚至看不到牛羊,看久了就感到沉重与沧桑来。有几声花儿①吼过来,也是干涩僵直。
车到黑城附近,路上忽然横出一个人来,他站在路中央,扬起的手臂如展开的鹰翼一般,使劲地摇动着,那架势很有剪径者的气派,仿佛在说:停!只有停,否则休想过去。
车停了,挡车人走上来时我才看清是一个少年。他提着一个破旧的帆布提包,上面有许多油渍。一双老式的褐色牛皮鞋很笨重地套在夏天的脚上,穿一件单衫,上面印有一只展翅的老鹰,下身穿一件已经很旧很破很脏的牛仔裤。
司机显然给他挡车的姿势惹火了,恶恶地说不要命了,挡车有这样挡的?
那少年瞪着一双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司机,司机终究有些不想惹事,他一定是怯于少年那目光,便不再言语。车启动了,少年依然站在那里盯着司机看,许久,这才向着座位走了过来。他扫视着车上,不回避这车上任何一双眼睛。他的目光甚至带有挑衅的意味。他走到了我的旁边,将包放到了行李架上,然后盯着我看了足足有半分钟,直到我本能地将屁股往里挪挪,他才坐了下来。
我对他没有什么恶感,甚至喜欢他坐到我的旁边来,只是有点不习惯他看人时的眼神。他坐了下来,坐得有些僵硬,给人的感觉是一块石头落在了座位上。他摸出一支烟点着,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悠悠地吐出来。他吸烟的姿势十分的老练而潇洒,应该至少有三年的烟龄了吧。那是一种低价烟,烟味很是呛人。
他吸着烟,那神情仿佛在思考着什么,又仿佛什么也没有思考,他的眼睛确实放射着鹰眼的光芒。“少年心事当拏云”②,如此贴近,如此深刻,是谁的诗句我记不清了,但这句诗我却牢牢记着,因为我曾经年少过,而且这句诗也是在少年时期读的,此时此刻面对他,我又想起了这句诗。
我很想与他对话,他让我看到了我少年时期的影子,然而,他显然没有要和我对话的意思,他甚至坐下后连看我一眼都不曾有过,两眼只是一味地注视着前方——漫漫长路,仿佛我以及车上所有的人都不存在一样。
他吸完了那支烟,连过滤嘴的味儿都吸出来了。我掏出烟来递给他一支,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然后接过烟拿到鼻子上嗅了嗅,这才对我笑笑,十分的真诚。
我替他点了,自己也点了一支,这才问道:“今年多大了?“
“十六!”
“要出远门么?”
“出去闯闯!”
“怎么一个人出去?”
“一个人出去不好么?”
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他,连点头或摇头的动作都做不出来。
他看看我又说:“一群人出去有啥意思,唧唧喳喳地像一群麻雀。”
我说:“去省城么?”
他摇摇头说:“省城有啥意思,太小太穷。”
我有些惊讶于他的这种说法,便问:“那你要去哪里?”
他甩了一下头上的长发说:“去南边,深圳、海南、云南……那边才有闯头!”
我笑笑问:“你知道深圳、海南、云南在哪里么?”
他说:“在南边。”
我说:“南边是很大的。”
他吐出一个烟圈来说:“这我知道,它有美国大么?说个不怕你笑话的话,美国我也找得到!”
我笑了,他说:“你不信?”
我点点头说:“我信。”
他就笑了。
我说:“那地方是有钱,可那地方的钱不好挣。”
他说:“钱多的地方不好挣也总比在钱少的地方好挣要强得多。”停了一下他又说:“那地方有钱的人很多,可谁一开始就是有钱的呢?”
看着少年,这个因对外面世界陌生与无知而充满自信与希望的少年,想到我的第一次出门,觉得他比我有一种更深刻的东西。
我要下车了,我想对他说几句什么,却又不知道该对他说些什么。车上正放着《祝你平安》。我想权且作为我对他的临别的赠言吧。
下车时,我掏出剩下的半包烟想递给他,可想到他还是个孩子,不应该吸烟的。我又装了进去,握握他的手,他的手虽然稚嫩,但憨实有劲。
车扬起一道灰尘,向着远方奔驰而去。(本文有删改)
[注] ①花儿: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
②少年心事当拏(ná)云:言少年人应有高远的理想。拏云:高举入云。文章第一段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西海固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文章又是怎样来刻画的?请作简要分析。
文中 “想到我的第一次出门,觉得 他比我有一种更深刻的东西”一句中的“更深刻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结尾部分,作者说到“我想对他说几句什么,却又不知道该对他说些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不知道该对他说些什么”的原因有哪些?
“少年心事当拏云”,相信少年的你也曾经读过这方面的文章书籍,也或曾经有过如“西海固少年”般的想法甚至做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两点成长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2分)
民居是极富文化内涵的载体,而文化的本质实际上是人的自我生命在其活动的展示。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有学者早就提请人们注意:“从文化角度而言,研究民居自然要追溯历史,即所谓的传统民居或民居传统,只重民居硬件的实测和研制是不够的,还要从整体文化的角度进行深层的考察。”
中国民居在物质形态的构建上往往不甚研究,而注重因陋就简、顺乎天道的人本意义,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夫宅者,用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规模,非夫博物明贤而司斯道也,宅者人之本”。不仅如此,古人还以为“宅以形式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的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人居住在“上栋下宇”般虚实相间的住宅里,犹如置身于阴阳际汇的风水宝地,可以汲取天地之精华,感受四时的节律,天、地、人三才互参并融为一体而生生不息。中国古人就是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中平静地度过了几千年诗意文明的历史。诗意是居住本源性的承诺,这并非意味着诗意仅仅附加于居住的装饰物和额外品。居住的诗意特性也不是意味着诗意在全部居住中以某种方式和其它方式产生,而是通过诗意的建筑使居住成为居住。
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论及中国古代社会文明时说过,中国古代文明是一个连续性的文明,这种连续性文明的产生不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而能够在连续下来的宇宙的框架中实现,即实现“人类与动物之间的连续,地与天之间的连续,文化与自然之间的连续”。养育中国古代文化的是一种区别于开放性海洋环境的半封闭的大陆岸型地理环境,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中国古代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综合格局以及民族社会心理特征。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正是以此为依据,因地制宜、各抱地势,山环水绕、循环往复,从而创作了富于东方色彩的中国传统民居形态。品察中国古代多种民族并存、千姿百态的民居,不难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意境界的文化昭示。这种景况至今依然存留在中华境内的大江南北。
中国传统民居在解决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关系问题上一贯遵循了尊重自然相和谐的营造哲理,自始至终显示了难能可贵的生态智慧。尽管这种生态智慧不是以今天所谓的技术理性的思维方式来呈现的,而是以直觉意会与“天人合一”的体道方式来感悟的。这种直觉意会的思维方式反倒比技术理性思维更容易认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容易体验到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客观需要。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看来,人来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并且必须在自然给予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生命的深化。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并且“天地与我齐一,万物与我并生”,从而达到“万物负阴抱阳,充气以为和”的境地。中国古代的这种生态智慧若与西方技术理性为补充,以促进其直觉思维发展为现代的系统思维,可望使这种朴素的生态智慧升华为完美的生态智慧。下面不符合中国传统民居营造理念的是
A.因陋就简,顺乎天道 | B.尊重自然,天人合一 |
C.以人为本,实用安全 | D.因地制宜,看重风水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民居是极富文化内涵的载体,所谓的传统民居或民居传统,需要从整体文化的角度进行深层的考察,而非只重民居硬件的实测和研制。 |
B.居住的诗意并非是指某个具体的材料或方式,而是立足于居住本源性的承诺。 |
C.中国的传统民居虽然千姿百态,但都体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特征,并且将之很好地传承下来。 |
D.东方的直觉意会的思维方式远超西方的技术理性思维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因此使人更容易体验到中国民居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特点。 |
文本的后三段文字分别体现了中国民居文化的一大特点,请分条作出概括。(每条不超过6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荷
严阵
自从北京下过第一场雪,我就一直思念着日坛公园那一池清荷。
记得,夏天那时候,它给我的是一个梦,一个粉色绿色和淡淡的青色濡染于一体的梦。没有风的时候,无数的粉色和无数的绿色,在水下阳光的间隙,形成了一点又一点一片又一片晶莹的多层次的令人无法言喻的静美;而当清风吹过或骤雨来临之际,它又会在坚挺而又柔韧的舞动中,将无数变幻莫测的缤纷色彩洒满池塘。每当这种时候,我便会感觉到:我面前的荷塘,不仅仅是一个荷塘。我面前荷塘里的荷花不仅仅是一池荷花,而是透过荷塘透过荷花,等待人们去发现去领悟的某些尚不为人知的东西。
因此,我每去一次荷塘,便陷入一片沉思中。
我越来越感觉到:荷塘中的每一枝清荷,它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每一个含苞待放的蓓蕾,都有着一个自己的故事:他们都有自己的日日夜夜,他们都有自己的朝朝暮暮,他们都有自己的霜痕和雨迹,他们都有自己的风节和情愫。
我越来越感觉到:虽然经历了阳光,深得阳光之明媚,但它并不张扬,并不招摇。虽然经历风雨,深知风雨之深浅,但它却从不陈述,从不倾诉。面对五光十色车水马龙的世界,它选择的仅仅是一种淡出的沉默之美。
有谁能真正懂得荷在沉默中给世人带来这种犹知未知的意念呢?在它香艳满塘时,有人便争相跻身于它的花间,掠它之红以红本身,有人更争相探身于它的叶下,借它之绿,以绿自己。也许正因为如此,几场秋风秋雨过后,昔日的荷塘边,便再也不见借助荷花之美去美化自己的那些季节的过客了。
也许正因为游人的疏离,所以,每一年雪后,我总会想着日坛公园的那个荷塘,我想亲眼去看看它繁华凋尽之后的那种美,我想看看它金色的荷茎上依然高高擎着的那些莲蓬,看看它在雪中构建出的那些孤高的姿影,看看虽然碧绿落去但却依旧恋着它的那一池清水,看看那些继远去的游人悄然而至的似乎正痛惜地护着它的那些温柔的微笑的残雪。我想,在这种时候,它一定会给我带来另一个梦,一个在世事沧桑中用强劲不屈的笔触书写着自我的那个梦,那个虽然萧疏于雪霜之下却照样保持着依然故我的灵魂的那个梦。一个坚信在未来的某些日子里,能够不负一池清水,重新以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使人重又耳目一新的那个梦。
几年过去了,重又秋风,重又雪后,我一直没有机会再到日坛公园。也曾通过匆匆驶过的车窗,从公园门口向里张望过,但却一次也没有见过荷塘的影子。
又是一年,初雪过后,恰逢天晴日明,我忽然想起我该到日坛公园去看看曾经把毕生芳华默默地倾注于早已将它忘却的忙忙碌碌的人世的那一池荷花了。可是当我终于如愿以偿来到那个荷塘边上的时候,出现在我面前的一切却不由使我深深地失望了。这个旧时的荷塘里,除了一池清水和几点残雪之外,已经没有荷花的踪影了。
诚然,我所以选择这个时候来,并非是为了看荷的绿叶和红花,而是为了看看荷在雪中的景象。我想寻求美在被众人忘却之后却依然存在的那种美,那种常常容易被别人忽视但却在灵魂中依然坚守的那种超俗之美和那种超美之美。
一枝荷茎上擎着一朵花,一枝荷茎上擎着一团雪,这都是荷花之美,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美。但令我失望的是,我没有在日坛公园的荷塘里看到荷花的另一种美,我看到的仅仅是雪后荷塘里显得一片疏寂的水面上几片飘落的柳叶。
为什么整个荷塘里连一枝残荷都没留下呢?答案很简单:这是这里的园林工作人员过于负责的辛勤劳动的结果。为了保持公园的整洁,入冬以来,他们已经把所有的残荷都清除了。
此时此刻,我站在空空的荷塘边,静静地望着那一池清水,不由想到很多人生,很多世事,很多过去的人,很多过去的事,很多眼前的人,很多眼前的事。为什么我们还停留在只承认红花之美和绿叶之美的那个审美层次上呢?为什么我们还不知道那些历经风霜渐渐老去但却依然存在的残荷,那些依然伫立于风前,昂首于雪中,匍匐于冰下的残荷,也是一种美呢?
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万籁俱寂中,这不也是一首诗吗?
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黑白辉映下,这不也是一幅画吗?
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不移不避,不离不弃,这不也是世上能够发人深思的一景吗?
我们应该知道:从盛开的荷到凋零的荷,它都在向世人展示着从外形之美升华到精神之美的整个过程。
我们应该知道: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美丽是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衰老的。
因此,我希望:当明年雪后,再来日坛公园的时候,我不但能看到雪,还能看到雪下荷塘独有的那种发人深思的美景。
(选自2011年3月2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通观全文,简要概括本文主旨。
答:请从语言表达艺术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请指出作者在文中批评的两种现象,并结合全文所蕴含的作者的观点作出简要评价。
答:文章以“清荷”为题,但写“夏日清荷”的文字很少。请从文章思路、创作主旨、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答: